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 第2部分:海岸带生态系统遥感识别

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 第2部分:海岸带生态系统遥感识别

A45团体标准T/CAOE20.2-2020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第2部分:海岸带生态系统遥感识别与现状核查Technical guideline for investigation and assessment of coastal ecosystem—Part2:Remote sensing identification and results verification of the coastalecosystem2020-05-06发布2020-05-06实施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发布目次前 言 (Ⅰ)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基本要求 (2)4.1数学基础 (2)4.2数据要求 (2)4.3质量控制 (3)5遥感识别 (3)5.1识别范围 (3)5.2识别对象 (3)5.3工作内容 (3)6现状核查 (4)6.1核查要素 (4)6.2技术方法 (4)6.3工作内容 (4)7成果编制与汇交 (5)7.1图件编制 (5)7.2报告编制 (6)7.3成果汇交与归档 (6)附录A(规范性附录)海岸带生态系统遥感识别对象分类 (7)附录B(规范性附录)海岸带生态系统遥感解译标志表 (8)附录C(规范性附录)海岸带生态系统遥感解译属性信息表 (9)附录D(规范性附录)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分布面积汇总表 (10)附录E(规范性附录)海岸带生态系统生境分布图斑核查情况表 (11)附录F(规范性附录)海岸带生态系统现场核查记录表 (12)附录G(规范性附录)专题图制作要求 (13)附录H(规范性附录)海岸带生态系统分布状况遥感识别报告格式和章节内容 (14)前 言T/CAOE20《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分为10个部分:——第1部分:总则;——第2部分:海岸带生态系统遥感识别与现状核查;——第3部分:红树林;——第4部分:盐沼;——第5部分:珊瑚礁;——第6部分:海草床;——第7部分:牡蛎礁;——第8部分:砂质海岸;——第9部分:河口;——第10部分:海湾。

本部分为T/CAOE20的第2部分,与第1部分配套使用。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自然资源部海洋预警监测司提出。

本部分由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国家海洋局东海环境监测中心、国家海洋局南海规划与环境研究院。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杨翼、许艳、张玉佳、侯辰、左国成、王娟、张正龙、陈启东、杨晓彤、单春芝、王乐、董迪。

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第2部分:海岸带生态系统遥感识别与现状核查1范围本部分规定了海岸带生态系统遥感识别、现状核查、成果编制和汇交归档等工作的方法、流程、要求和内容。

本部分适用于海岸带生态系统遥感识别与现状核查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3990-20121:50001:1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GB/T32067-2015海洋要素图式图例及符号HY/T147.7-2013海洋监测技术规程第7部分:卫星遥感技术方法TD/T1055-2019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T/CAOE20.1-2020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第1部分:总则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空间分辨率spatial resolution遥感影像上能够详细区分的最小单元的尺寸或大小,是用来表征影像分辨地面目标细节的指标。

3.2大气校正atmospheric correction从卫星遥感器获取信息中消除大气吸收和散射影响的过程。

3.3辐射定标radiometric calibration传感器记录的亮度灰度值转换为绝对的辐射亮度或反射率的过程。

3.4几何校正geometric correction消除或改正传感器本身产生的图像变形的过程。

3.5影像配准image registration不同时间、不同传感器或不同条件下(气候、照度、摄像位置和角度等)获取的两幅或多幅图像进行匹配、叠加的过程。

3.6影像镶嵌image mosaic在一定数学基础控制下,将多景相邻影像拼接成更大范围的影像图的过程。

3.7影像融合image data fusion按照一定规则或算法进行运算处理,将空间或时间上冗余或互补的多源数据生成具有新的空间、波谱、时间特征的合成影像的过程。

3.8生境图斑habitat map delineation将海岸带生态系统类型一致的分布范围勾绘到遥感影像上形成的区域。

4基本要求4.1数学基础4.1.1平面坐标系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4.1.2投影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按3°分带。

4.1.3深度基准采用理论深度基准面。

4.1.4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4.1.5计量单位计量单位要求如下:a)面积单位采用m2,保留2位小数;b)面积统计汇总单位采用hm2,保留4位小数。

4.2数据要求4.2.1遥感影像数据遥感影像数据要求如下:a)数据类型:卫星遥感影像数据或航空遥感影像数据;b)时相:选取近两年海岸带生态系统较为稳定时期的遥感影像;c)空间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数据空间分辨率应优于2m,重要生态系统和地物应优于1m,针对无法准确识别的生态系统,宜结合使用空间分辨率更高的航空遥感影像数据;d)定位精度:影像定位中误差优于10米;e)潮时:宜选择低潮位时的遥感影像;f)质量:区域云覆盖率不应大于10%,影像重叠度不小于5%,选用层次丰富、图像清晰的遥感影像;g)格式:GeoTIFF格式。

4.2.2矢量数据矢量数据主要包括海岸带生态系统遥感解译生境图斑和现状核查生境图斑,采用ESRI Shapefile格式。

4.2.3文本数据文本数据包括遥感解译标志登记表、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分布面积汇总表和海岸带生态系统分布状况遥感识别报告,数据表采用XLSX格式,文档采用DOCX格式。

