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1、污染生态学的定义污染生态学是以生态学(ecology)的理论为基础,采用生物学、化学、数学分析等手段,研究污染条件下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污染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它研究的主要内容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生物受污染后的受害程度,确定生物接受污染的阈值(threshold),建立环境监测、生物指示、评价;▲研究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转移、积累、富集和降解规律(absorption***);▲采取生物净化污染的有效措施(bioremediation);3、污染生态学的研究方法4、当前污染生态学学科前沿目前,污染生态学研究表现出全方位、多视角的综合研究特征:复合污染生态,根际微环境研究独具特色;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分化,;污染物在生物体内行为特征,生态风险与生态毒理研究受到普遍关注;污染生态系统的生物修复与污染生态工程,开始在实验室小试及中试水平上得到试验应用。
新材料、新化合物的污染生态效应得到密切关注与食品安全、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的联系更紧密污染条件下生物的适应与进化。
我国污染生态学的优先研究领域第二章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1、污染物的定义,性质,如何分类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变化的物质。
污染物的性质:(1)在特定环境中达到一定的数量和浓度,并且持续一段时间(2)在环境中发生转化,具有易变性污染物的分类:1. 按来源分:自然来源污染物(火山喷发、山林火灾、海啸等)人为来源污染物(工业污染物、农业污染物、生活污染物)2. 按受污染的环境要素分: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土壤污染物3. 按污染物形态分:气体污染物、液体污染物、固体污染物4.按污染物的性质分:化学污染物、物理污染物、生物污染物5.按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状变化:原发性污染物、继发性污染物此外,强调某些污染物对人体的有害作用,还可划分出致畸物、致突变物和致癌物等。
根据污染物浓度、出现频率和毒性可将污染物分为一般污染物和优先控制污染物。
2、POPs,PTS,EEDs,PBTs几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指一类具有半挥发性、难降解、高脂溶性等理化性质,可进行远距离甚至全球尺度的迁移扩散,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浓缩积累,对人体和生态环境产生毒性影响的有机污染物。
如DDT、PCB等。
主要特点: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长距离运输和生物毒性。
首批列入《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受控名单的12中POPs为有机氯杀虫剂(DDT,氯丹,灭蚁灵,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七氯,毒杀芬),工业化学品六氯苯和多氯联苯,以及工业生产,燃烧过程产生的二噁英,呋喃。
持久性有毒物(persistent toxicity substances,PTS):包括POPs和重金属两大类。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ors, EEDs),又叫环境激素,指那些由于人类活动而释放到环境中,且能干扰生物体正常激素功能,引起内分泌紊乱,使生殖机能失常的化学物质,也称为环境荷尔蒙,外因性内分泌干扰物质。
包括二噁英,DDT,PCBs,汞,镉,苯乙烯等。
持久性生物累积性有毒污染物(persistent bioaccumulative and toxic chemicals,PBTs):特别强调了物质的生物累积性。
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室温易挥发的化合物。
优先污染物(Priority Pollutants):由于有毒物质品种繁多,不可能对每一种污染物都制定控制标准,因而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
1988年我国初步提出水中优先控制污染物有14类:挥发性卤代烃,苯系物,氯代苯类,多氯联苯,酚类,硝基苯类,苯胺类,多环芳烃类,酞酸酯类,农药,丙烯醛,亚硝胺类,氰化物,重金属及其化合物。
3、污染物的迁移,迁移的方式?污染物的迁移(Transport)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引起的富集、分散、消失过程。
1. 机械迁移mechanical migration(1)气的机械迁移作用(wind):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作用和被气流搬运。
(2)水的机械迁移作用(water):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作用和被水流搬运。
(3)重力的机械迁移作用(gravity):污染物和它的搬运载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迁移运动。
2. 物理—化学迁移physicochemical transport对无机污染物而言,是以简单的离子、络离子或可溶性分子的形式在环境中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如溶解-沉淀作用、氧化-还原作用、水解作用、络合和螯合作用、吸附-解吸作用等所实现的迁移。
(dissolving-precipitation, oxidation - reduction, hydrolysis, the complexing and chelation and adsorption - desorption effect)对有机污染物而言,除上述作用外,还有通过化学分解、光化学分解和生物化学分解等作用所实现的迁移。
