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年级专业:2003级地理科学(师范) 姓名:陈漫遥学号:032614239指导老师:范小平、徐颂军实习时间:2005-6-29——2005-7-8撰写时间:2005-7-9——2005-9-47月1日7月2日庐山土壤地理实习报告实习时间:2005-6-29——2005-7-8 实习地点: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实习队伍: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03级地理科学专业(师范)全体学生及带队指导老师范小平、徐颂军、潘颖君等。
实习目的:认识庐山主要山地土壤类型及其分布规律;掌握土壤地理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培养野外独立工作能力;初步掌握土壤的分层、颜色、质地、结构、干湿度、松紧度、孔隙、植物根系、新生体、侵入体、pH 值等的感知、辨认、校对、验证方法和实地实验方法;进一步验证和巩固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
实习内容:分析庐山土壤的分布规律;观察庐山山地的主要土壤剖面(9个);掌握野外土壤颜色、pH 值等简易实验方法。
实习用品:专业野外土壤地理实习用具。
如,铁锹、小刀、皮尺、门塞尔色卡、蒸馏水、滴管、pH 试纸、色盘(6格)、牙签、纸等。
实习路线:① 2005年7月1日8:30——14:00锦绣宾馆——大月山水库——大月山公 路旁——大较场:观察土壤剖面(山地棕壤、覆盖黄棕壤+草甸土)② 2005年7月2日8:00——11:00锦绣宾馆——大月山公路旁:观察土壤剖面(黄棕壤+埋藏古红土)③ 2005年7月4日6:30——16:30锦绣宾馆——五老峰——三叠泉:观察土壤剖面(石缝土)④2005年7月5日7:30——13:00锦绣宾馆——回龙路——黄龙寺——电站大坝:观察土壤剖面(山地黄棕壤——主要剖面一个;山地黄棕壤——对照剖面两个)7月5日1.庐山概况1.1 地理位置:庐山地区的范围界定为北至长江,南至星子县,东到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东岸湖口县,西至瑞昌县,包括庐山山体及以外的广大平原地区。
庐山地处:115°30′E——116°20′E, 29°20′N——29°50′N。
气候上属亚热带东南季风区;地势上属我国第三阶梯;地貌上属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地势平缓,江河密布,湖泊众多,水资源丰富,植物葱郁,土壤肥沃,为富饶的鱼米之乡。
1.2地质概况:庐山位于江南台背斜与下扬子凹陷的交接地带(图1),地壳运动具有较大的活动性,岩浆活动性较强,混合岩化作用明显,地层较齐全,岩性复杂,断裂发育,地貌形体典型多样。
图1:庐山及其临近地区大地构造单元简图庐山地区处于江南台背斜的北端及淮阳弧形构造的顶端(图2),受地壳上升运动和南北水平运动的影响,东西收缩而南北伸长,造成东北——西南向伸展的断块山,与外围地区断裂下陷的江河平原——九江平原、湖泊——鄱阳湖在地貌上形成鲜明对照。
图2:庐山地区地层与构造体系简图1.3地貌概况构造地貌:庐山地貌形体在山体的北部和南部有明显差异。
山体南部以断裂构造地貌为主,山体中谷地狭窄深邃,谷底尖锐。
山体以独立山峰为主,山顶尖锐,山坡陡峭险峻。
山体北部以褶曲构造地貌为主,断层构造地貌亦很发育。
流水地貌:庐山山体为流水侵蚀中山地貌,谷地地貌在1000m上下有显著的形态差异。
山体外围地区,谷地宽广,阶地、扇形地、河漫滩发育。
冰川地貌(尚有争议)。
湖岸地貌:庐山东麓紧邻鄱阳湖,其湖面广阔,由平原、丘陵地貌环绕。
因此,湖湾、沙嘴、泻湖、湖滩、湖蚀崖、湖蚀柱、湖岸阶地等地貌发育良好。