4.2.4栅格数据栅格数据输出分辨率不低于300dpi,采用TIFF格式。

4.2.5表册数据表册数据输出分辨率不低于300dpi,采用PDF格式。

4.2.6多媒体数据多媒体数据包括现场验证拍摄的照片和视频,数据要求如下:a)照片像素不低于1000万,采用JPEG格式;b)视频分辨率不低于720P,采用MP4格式。

4.3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按照T/CAOE20.1-2020中4.3的规定执行。

5遥感识别5.1识别范围以海岸线为基线,向陆延伸1km(在不同地区,可适当调整),向海延伸至零米等深线。

5.2识别对象我国海岸带地区,覆盖内水和领海范围内的典型生态系统,包括红树林、盐沼、砂质岸滩、淤泥质岸滩、基岩岸滩等海岸带生态系统的生境分布图斑。

5.3工作内容5.3.1影像获取和处理影像获取和处理要求如下:a)影像获取按照4.2.1要求,获取海岸带生态系统遥感识别影像数据。

b)影像处理海岸带生态系统遥感识别影像处理过程如下:1)卫星遥感影像处理:包括辐射定标、大气校正、几何校正、影像配准、影像镶嵌、影像融合,按照HY/T147.7-2013第6章的规定执行;数字正射影像(DOM)制作按照TD/T 1055-2019第7章的规定执行。

2)航空遥感影像处理:解析法空中三角测量按照GB/T13990-2012第5章的规定执行,像片平面图和正射影像图制作按照GB/T13990-2012第6章的规定执行。

3)处理后的海岸带生态系统遥感识别影像数据,应按照基本识别单元进行区域拼接和裁剪。

5.3.2图件和资料准备获取识别区域相关图件和资料,包括地形图、水系图、海图、海岸线修测数据、保护区数据、生态保护红线数据,以及历史文献及专项调查相关资料。

5.3.3对象分类及代码海岸带生态系统遥感识别对象分类及代码见附录A中表A.1。

5.3.4解译标志建立根据区域自然地理、地形地貌、植被类型及开发利用现状,结合实地调查,借助辅助资料,建立遥感影像形状、大小、颜色或色调、阴影、位置、结构、纹理等特征与相应判读类型之间的关系,对各类型在遥感影像上的反映特征的描述形成统一标准,确定解译标志,填写海岸带生态系统遥感解译标志表(见附录B表B.1)。

不同种类遥感影像资料或同一遥感影像资料成像时间、季节、分辨率、地理区域等差异较大的,应分别建立遥感解译标志。

5.3.5遥感解译采取人机交互识别方式,参照遥感解译标志,对海岸带生态系统遥感识别目标区域进行解译。

解译要求和内容如下:a)解译要求1)盐沼、红树林最小图斑实际面积为2000平方米。

单个图斑实际面积小于2000平方米,且生态系统类型相同的图斑之间实际距离小于100米,划分为同一类型的图斑;2)砂质岸滩、淤泥质岸滩和基岩岸滩最小图斑实际面积为10000平方米。

单个图斑实际面积小于10000平方米,且生态系统类型相同的图斑之间实际距离小于160米,划分为同一类型的图斑;3)当存在生态系统类型不同;县(区)级行政区域不同;保护级别不同(所在区域是否为生态保护红线、各类保护区等),应单独划分图斑。

b)解译内容参照遥感解译标志,对基本识别单元内的海岸带生态系统进行遥感解译,提取并判读生境分布图斑,填写海岸带生态系统遥感解译图斑属性数据属性信息表(见附录C表C.1);对比基本识别单元海岸带生态系统历史数据,生境分布图斑与历史分布不一致的,应填写海岸带生态系统遥感解译与历史分布不一致图斑属性信息表(见附录C表C.2)。

5.3.6现状统计将遥感解译后的生境分布图斑数据与已有生态系统分布历史数据进行矢量叠加分析,明确生态系统分布位置,求算各图斑面积。

按县(区)级、市(地)级、省级统计各类海岸带生态系统生境分布图斑面积,填写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分布面积汇总表(见附录D表D.1),其中归一化植被指数(NVDI)的计算方法按照HY/T147.7-2013第6章的规定执行。

6现状核查6.1核查要素核查要素主要包括海岸带生态系统生境分布图斑的类型、边界、属性标注等信息,详见附录C中表C.1和C.2。

6.2技术方法6.2.1内业核查法利用卫星和航空遥感影像、历史调查资料(生境分布数据、图件、实地照片和视频等),与遥感识别结果叠加套合,对比检查生境分布图斑与影像及历史资料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6.2.2现场核查法根据海岸带生态系统遥感识别结果,选取部分生境分布图斑,通过外业现场核查的方式,对图斑的边界、类型等信息进行实地验证。

6.3工作内容6.3.1内业核查内业核查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对报送的遥感识别结果进行齐全性、完整性检查;b)以县(区)级行政单元为单位,结合历史调查资料,检查海岸带生态系统的生境分布图斑类型、字段、坐标系、空间拓扑、图斑面积和属性标注的准确性,填写图斑核查情况表(见附录E表E.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