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濮阳市华龙区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濮阳市华龙区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濮阳市华龙区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1. (2分) (2017高一下·黄陂月考) 下列选项中注音和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 . 慰籍(jiè)慨叹(gǎi)大气磅礴(bó)煞有介事B . 魁梧(wú)亢奋(kàng)荒谬绝伦(miù)重峦叠嶂C . 轩榭(xiè)惬意(qiè)吹毛求疵(cī)挖心搜胆D . 揣摩(chuǎi)蓦然(mò)叱咤风云(zhà)自出心裁2. (2分)下列各组词语的字形及划线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 . 繁衍(yǎn)分道扬镳(biāo)B . 恣睢(suī)与日俱增(jù)C . 拾级(shè)无精打采(cǎi)D . 瑰宝(guì)万簌俱寂(lài)3. (2分)带下划线的字的形、音、义全对的一组是:()A . 自惭形秽(huì丑陋)艳羡(羡慕)肴(yáo饭菜)寒伧(chen)B . 裙褶(zhě)面面相觑(qù看)账簿(bù)丰韵(优美的姿态)C . 契(qì)约誊(téng抄)写赝(yīng)品端祥(仔细地看)D . 亲呢(nì)兴高采烈(非常高兴)租赁(lìn)请柬(jiǎn)4. (2分) (2016七上·下城期中)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十六岁的我们对于生活有了更深的领悟:彩虹要经历风雨的洗礼,才能绽放耀眼的光芒。

B . 两个多月过去了,经过老师的指导和我的努力,使我大大提高了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C . 虽然现在还没有入冬,但杭州灵峰山上的梅花已经正在含苞吐蕊,值得市民一观。

D . 金乌炭雕是一种环保艺术品,它采用纯天然颜料着色,具有高雅、时尚的艺术享受。

二、默写 (共1题;共10分)5. (10分) (2019七下·江门期中)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2) ________,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3)万里赴戎机,________。

________,寒光照铁衣。

(《木兰诗》)(4)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情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5)默写李商隐《贾生》。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三、名著导读 (共2题;共7分)6. (4分) (2017八下·安定月考) 名著填空。

《海底两万里》的作者是________ ,文本主要讲述________的故事。

生物学家________带着他的仆人康赛尔和一个捕鲸手,跟随________做了海底两万里的旅行。

7. (3分)回答后面的问题。

我又搬到外祖父那里。

“怎么啦,小强盗?”他用手敲着桌子,迎面对我说。

“现在我不养你了,让外祖母养你吧!”“让我养我就养,”外祖母说,“你以为这是个什么了不起的难题吗?”“那你就养好了!”外祖父大叫一声,但是马上又安静下来,对我解释道:“我和她完全各过各的了,如今我们样样都是分开的……”阅读上述文字,你能从人物的对话中推断出,“我”的外祖父是一个________的人;文中的“我”是外国文学名著《________》的主人公,名叫________。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4分)8. (4分) (2019九下·阳信模拟)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民族文化犹如一条灿烂的长河。

在这条长河中,戏曲堪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某学校开展了“戏曲进校园”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1)校团委组织了“戏曲电影展映”活动,并在学生中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

结果如下图,请仔细阅读,用简洁的语言填空。

(每空限12字以内)戏曲电影展映前后“喜爱与支持率”调查情况统计图①展映后,学生对戏曲电影的喜爱及支持率均________②四部电影中,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在展映前后________(2)本周五下午学校将举办“戏曲文化”主题讲座,需推迟20分钟放学,小明同学帮老师拟写了一条发到本班家长群里的微信,有两处不当,请你帮忙指出并修改。

本周五下午学校举办“戏曲文化”讲座,需推迟一会儿放学,特此告知。

谢谢!①________②________五、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45分)9. (20分)阅读文章,根据要求,回答小题。

善借者赢天下王飙①人生有涯,事业无疆。

怎样才能利用有涯的人生岁月,在无疆的事业中纵横驰骋成为英雄呢?聪明的犹太人有一句名言:借别人的鞋子比打赤脚跑得快!犹太在世界多个领域一直都是领跑者,占尽了先机和风流。

因为他们懂得: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仅靠自己的单打独斗,也许自食其力不成问题,但若想获得突破性的发展,恐怕就力不从心了。

所以,唯有善借者,才能从平凡走向卓越,从贫穷走向富贵,从卑微走向伟大。

②丹尼尔·洛维洛是美国有名的亿万富翁。

其实,他孤身奋斗拼搏到了近40岁的时候还是个穷人,成为船主的梦想还是镜花水月,前途一片暗淡。

然而,有一天他突然来了灵感:何不借银行的钱筑自己的梦呢?当时正有一艘旧货船出售,他成功地说服了一家银行,以这艘旧货船作抵押贷款,买下后将之改为邮轮包租出去。

随后,他又到银行借到另一笔贷款,买了第二艘货船,将之改成邮轮出租。

几年之后,他靠“借”拥有了自己的船队;也是靠整个“借”字,他获得了滚雪球式的发展,最终登上了世界船王的宝座。

丹尼尔以“借”来成就自己梦想的智慧,连奥纳西斯和尼亚斯这两位大名鼎鼎的希腊船王也自叹不如。

③其实,借的艺术和智慧,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里,可谓花开烂漫,果实累累。

先秦时期的荀子就写道:“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假”的意思便是“借”。

纵观世界,我们可以看到,凡是能取得天下者,莫不是善借之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应该是刘邦。