岩溶地貌:庐山外围地区分布有震旦、奥陶、石灰系石灰岩,在亚热带湿热气候条件下,发育了地下岩溶洞穴、地上岩溶丘陵和岩溶谷地、洼地地貌。
1.4自然地理概况庐山地处我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基带气候受到大范围气候的制约,山体又具有山地气候特点。
总体情况为:夏短、冬长、春长于秋。
气温(以庐山牯岭镇1165m 为代表):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平原地区低5℃,极端最低气温低至-16.8℃;夏季约低7℃,早晨最低气温常在20℃上下,极端最高气温只有32℃。
云雾:庐山全年雾日多年平均188.1天,最少为158天。
降水:庐山牯岭年平均降水量为1833.5mm ,雨日多年平均为167.7天,而山下九江年均降水量为1300mm ,雨日多年平均为138天左右。
气候、植被、土壤等垂直地带性明显:从图3中可以看出对山地来说,水热状况随高度的变化必然导致气候上的差异,从而形成气候、植被、土壤等的垂直地带性(图4)。
庐山亚热带的上限在南部约为550m ——600m ,北部约为500m ,大约在1250m 以上属于温带,其间为暖温带。
12汉阳峰大图3:庐山南坡垂直气候带示意图图4:植被、土壤综合剖面图示例2.庐山土壤形成的自然条件土壤类型及其属性是与成土的自然条件紧密相关的,人们通常把气候、母质、地形、生物和时间作为土壤发生发展的基本条件,即五大成土因素,再加上人为因素,这六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共同对土壤的发生发展起作用。
其中以生物因素对土壤的形成,特别是对土壤肥力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对庐山土壤的形成和分布产生深刻的影响,使庐山沿着断裂上升为目前相对高度达1000-1400米的山地,为土壤垂直地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并给予庐山南(坡)部、北(坡)部的气候、生物和土壤的分布以一定的影响。
山体内部受外力作用塑造,形成起伏和缓的褶皱构造各种地貌形态。
山体外围地势低平,丘陵、阶地广泛分布,丘陵高度一般在海拔300-400米之间,为古剥夷面的残存部分。
阶地一般可分三级:10-15米,15-40米,80-140米。
这些地貌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土壤性状的差异和土壤类型的分布规律。
庐山的气候和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决定了土壤类型的发育和发育程度。
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热状况的垂直分异,深刻地制约着植被的垂直分布,由山麓到山顶植被的分布规律是: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土壤的发育和类型与其相适应。
形成丘陵平原的红壤----山地黄壤----山地棕壤的垂直带普。
地貌和水文条件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影响到局部地区土壤发育的方向,形成某些非地带性的土壤,如,仰天坪一带,地形平缓,地面相对低洼处,因排水不畅,多生喜湿沼泽植被,普遍发生沼泽化过程,从而发育着山地沼泽土。
在江边和湖滨平地区,因地下水的影响,往往形成草甸土。
本区成土母质的类型多种多样,在山区剥蚀和侵蚀作用强烈,成土母质一般以坡积、坡积—残积为主,其上发育的土壤一般土层浅薄,且多含碎石块。
在丘陵和山地平缓之处,却广泛分布着一定厚度的残积母质,其上发育的土壤较深厚,质地较细,向下粗骨部分逐渐增加。
在湖滨及河谷地区的成土母质主要是第四纪的沉积物,其上发育的土壤组成物质较细,土层深厚。
