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三期规划.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三期规划.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三期)详规规划解读
从2005年开始,余杭区从规划层面对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三期)工程进行了充分地论证和精心地准备。

经过慎重选择,决定委托杭州园林设计院作为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三期)详规的编制单位,从2005年7月开始规划编制。

经过数轮深化和完善,余杭区于2007年1月24日正式将规划上报杭州市人民政府请求批准,杭州市人民政府于2007年7月3日正式批复同意。

核心提示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是杭州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保护区域的生态环境、改善湿地公园的水质状况为根本立足点,同时恢复展示其清雅秀丽的湿地自然景观、底蕴深厚的历史人文景观。

其公园性质为:以秀丽的湿地生态自然景观、底蕴深厚的历史人文景观为特色,融保护、利用、研究、游览为一体的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三期)西以绕城辅道为界,北至文二西路延伸段,南达五常大道,东侧边界按五常行政区划界线。

规划面积3.15平方公里。

为了保证规划的整体性,将绕城、五常大道、文二西路绿化带0.203平方公里纳入规划考虑范围。

两者合计面积为3.353平方公里。

定位:
以保护、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根本立足点,以五常(洪氏)文化为内涵,以人与湿地和谐相处为特征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重要功能区块。

规划的指导思想
坚持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中“综合整治西溪地区,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改善西溪水质,扩大杭州市旅游空间”的规划指导思想,坚持“整体化方针、差异性方针、一体化方针”。

规划基本原则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承担着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进行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生态旅游四大任务。

三期作为湿地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建设目标是合理平衡这四大任务,提出适合本区块的自我健全目标和社会作用目标。

一、坚持生态优先原则
湿地具有保持水土、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

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三期的建设中,坚持生态优先原则。

二、最小干预原则
三期湿地历经了上千年的发展,是湿地生态体系与人类农耕、渔耕文化交合演替而形成,具有非常突出的独特性。

在三期的建设中将尊重这一特性,尊重湿地自然生态的演替过程,尊重人类在西溪湿地上千年的渔耕文化、农耕文化的历史积淀。

在三期的建设坚持最小干预原则。

三、修旧如旧原则
西溪(三期)历经了上千年的人文积淀。

现在遗存的庵堂、古民居、古桥、河埠及诗词碑刻,是西溪(三期)历史发展的见证,在本次建设中应予保留、维护、修缮。

坚持修旧如
旧原则,不仅是指建筑物、构筑物,同时广义上泛指原生湿地环境、湿地景观的修复与营建。

四、注重文化原则
西溪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在历史上曾是中国词人圣地。

文人雅客的种种痕迹触手可及,她也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文化,世人称之为“最后的江南水乡”。

因为具有丰富浓厚的宗教文化、佛道文化、社会文化等资源,又被称为“文化西溪”。

在三期的建设中,文化性是必须注重与突出的。

五、可持续发展原则
保护湿地,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状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在湿地公园三期的建设中,必须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正确处理好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近期利益与长远效益的关系。

六、以人为本原则
目前湿地公园三期涉及五常村、友谊村的近千户村民,涉及人口3900多人。

在三期的保护建设中必须注意保护村民的合法利益,合理协调三期保护建设与农民利益之间的关系。

事实上区块内农民的根本利益(经济收入提高、生活环境改善、生活质量提高)与湿地的保护建设目标是一致的。

在湿地的保护建设中应针对农民拆迁安置出台相关政策,保护农民利益,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发展规划目标
湿地公园三期发展规划总目标为:全面加强湿地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保持和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和效益,保证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其造福当代、惠及子孙。

1、与西溪湿地公园其它区块和谐共生、互利互依,促进公园的整体性;
2、在具有自然生态美感的景观基调下,加强三期个性文化、原生文化的挖掘,延续其历史人文脉络;
3、完善与三期功能相适应的基础设施;
4、促进三期范围内及周边区域的经济转型与发展,塑造人地和谐的典型示范区;
规划结构与布局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三期采取“一带、两片、多点”的规划结构。

一带是指以五常港为轴,渗透至规划地块内部的湿地自然景观带。

两片是指以五常港为界,分为西片与东片,西片重点体现水乡风情、五常洪氏文化,东片强调生态培育、科普等内容,与西溪一期密切融合。

多点是指规划地块内根据现状条件、旅游需要设置的多个景点及旅游服务点,包括四片保留(改造)村落及一级保护区内的几个文化景点,包括五常龙舟、洪园、观音庵等。

具体解读
根据西溪三期详细规划,规划范围内有五个特色村落区块,其中洪园区块(湿地民俗体验村)与龙舌嘴区块(生态体验村)为主要的开放游览区域。

根据两个区块的不同功能定位,在设计中拉开区块特色的差异性。

洪园区块
位于西溪三期中段、东临五常港、西至绕城辅道、北到坞家湾港,南侧边界大致以唐家里村周边一级航道为界,用地面积50公顷。

洪园区块包括洪园、龙舟竞渡、观音庵及湿地民俗体验村的一部分。

它是体现五常传统文化的重要区块,是三期主要的观赏游览区域,以体现传统的原真民俗文化为主线,充分表达民俗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给游人多样化的旅游体验。

设计构思:
生态性:保护、修复场地的自然属性,塑造具有西溪特色的自然生态;
人文性:突出表现洪氏文化亮点,做足个性文化的文章;
参与性:以文化为载体,强调在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利用,做到观光、休闲的密切结合,尤其是区内的建筑主体应发挥实际的使用功能。

总体布局:
该区块作为西溪三期主要的观赏、游览区块,布局上在考虑与公园其他区块串联的同时,也强调在游览空间、交通组织上的序列化、体系化,使其可以作为相对独立的游览区块向游人开放。

所以,在布局上利用原有的道路框架,形成了环状布局的结构框架。

本区块包括了湿地民俗体验村及洪园、五常龙舟、观音庵等文化景点,是体现三期五常洪氏文化特征的重要区块。

区块布局主要包括五常民俗体验村、洪园、五常龙舟、观音庵等四部分内容,结合环境的处理,协同体现作为基调的西溪文化与作为三期个性特征的洪氏文化。

龙舌嘴
龙舌嘴区块位于西溪三期南区,东临五常港、南接五常大道、西侧与北侧边界大致为现有陆地用地范围,用地面积24.8公顷。

对龙舌嘴(生态体验村)的描述为:通过村落的改造,体现人和环境的和谐、建筑与自然的和谐,通过生态主题的强调,充分利用自然光、自然热,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庄。

作为三期的主要入口之一,为游人提供相应的旅游配套服务。

该区块主要体现湿地生态特色,体现湿地生态的发展趋势,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持续发展的模式。

区块内容以生态展示、休闲旅游为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