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阅读理解及答案(1)一、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②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③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④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1)文中的“花”指的是()A. 大自然的话语、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的星星B. 诸元素之女C. 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以及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D. 以上三项都是(2)①用了________修辞手法,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_。
(3)③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修辞手法,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_。
(4)下列表述正确的选项是()A.片段讲述了花的成长与芬芳,以及花的凋谢。
B.这里写出了花是人类纯洁和神圣感情的寄托。
C.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比作星星,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即绿茵中花朵点点,就像星星从苍穹坠落。
D.以上三项都是【答案】(1)D(2)比喻;把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即花开花谢,就像大自然在说话、沉默(3)比喻;排比;把花儿“冬、春、夏、秋”的生长状态描写得十分生动,强调了花儿是四季不可或缺的代表性元素(4)略【解析】【分析】(1)、(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2)把“花”比作“星星”形象生动,是比喻。
(3)把“花”比作“诸元素之女”形象生动,是比喻。
连用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句子语气,是排比。
故答案为:(1)D(2)比喻;把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即花开花谢,就像大自然在说话、沉默.(3)比喻;排比;把花儿“冬、春、夏、秋”的生长状态描写得十分生动,强调了花儿是四季不可或缺的代表性元素。
(4)D【点评】(1)、(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2)、(3)考查学生对比喻、排比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课内阅读。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
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
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1)文段选自________。
(2)“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这句话是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3)“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句中的“一齐”说明了________。
(4)语段中“投”的意思是什么?“投票”“投篮”“投入战斗”的“投”各是什么意思?(5)“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________”这句话,这句话有着伟大的意义,它向全世界宣告________,所以,全中国人民一齐欢呼起来。
【答案】(1)开国大典(2)夸张;烘托出会场的声势浩大,表达了人们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无限热爱之情。
(3)人民群众的心是一致的,对革命领袖都充满了崇敬与爱戴之情。
(4)投射;投票:放进去;投篮:向一定目标扔;投入战斗:参加进去(5)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新中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主了【解析】【分析】(1)对作品的作者、内容的出处应该有准确地掌握,填空要根据要求和课文的内容来分析作答。
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2)考查夸张修辞手法。
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3)体会划线词语,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
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4)这是一道“一字多义”的练习题。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要把字放在语境中去理解。
(5)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故答案为:(1)开国大典(2)夸张;烘托出会场的声势浩大,表达了人们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无限热爱之情。
(3)人民群众的心是一致的,对革命领袖都充满了崇敬与爱戴之情。
(4)投射;投票:放进去;投篮:向一定目标扔;投入战斗:参加进去(5)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新中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主了。
【点评】(1)这道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作品、和作者的掌握能力。
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2)考查学生对夸张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词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4)主要考查学生对多义字的理解,正确理解字的语境意义需要在积累的基础上仔细揣摩。
(5)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课外阅读。
望远镜美籍华人薛华菁女士还来不及细看一眼她_____的故国大地,还来不及再细看一眼那位送行的老将军,便在耳膜一胀之际,被飞机送上_____的天空……她下意识地摸一下那个皮包,那个纤巧神秘的小皮包——那件老将军带给台北旧友的奇异的礼物。
多幸运啊!她,一位辛亥革命已故元老的侄孙女,一位纽约普通的汉语老师,应邀参加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活动,还由那位纪念活动筹备组成员之一的老将军亲自接待,赴国宴,游长城。
临别,老将军听说她转道去台北探亲访友,又嘱以重托,多么亲切、多么信任啊!可是为什么这个皮包不上锁?老将军还说“是一个旧物,可以随便看”的,到底是什么?连邻座的外交官都盯着这个皮包看。
薛华菁轻轻拉开拉锁。
奇怪,里面是一只破旧的皮盒子。
她又打开盒子,不由怔住了,原来是一个破旧的、只能送进历史博物馆的望远镜!玩笑,天大的玩笑!千里迢迢,竟送去一架半个世纪前制造的望远镜!且慢,一位著名的将领,怎么会把一件毫无意义的东西,唐突地送给孤岛那位地位显要的将军!这到底是怎样的一架望远镜呢?薛华菁边思忖边仔细看望远镜。
突然。
她在镜筒上发现一行小字——国军上尉:SoW。
“SoW”——是台北那位将军名字的英文缩写呀!薛华菁一下子明白了谁是望远镜的主人。
可这架望远镜又是何时何地到了大陆那位老将军手里?是黄埔军校毕业时的临别赠品?是北伐会师时的纪念物?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携手驱敌的馈赠?为什么要此时此刻“完璧归赵”?是怀友?是叙旧?是传情?薛华菁简直坠入了五里雾中。
飞机行进在一片湛蓝的海洋上空。
薛华菁无意中把望远镜举到眼前,啊!大陆在延伸,孤岛在漂移,海峡两岸的距离缩得那么小。
倏地,她灵犀的火花一闪,想到孤岛上的那位将军,不正需要这架望远镜么?(1)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美籍华人薛华菁女士还来不及细看一眼她________的故国大地,还来不及再细看一眼那位送行的老将军,便在耳膜一胀之际,被飞机送上________的天空(2)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词语,写在横线上。
形容路途很遥远。
________借指原物完整无损地归还本人。
________莽撞;冒失。
________(3)文中句子“边思忖边仔细看”中的“思忖”可以换成词语:________。
(4)大陆的那位老将军把一架望远镜还给其主人的真正用意是什么?【答案】(1)热爱;蔚蓝(2)千里迢迢;完璧归赵;唐突(3)思考(4)表达了渴望台湾回归祖国,渴望祖国统一的美好愿望。
【解析】【分析】本题在认真领会课文的内容后,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
(1)这道题是按课文原文填空,如果学生对课文内容熟悉,应该没问题,但书写时一定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特别注意“蔚蓝”的“蓝”字,不要写成“篮”。
(2)千里迢迢:形容路途很遥远。
完璧归赵: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
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唐突:莽撞;冒失。
(3)文中句子“边思忖边仔细看”中的“思忖”可以换成词语:思考。
(4)大陆的那位老将军把一架望远镜还给其主人的真正用意是表达了渴望台湾回归祖国,渴望祖国统一的美好愿望。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带着问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就不难找出正确答案。
(1)主要考擦学生对课文的背诵情况。
学生对课文背得熟,应该没问题。
但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和形近字。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熟读课文,根据词语所在的句子来理解。
反之再根据意思,写出文中词语。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熟读课文,根据词语所在的句子来理解。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①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②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③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④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⑤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⑥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⑦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⑧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1)第二段文字向我们展现了哪三幅画面?(2)第二自然段的语句,哪些是描写实实在在事物的,哪些是描写由事物引起的联想的。
(填序号)实实在在存在的事物________事物引起的联想________(3)第二自然段中,第②③描写了音乐节奏________,第④句表现了乐声________,第⑤⑥句描写表现了乐声________。
A.气势逐渐增强 B.轻柔舒缓 C.高昂激越【答案】(1)月亮升起,海面平静;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月光照耀,风起浪涌(2)①⑦;②③④⑤⑥(3)B;A;C【解析】【分析】(1)考查的是本为准说的是哪三幅画,(2)考查的是描写的食物都是什么。
(3)考查的是音乐的表现方式。
本题涉及课文的理解,包括课文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点句子的理解等,在认真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5.课文梳理伯父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我年纪还小,根本不知道鲁迅是谁,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
伯父去世了,他的yítǐ_____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zhūi dào_____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
数不清的wàn luán_____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
送挽联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
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aìfǔ_____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