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知心理学作业(五)

认知心理学作业(五)

认知心理学作业(五)
一、什么是意识,什么是无意识。

答:意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

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意味着清醒、警觉、觉察、注意集中等。

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来的一些东西。

在行为水平上,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

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立的精神实体。

意识概念本身很复杂,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
(1)意识是一种知觉。

在这个意义上,意识意味着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

(2)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

在这个意义上,意识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

(3)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

它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或水平,如从无意识到意识到注意,是一个连续体。

另外,意识还存在一般性变化,如觉醒、惊奇、愤怒、警觉等。

无意识是相对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里活动和过程。

人的许多心里活动或过程是无意识的。

常见的无意识现象有无意识行为、对刺激的无意识及盲视等。

二、如何理解意识的局限和能动作用。

答:意识经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许多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事物或刺激,人们是意识不到的,另一方面,当人们专注于一件事情时,通常对其他事情会视而不见。

在同一时间内可以进入意识的信息量是有限的,意识很难在同一时间内容纳过多的东西。

意识经验又具有能动性,人们看到的东西不限于外界的刺激,有时候人们可以看到、听到、意识到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东西。

这就是意识的局限和能动作用。

三、如何控制和调整自我认知资源的分配。

答:认知资源指个体对刺激信息进行识别和加工的心理容量。

但认知资源的容量或能量是有限的,每一项认知活动都需要占有和消耗一定的认知资源。

认知资源有限性是指人在对刺激信息进行分类、识别等加工的认知活动时受到心理能量的限制。

当我们进行认知活动时,个体为了完整地辨识刺激信息, 需要运用有限的认知资源,如果刺激信息比较复杂, 就需要运用较多的认知资源, 当同时呈现几种不同
的复杂刺激信息时, 认知资源就会很快消耗殆尽, 如果此时再呈现
另外的刺激信息, 这些新异刺激信息就不能被加工和处理。

因此, 只有当认知任务所需要的资源之和不超过我们具备的认知资源总量时, 我们的各项认知操作的协调和分配才能同时进行。

否则在进行其中某项认知任务时就必然会受阻。

影响认知资源分配的因素有:加工处理任务的难度、练习、任务的相似性等。

这就要求我们具有灵活的认知资源分配机制,能根据我们的实际需要来调节与控制,优先加工自己认为更为重要的任务另一方面注意的认知资源分配受制于个体的唤醒水平、当时的意愿、对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认知能力的评估以及个体的某些心理倾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