3. 生物迁移biogenic migration生物迁移是污染物通过生物体的吸收、代谢、生长、死亡等过程所实现的迁移,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迁移形式,与各生物种属的生理、生化和遗传、变异等作用有关。
某些生物体对环境污染物有选择吸取和积累作用,某些生物体对环境污染物有降解能力。
生物通过食物链对某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和稳定的有毒有机物)的放大积累作用是生物迁移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4、污染物的转化,转化的方式?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Transformation)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phase transition)或转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the conversion of a substrate to a product)。
污染物的转化与迁移不同,迁移只是空间位置的相对移动。
不过环境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往往是伴随进行的。
各种污染物转化的过程取决于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质和所处的环境条件。
大多数情况下,污染物的化学转化是主要的、大量的。
环境污染物转化的形式(different forms of pollution transformation)污染物的物理转化可通过蒸发、渗透、凝聚、吸附以及放射性元素的蜕变等一种或几种过程来实现(physical transformation)。
化学转化在环境中比物理转化更为普遍。
污染物的化学转化以光化学氧化、氧化还原和络合水解等作用最为常见(chemical conversion, photochemical degradation, oxidation - reduction, complex-hydrolysis)。
生物转化是污染物通过生物的吸收和代谢作用而发生的变化。
污染物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可以通过各种生物化学反应过程改变它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biotransformation )。
第三章生物对污染物吸收和迁移1.简述植物对水溶态污染物的吸收过程植物对水溶态污染物的吸收(主要是根)根尖是根部吸收环境化学物质的主要部位,其中根毛部是根部吸收最活跃的区域。
根部对土壤溶液中离子的吸收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离子吸附到根细胞表面质体流途径,扩散途径而对于某些离子,如重金属,在土壤中的扩散能力有限,移动速度Zn离子100d移动的平均距离为0.72mm,Mn离子100d移动的平均距离为7.2mm,因此只有靠近根部的重金属才能通过扩散作用到达根的表面。
质体流途径是主要途径。
根部细胞在吸收离子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着离子的吸附和解吸附。
总有一部分离子被其他离子所置换,吸附的吸附具有的交换性质,也称为交换吸附。
(2)离子通过外部空间进入皮层内部共质体途径:在植物组织中,细胞以胞间连丝互相连接而成为一个整体,这就是共质体。
水和无机盐离子在互相连通的共质体中,顺离子的浓度梯度穿过胞间连丝向根的中部运输。
这一途径即是共质体途径。
水液从共质体途径可直达内皮层之外。
内皮层细胞与皮层的薄壁细胞间没有胞间连丝。
因而,水液在这里必须穿过细胞膜,才能进入中柱。
质外体途径:土壤中的水液渗浸到根毛及根表皮细胞的细胞壁,在相邻细胞的细胞壁和细胞间隙中(而不是细胞质中)运行的途径即是质外体途径。
(3)离子通过内部空间进入木质部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逆浓度梯度主动进入细胞、不能扩散的内部区域,必须经过跨膜过程。
流动输送和脂质层受控扩散媒介输送和能动载体输送(4)离子进入导管离子从导管周围的薄壁细胞向导管转运的机理还不能十分确定,有两种可能的方式:一是被动性地随水分流动而进入,二是导管周围薄壁细胞对离子的选择性转运。
2.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迁移方式环境化学物质在植物体内远距离运输主要是由为维管系统完成,其运输包括向上的木质部导管和向下的韧皮部筛管。
3.动物体对污染物的主要吸收途径呼吸系统—气态污染物:气体、蒸汽、气溶胶(粉尘、Bap)影响因素:浓度差、分子大小,溶解度,通气量消化系统:胃、小肠(有机汞)影响因素:胃肠蠕动、污染物的颗粒大小、溶解度皮肤吸收:角质层-真皮-毛细血管-全身循环汗腺、皮脂腺、毛囊(某些有机磷农药)影响因素:物质本身结构、表皮完整性4.简述影响植物吸收、迁移污染物的因素(1)环境因素(温度、湿度、气压、季节和昼夜节律、pH、Eh、CEC、土壤性质、污染物间的不同效应)(2)毒物的理化性质(溶解度、挥发度、分散度、存在形态等)(3)个体因素(种属、品系和个体差异、年龄和发育、性别与激素、遗传因素、健康状况和营养)5.简述复合污染时污染物联合作用的类型1.相加作用(addition)M=M1+M22. 协同作用(synergism)M>M1+M23. 颉抗作用(antagonist)M<M1+M24. 独立作用(independent joint action)M=M1+M2(1-M1)具体为:水体含盐量的增加,促使重金属离子的释放。
锌能颉抗凤眼莲对镉的吸收6.在实际生产中如何减少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物的吸收?7.比较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在吸收迁移污染物在途径和机理上的异同8.生物富集、生物放大和生物积累定义,联合和区别生物累积、生物浓缩和生物放大三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生物累积, bio-accumulation, 指同一生物个体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中的不同阶段,机体内来自环境的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的浓缩系数不断增加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