第四纪风积母质分布也较广泛。
3.庐山主要土壤类型庐山的土壤与上述成土条件相适应,具有多种多样的土壤类型,现将主要土壤的形成和有关特性分别简介如下。
3.1.1山地棕壤分布于海拔1100m以上(北坡),1200m以上(南坡)的山地、植被为落叶阔叶林,由于森林植被遭受破坏,目前大都成为灌丛草类,母质主要为砂岩、板岩的残积物,局部地区以风积物为主。
现以大月山公路去五老峰小路50m处的土壤剖面为例(表1)。
日期:2005-7-1 晴调查人:陈漫遥土坑编号:2003II-1 土坑类型:主要剖面土坑地点:大月山公路去五老峰小路50m 地形部位:山麓土壤名称:山地棕壤地下水位:低母质:坡积物指示动植物:乔木:黄山松;灌木:桃金娘;草本:莎草、蕨类。
排灌情况:良好土壤所处经纬度、高度:经度:115°59.111′E纬度:29°33.716′N高度:1293m土地利用状况:绝对自然保护区发生层剖面深度(cm)颜色质地结构干湿度松紧度孔隙植物根系新生体侵入体pH值A07A127 5YR 4/2 暗灰棕中-重粘团粒潮松多多—— 5.9A241 7.5YR 2/2 黑棕中-重粘小团块松多-中中—— 6.0 AB 54 7.5YR 3/4 暗棕中-重粘小团块稍松多-中中-少—— 6.1 B168 7.5YR 4/4 棕重粘(有砾石) 小团块-块状紧少少—— 6.2 B285 5YR 5/4 紫棕中-重粘小团块-块状紧少少—— 5.8 BC >85 7.5YR 5/6 淡棕中粘块状很紧———— 5.5 总深度:110cm 总体质地:中粘表1——土壤剖面(附图1)由表1可知,山地棕壤的特点是:有机质含量较高;粘粒下移现象不太明显,土壤粘重较高;由于山地降水较多,物质有一定的淋溶,土壤呈微酸性反应;有机—无机复合胶体的交换性能强,从而使山地棕壤成为很优秀的土壤。
而形成山地棕壤特点主要是有两个成土过程决定的。
(1)腐殖化过程土壤形成中的腐殖化过程是指在各种植物作用下,在土体中,特别是土体表层进行的腐殖质累积过程。
它是土壤形成中最为普遍的一个成土过程。
庐山的山地棕壤在年积温≥10℃为4500℃——6000℃,年降水量为800mm——1500mm,植被覆盖良好等条件下,适宜的气候使森林归还量大,植物矿质化的速度慢于腐殖化的速度,从而使有机质以积累为主,有机质含量高(其厚度>15cm)。
A1、A2、AB等层形成了暗色的腐殖质层。
(2)粘化过程此处降水丰沛,季节风化明显,岩石风化温和从而形成特殊的粘土矿物(蒙脱石、伊利石),颗粒细小,下行水将粘粒垫积在中下层并富集。
土壤剖面的质地大多表现为中—重粘。
(3)微酸性土壤>800mm的降水,使蒙脱石(偏中性)中的金属离子Ca、Mg、Na部分保留在土壤中,而Al的作用不活泼,形成的Al2O3、Fe2O3释放了部分的Al,温带的Al作用较弱,但Al的水解作用大,将H+还原出来,造成pH值偏小,最终形成微酸性的土壤。
有机胶体——腐殖质和无机胶体——高岭土(SiO2)相结合形成有机—无机复合胶体,该物质使土壤的交换性能更强。
在地带性土壤中,山地棕壤是很优秀的土壤。
山地棕壤的顶极位置:庐山的海拔高度没有超过1500m,到达庐山顶极的位置,其土壤仍为山地棕壤。
但其基本情况与非顶极位置的棕壤有所差别。
总体来说,顶极位置的棕壤土层薄,大多没有超过50cm,但结构完整。
在较薄的土层中,A层竟有20cm厚。
说明顶极位置的棕壤也是肥力相当的优秀土壤之一。
3.1.2山地黄棕壤分布于海拔800m(北坡)——1200m,900m(南坡)——1200m地带的各种母质上,植被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或灌木、草本。
现以回龙路100m 处(表2)的山地黄棕壤为主要剖面,三宝树简易公路50m 处(表3)和三宝树简易路300m 处(表4)的山地黄棕壤为对照剖面,对庐山的山地黄棕壤进行初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