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走近细胞》人教版高中生物完美PPT

《走近细胞》人教版高中生物完美PPT


(1)引领问题。 ①为什么说细胞学说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而不是 多样性? 提示:细胞学说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从而阐 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②有人认为细胞学说的建立会促进学科的融合,理 由是什么?
提示:细胞学说使人们认识到植物和动物有着共同的 结构基础,促使解剖学、生理学、胚胎学等学科获得共同 的基础。
【例 2】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细胞学说创立后不需要再进行修正补充 B.细胞学说使千变万化的生物界通过细胞这一共同的
结构统 一起来,使人们对生命的认识由个体水平进 入细胞水平 C.细胞学说的创立过程主要是由施莱登和施旺两人完 成的 D.细胞学说是 19 世纪的伟大发现,它不仅仅是生物学 上的创举,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人类的世界观
2.生命系统的层次。 分析教材第 6~7 页图 1-3 及相关文字,认同细胞是最基 本的生命系统。
(1) 生命系统共分 9 个层次,由小到大依次为细胞 、 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 统、 生物圈 。其中 细胞 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 统,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命系统。
(2)一个湖泊里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吗?为什么?
(3)构成冷箭竹和大熊猫的分子或原子也是一个系统 吗?它们是不是生命系统?请说明理由。
提示:分子或原子是一个系统,但不是生命系统。因 为分子或原子不具有生命,所以不是生命系统。
(4)比较组织与器官、种群与群落的关系,尝试用关系 式简要表示各层次间的关系,体会细胞与各层次间的内在 联系。
提示:组织=相似的(细胞 1+细胞 2+……+细胞 n) 器官=不同的(组织 1+组织 2+……+组织 n) 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的(个体 1+个体 2+……+个体 n) 群落=一定区域内全部的(种群 1+种群 2+……+种群 n)
(3)“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这是否暗 示着你身体的每个细胞都凝聚着漫长的进化史?
提示:是。新细胞由老细胞产生,老细胞由更老的细胞 产生,如此上溯,现代生物的细胞都是远古生物细胞的后代, 小小的细胞内部,凝聚着数十亿年基因的继承和改变。
(4)通过分析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你领悟到科学发现具 有哪些特点?
答案:A
探究二 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1.结合教材第 6~7 页图 1-3 讨论交流。 (1)构成 冷箭竹和 大熊猫的 结构层 次是否相 同? 为什 么? 提示:不相同。冷箭竹与大熊猫相比无系统层次。 (2)若将冷箭竹换成月季,大熊猫换成人或草履虫,图 中各层次的组成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 提示:若将冷箭竹换成月季,图中各层次的组成不会 发生变化,两者都具有细胞、组织、器官、个体层次;若将 大熊猫换成人,图中各层次的组成不会发生变化,两者都 具有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层次;若将大熊猫换 成草履虫,图中各层次的组成会发生变化,因为大熊猫具 有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层次,而草履虫只具有 细胞和个体层次。
(4)生态系统是 群落 和它们所生活的无机环境 相 互关联,形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
探究一 细胞学说及其建立过程
结合教材第 3~4 页“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讨论下 列问题。
(1)科学家是如何通过获得证据来说明动植物体由细 胞构成这一结论的?
提示:通过对动植物体的解剖和显微观察获得证据,通 过归纳概括形成结论。
③新细胞是由老细胞 分裂 产生的。 (2)细胞学说从哪些方面揭示了动植物细胞的统一 性? 提示:动植物体的构成、细胞的功能、细胞的增殖。
2.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分析教材第 3~4 页“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梳理科 学家获取证据所运用的方法、技术和取得的成就。
科学家 维萨里 比夏
获取证据的方法或技术
提示:不是。因为种群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 物的所有个体形成的一个整体,而一个湖泊里的所有鱼 不是同一物种。
(3) 一 定 区 域 内 所 有 的 动 植 物 是 一 个 群 落 吗 ? 为 什 么?
提示:不是。因为群落是由同一区域内的所有生物组 成的,“一定区域内所有的动植物”未包括微生物等其他 生物。
完全归纳法的成果;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 胞”也是不完全归纳法的应用。
②注意事项:由不完全归纳得出的结论很可能是可信的, 因此可以用来预测和判断,不过,也需要注意存在例外的可 能。
【例 1】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有三点,其中心内容是( ) A.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B.一切生物都由细胞构成 C.细胞代谢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 D.细胞都有共同的物质基础 解析:生物并不都是由细胞构成的,B 项描述错误;C、D 两项 描述的内容不是细胞学说的内容。 答案:A
第1章 走近细胞
第 1 节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概述细胞学说的内 容、意义,归纳出植物和动物在结构上具有一致性, 形成生物界是统一的观念,认同细胞学说的建立是 一个不断修正和发展的过程,进而认识科学发展的 基本特点。
2.从系统的生命视角看生命世界,阐明生命活动离不 开细胞,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2.结合教材第 7 页“思考·讨论”,探讨为什么细胞 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提示:无论从结构上还是功能上看,细胞这个生命系 统都属于最基本的层次。各层次生命系统的形成、维持和 运转都是以细胞为基础的。因此,可以说细胞是基本的生 命系统。
3.新冠肺炎是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该病毒由蛋白质 和 RNA 组成,无细胞结构,其生命活动必须在活细胞中才 能进行。
提示:竹、桃花的结构层次与黑藻的结构层次相同, 均是细胞→组织→器官→个体;鸭的结构层次与黑藻的结 构层次不同,多了系统层次,即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个体。
课堂建构
谢谢观赏

