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数列极限
1. 实数及其性质
回顾中学数学里关于有理数和无理数的定义.
有理数:
⎧⎪能用互质分数 ⎨
p q
(
p,
q
为整数,q
≠
0)
表示的数;
⎪⎩有限十进小数或无限十进循环小数表示的数
例 1 设 p 为正整数,若 p 不是完全平方数,则 p 是无理数.
证明:反证法。若
p 是有理数,则
p 可表示成:
p
=
n ,从而整数 p 可表示成: p = m
记作ξ = inf S . 上确界与下确界统称为确界。
{ } 例 1 讨论数集 S = x x为区间(0,1)中的有(无)理数 的确界。
分析:通过数轴看有无上、下界,进一步讨论上、下确界。
提示:利用有理数集在实数集中的稠密性。 sup S = 1, inf S = 0.
例 2(1)
S = [0,1],sup S = 1,inf S = 0. (2)
分析:首先,由 S = A ∪ B 及A、B的性质知,S也是非空有界集。其次,证明(1)、(2)。
〖课外作业〗
2-2 数列极限
4
〖教学目的和要求〗初步掌握数列极限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学会用定义证明极限的基本方法;加深 对数学的抽象性特点的认识;体验数学概念形成的抽象化思维方法;体验数学“符号化”的意义。
(其中 xn 为 x 的 n 位不足近似, yn 为 y 的 n 位过剩近似).
例 2 设 x, y 为实数, x < y ,证明存在有理数 r ,满足 x < r < y .
( ) 证明
由x<
y 知:存在非负整数 n,使得 xn
<
yn .令 r
=
1 2
xn + yn
,则 r 为有理数,且 x ≤ xn < r < yn ≤ y .即
华中科技大学数学系汤燕斌
定义1(上、下界): 设 S 为 R 中的一个数集。若存在数 M (L) ,使得一切 x ∈ S 都有 x ≤ M (x ≥ L) ,则称
S为有上(下)界的数集。数 M (L) 称为S的上界(下界);若数集S既有上界,又有下界,则称S为有界
集。 若数集S不是有界集,则称S为无界集。 注:1)上(下)界若存在,不唯一;2)上(下)界与S的关系如何?看下例:
负实数 x , y ,若按定义 有 − x > − y ,则称 x < y 或 y > x ;规定任何非负实数大于任何负实数
定义2(不足近似与过剩近似) 设 x = a0a1Lan L 为非负实数,称有理数 x = a0a1Lan 为实数 x 的 n 位不
足近似; xn
=
xn
+1 10n
S
=
⎧ ⎨ ⎩
(−1)n n
n = 1, 2,L⎬⎫,sup S ⎭
=
1 ,inf S 2
= −1.
(3) N+ , sup N+不存在, inf N+ = 1.
确界的性质
3
《数学分析》教案 ---- 数列极限
z 唯一性:若数集S存在上(下)确界,则一定是唯一的;
华中科技大学数学系汤燕斌
z 若数集S存在上、下确界,则有 inf S ≤ sup S ;
4
接多边形的周长组成的)数列
《数学分析》教案 ---- 数列极限
华中科技大学数学系汤燕斌
DE = r −
r2
−
a
2 n
,
4
r =1
⇒
a2 n+1
=
⎜⎛ an ⎝2
⎟⎞ 2 ⎠
+
DE 2
=
an2 4
+
(1−
1 − an2 4
)2=2 −4 − an来自 )可以看出,随着 n 的无限增大, an 无限地接近圆的周长π 。 这正如刘徽所说“割之弥细,所失弥小,割之
n
p
于是 x = a + x − a = m − q = mp − nq 为有理数,矛盾 n p np
(2)有序性 任意两个实数 a, b 必满足下列关系之一: a < b, a > b, a = b .
(3)传递性 实数大小有传递性,即 a > b, b > c 则有 a > c. (4)阿基米德性 ∀a,b ∈ R,b > a > 0 ⇒ ∃n ∈ N 使得 na > b .
(5)稠密性 两个不等的实数之间总有另一个实数. (6)实数集R与数轴上的点有着一一对应关系.
例 4 设 ∀a,b ∈ R ,证明:若对任何正数 ε ,有 a < b + ε ,则 a ≤ b .
2
《数学分析》教案 ---- 数列极限
(提示:反证法.利用“有序性”,取 ε = a − b )
4. 有界集与无界集
为 2 的过剩近似值。
注:实数 x 的不足近似 xn 当 n 增大时不减,即有 x0 ≤ x1 ≤ x2 ≤ L ≤ x; 过剩近似 xn 当 n 增大时不增,即有 x0 ≥ x1 ≥ x ≥ L ≥ x .