一个白手起家的亭长,最终登上了皇位,之后他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刘邦正是借助这三人超凡卓绝的智慧,最终取得了天下(“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

试想:仅靠刘邦一人之力,他是项羽的对手吗?而此三子虽为人中豪杰,但若不借助刘邦宏伟远大的理想抱负、宽广如海的气度胸怀和高妙超逸的用人智慧,那么,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很难成就自己的宏伟业绩。

④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借薛宝钗之口说:“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人生在世,谁不渴望像丹尼尔那样成就自己的梦想?谁不渴望像刘邦那样铸就辉煌的人生?成功的港湾是美丽的,也是人人向往的。

你要善于借助外在的力量,让自己理想的航船到达成功的彼岸。

庄子有言:“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意思是说,大鹏鸟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

因此,不管你是“借鸡生蛋”,还是“借风腾云”;也不管你是“借水行舟”,还是“借力打力”;更不管你是“猛虎借山”,还是“蛟龙借海”,只要你借得巧妙,借得聪明,自然就能借来人生事业的风生水起,借来平生抱负的宏图大展。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改动)(1)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第④段中画线的两个问句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3)请为本文中心论点再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4)“借”是门大学问。

结合文章及下列材料,说说你对“善借”二字的理解。

材料一:张先生急于用钱,向地下钱庄借了高利贷,结果落入对方陷阱,差点就家破人亡。

材料二:某企业照搬国外营销模式,意在大展宏图,却因人员素质、市场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而卡壳,不仅没有获得预期效益,反而造成巨大损失。

10. (25分)散文阅读,回答1-5题。

老师! 老师!阎连科①我又见着我的老师了,如朝山进香的人见到他自幼就心存感念的一位应愿之神。

②在今年正月,我回家奔三叔的喜丧事。

在这闲空间,张老师到了我家里,坐在我家堂屋的凳子上。

乡间室内的空旷和凌乱,分隔着我与老师的距离。

相向而坐,喝着白水,削了苹果,说了很多旧忆的伤感和喜悦,诸如三十几年前在初中读书时,我的学习,我的作业,我的逃课。

21教育网③我老师张梦庚的一生,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藏裹着刺骨的寒凉。

④生于上世纪的20年代末,老师读书辍学,辍学读书,反反复复,走在田埂与人生的夹道中,经历了抗战和解放战争,有了1949年的红旗飘扬,记忆中从来都是饥饿辛劳,土改时家里却忽然成了地主。

好在,他终归识字,也有文化,祖国的乡村,也最为明白文化的斤两,虽然文化不一定就是尊严富贵,可让孩子们认字读书,能写自己的姓名和粗通算术,也是生活的部分必然。

于是,老师就成了老师。

从一个乡村完小到另一个乡村完小,从一个乡村中学到另一个乡村中学。

直至改革开放后,他被调入县里的一所高中,做了教导主任,最后主持这个学校的工作。

一晃就让他全部人生的金贵岁月,43个春秋的草木荣枯,都在布满土尘、青草蓬生的学校里荣枯衰落,青丝白染。

⑤不知道老师对他的人生有何感想,从他写的一本《我这一生——张梦庚自传》的简朴小册里,读下来却是让人心酸胃涩,想到世事的强大和个人的弱小,想到命运和生命多么像流水在干涸沙地上蜒蜿涓涓,奔袭挣脱,流着流着,可终归无法挣脱干涸的吞没。

最后的结局是,我们毕业了,老师白发了;我们中年了,老师枯衰了。

我们成家立业了,而老师却在寂静的人生中,望着他曾经管教训斥抚疼过的学生们,过着忆旧的生活,想着那些他依然记得、可他的学生们早已忘却的往事。

⑥还记得,初一时,他是我的班主任,又主教语文。

一天酷暑,我家棉花地里蚜虫遍布,多得兵荒马乱,人心恐惧,我便邀了班里十几个相好的男同学,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

自然,那一天教室里学生寥寥,老师无法授课而只能让大家捧书阅读。

从棉花地里回校的来日上午,老师质问我为什么带着同学逃课,我竟振振有词地说,是带着同学去棉花地捉了半天蚜虫;竟又反问老师道,地里蚜虫遍布,我该不该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说蚜虫三天内不除掉去净,棉花就会一季无收,时间这样急迫,我家人手不够,我请同学们去帮半天,到底又做错了什么?⑦事情的结果,似乎我带同学们逃课捉虫正合校规事理,反让老师在讲台上一时有些哑言。

回忆少时的无理取闹,强辞夺理,也许正是自己今天在写作中敢于努力把不可能转化为可能的开始。

可是,现在,面对耄耋(mào dié,指年纪八九十岁)老人,给我一生养育呵护的父辈尊者,我心里三十几年不曾有的内疚,忽然如沙地泉水般汩汩地冒了出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