1.因为种群是由许多个体组成的,每 个个体 的细胞 中都有 成千上 万个基 因,这 样,每 一代就 会产生 大量的 突变。
观察了动植物的 微细结构 ,如细胞壁和细胞质
科学观察和归纳概括的结合
提出植物体都是由 细胞 构成的,细胞是植物体的基本 单位,新细胞从老细胞中产生 提出一切动植物都是由 细胞 构成的
归纳总结
细胞通过分裂 产生新细胞
3.细胞学说的意义。 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材第 4 页正文文字内容,归纳细胞 学说的意义。
(2)请尝试归纳细胞学说的意义。
提示:细胞学说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从而阐 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催生了生物学的问世;使生物学的
研究由器官、组织水平进入细胞水平,并为后来进入分子 水平打下基础;不仅解释了个体发育,也为后来生物进化 论的确立埋下了伏笔。
探究二 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1.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阅读教材第 5 页内容,并观察图 1-2,阐述单细胞生物和多 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均离不开细胞。
提示:通过分析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可以领悟到科学 发现具有以下特点。
①科学发现需从观察入手。 ②科学发现的过程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③科学理论的形成需要观察与归纳概括的结合。 ④科学学说的建立过程是一个不断开拓、继承、修正和 发展的过程。
科学方法——归纳法 归纳法是指由一系列具体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 法。归纳法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 (1)完全归纳法:指把研究对象一一都考查到了而推出结 论的归纳法。 (2)不完全归纳法:从一个或几个(但不是全部)特殊情况 推出一般性结论的归纳法。 ①举例:细胞学说的提出就是施莱登、施旺正确运用不
解析:生命系统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 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一株黑藻 是一个个体,属于被子植物,生命系统的层次由小到大依 次是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答案:B
【情境迁移】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两句诗生动
形象地勾画出早春的秀丽景色。诗句中竹只是观察了部分动植物的组织,却归纳 出“所有的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这一结论可信吗? 为什么?它对生物学研究有什么意义?
提示:可信。因为在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中,科学家不 仅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法,还揭示了动植物的个体与细胞的内 在规律性关系,这样的科学归纳比一般的不完全归纳更具可 信度。这一结论阐释了植物和动物在结构上的一致性,打破 了植物学和动物学之间的壁垒,也推动了人们对细胞开展深 入的研究。
成就
尸体解剖
揭示人体在器官 水平的结构
对器官的解剖观察
指出器官由组织 构成
罗伯特·虎克
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 发现木栓组织由许多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细胞
列文虎克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
观察到 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 等
科学家 马尔比基
施莱登 施旺 魏尔肖
获取证据的方法或技术
成就
用显微镜广泛观察

2.有翅的昆虫有时会出现残翅和无翅 的突变 类型, 这类昆 虫在正 常情况 下很难 生存下 去。

3.但是在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这类 昆虫却 因为不 能飞行 而避免 了被海 风吹到 海里淹 死。
③细胞学说的建立会使生物学的研究水平发生怎样 的变化?
提示:细胞学说的建立使生物学的研究由器官、组织 水平进入细胞水平,并为后来进入分子水平打下基础。
④细胞学说解释了新细胞的来源问题,这是否支持生 物有共同起源的观点?
提示:支持。根据细胞学说中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的 结论上溯,现代生物的细胞都是远古生物细胞的后代。
解析:细胞学说刚创立时,并不是尽善尽美的,创立后需要再 进行修正补充,A 项错误;细胞学说使人们对生命的认识由 个体水平进入细胞水平,B 项正确;细胞学说的创立过程是 多位科学家共同研究的结晶,主要是由施莱登和施旺两人完 成的,C 项正确;细胞学说的创立不仅仅是生物学上的创举, 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人类的世界观,D 项正确。
探究一 细胞学说及其建立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