命题 1 记 x = a0a1Lan L ,y = b0b1Lbn L 为两个实数,则 x > y 的等价条件是:存在非负整数 n,使 xn > yn
《数学分析》教案 ---- 数列极限
第二章 数列极限
华中科技大学数学系汤燕斌
总学时 18
〖教学要求〗掌握实数及其性质、实数集合的最大数和最小数、集合的上界、下界、上确界和下确界等基本 概念;掌握确界原理。掌握数列极限的概念与定义,掌握并会应用数列的收敛准则,理解实数系具有连续性 的分析意义,并掌握实数系的一系列基本定理。掌握上(下)极限的定义, 理解上下极限和极限的关系,掌握 上(下)极限的运算。 〖教学内容〗 §1 实数系的连续性 §2 数列极限 §3 无穷大量 §4 收敛准则
a0.a1a2 Lan = a0.a1a2 L(an −1)99L9L 则有限十进小数都能表示成无限循环小数。例如:2.001 记为 2.000999 L ;0 记为 0.000 L ;− 8 记
为 − 7.999 等等. 利用上述规定,任何实数都可用一个确定的无限小数来表示.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在此
z 数集S的确界可能属于S,也可能不属于S; 定理1(确界原理)设S为非空数集,若S有上界,则S必有上确界;若S有下界,则S必有下确界。
例 3 设数集S有上界,证明:η = sup S ∈ S ⇔ η = max S.
分析:由确界原理, sup S 意义,按确界定义证明。
例 4 设A、B为非空数集,满足:对一切 x ∈ A 和 y ∈ B 有 x ≤ y . 证明:数集A有上确界,数集B有下确界,
x<r< y.
3.实数常用性质
(1)封闭性 实数集R对 +, −,×, ÷ 四则运算是封闭的.即任意两个实数的和、差、积、商(除数不为0)仍是
实数.
例 3 设 a 为有理数, x 为无理数,则 a + x 是无理数。
证明:反证法。若 a + x 是有理数 ⇒ a + x 可表示成 a + x = m ,因 a 为有理数, a 也能表示成 a = q ,
例 1 讨论数集 N+ = {n | n为正整数} 的有界性。
分析:有界或无界? 有上界、下界?下界显然有,如取 L = 1 ;上界似乎无,但需要证明。 解:任取 n0 ∈ N+ ,显然有 n0 ≥ 1 ,所以 N+ 有下界1;但 N+ 无上界。证明如下:假设 N+ 有上界 M,则 M>0,
按定义,对任意 n0 ∈ N+ ,都有 n0 ≤ M ,这是不可能的,如取 n0 = [M ] +1, 则 n0 ∈ N+ ,且 n0 > M .
综上所述知: N+ 是有下界无上界的数集,因而是无界集。
例 2 证明:(1)任何有限区间都是有界集;(2)无限区间都是无界集;(3)由有限个数组成的数集是有 界集。 [问题]:若数集S有上界,上界是唯一的吗?对下界呢?(答:不唯一 ,有无穷多个)。 5. 确界与确界原理
定义2(上确界) 设S是R中的一个数集,若数η 满足:(1) 对一切 x ∈ S, 有 x ≤ η (即η 是S的上界);
又割,以之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
再例如,有这么一个变量,它开始是1,然后为
1 2
,
1 3
,
1 4
,L,
1 n
,L
如此,一直无尽地变下去,虽然无尽止,
但它的变化有一个趋势,这个趋势就是在它的变化过程中越来越接近于零。我们就说,这个变量的极限为0。
这三个数列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存在一个常数 A , 当 n 充分大时, | an − A | 充分的小, 即不管事 先给多么小的一个正数,比如 0.1, 0.01, 0.001 … , 我们都能找到一个相应的自然数 N , 当 n > N 时
且 sup A ≤ inf B.
分析:首先,证明 sup A, inf B.有意义,用确界原理。其次,证明 sup A ≤ inf B.
例 5 设A、B为非空有界数集, S = A ∪ B ,证明:
(1) sup S = max{sup A,sup B} ;(2) inf S = min{inf A,inf B} 。
规定下,如何比较实数的大小? 2.实数大小的比较
1
《数学分析》教案 ---- 数列极限
华中科技大学数学系汤燕斌
定义 1 给定两个非负实数 x = a0a1Lan L ,y = b0b1Lbn L . 其中 a0 , b0 为非负整数,ak , b k (k = 1, 2,L) 为 整数,0 ≤ ak ≤ 9, 0 ≤ b k ≤ 9 .若有 ak = b k , k = 1, 2,L,则称 x 与 y 相等,记为 x = y ;若 a0 > b0 或存在非 负整数 l ,使得 ak = b k , k = 1, 2,L, l ,而 al+1 > bl+1 ,则称 x 大于 y 或 y 小于 x ,分别记为 x > y 或 y < x .对 于负实数 x 、 y ,若按上述规定分别有 −x = − y 或 −x > − y ,则分别称为 x = y 与 x < y (或 y > x ).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