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群体心理和行为

第六章 群体心理和行为

团体规模越大,每个人付出 的努力相对越小
2018年10月11日星期四 10
有这样一个寓言:大酋长要求每一家捐出一壶自 己酿得的酒,在大庆典结束的时候大家共享。于 是由几个人抬大桶经过各家,每户都往桶里倒下
了自己家酿的酒。到共享的时候,酋长从大桶中
给每个人都注满了一大杯酒,但大伙喝的时候却
2018年10月11日星期四 30
3.感染 感染是通过某种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绪和行动 ,或者说是个体对某种心理状态的无意识的、不 自主的屈服。
2018年10月11日星期四
31
案例:
一家家具厂,实行计件工资制,其中一个班组 凝聚力很强。他们能从生产每一件产品中获得可观 的报酬。但曾经有人告诉工人,如果他们卖力地生 产,每小时生产太多的产品,管理部门有可能会降 低每件产品的报酬。他们并不清楚其中的原因,也 不知道管理者最多究竟需要多少产品,所以很害怕 自己的产量会超过管理者的需要,而使自己虽然生 产了更多产品却不能得到更多的报酬。 小李---刚进厂的新工人 ,负责清理木料,总能 从木屑、木堆、机床后面清理出藏着的家具木料。
2018年10月11日星期四
28
(3)暗示的类型 ①直接暗示:暗示者为达到某种目的,把某一刺 激直接提供给受暗示者,使之迅速而无意识地接 受影响的一种暗示。如曹操的“望梅止渴”。 ②间接暗示:暗示者不将自己的意图暴露,而是 凭借一定中介(他人)将刺激提供给受暗示者,使 之迅速而无意识地接受的一种暗示。例如:商家 通过“明星”推介产品。间接暗示的作用往往大 于直接暗示。
2018年10月11日星期四 9
团体拉绳子测验--社会性懈怠(social loafing) 德国心理学家林格曼(Ringelmann) 原来的设想:这个团体拉绳 子的力量,应是所有人力量 的总和 实际的结果:
三人团体的总力量是 平均每人出力的2倍半 八人团体的总力量只 有平均每人出力的4倍
7
2018年10月11日星期四
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 (1)干扰组织目标的实现
(2)削弱管理者的权力
(3)控制和束缚员工发展和上进
2018年10月11日星期四
8
第一节、群体概述
4、群体的功能 1)社会助长作用 社会助长作用是指在群体活动中,个人活动的效 率因为群体其他成员的影响而出现提高的现象。 第一种情况:单独骑车 第二种情况:骑车行走时让一个人跑步陪伴; 第三种情况:与其他骑车人竞赛 2)社会抑制现象 个体活动的效率因为群体其他成员的影响而减弱 3)社会懒惰行为
发现(

2018年10月11日星期四
11
第三节、群体动力
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社会惰化效应呢? 1)认识上的偏差(公平心理) 群体成员认为其他人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如果 你把别人看作是懒惰或无能的,你可能就会降低自 己的努力程度,这样你才会觉得公平。 2)群体责任的扩散 因为群体活动的结果不能归结为某一个人的作用, 个人投入与群体产出之间的关系就很模糊了。在 这种情况下,个人就会降低努力。即,当个人认为 自己的贡献无法衡量时,群体的效率就会降低。
2018年10月11日星期四
17
第一节、群体概述
就你逞能,大家都是隔天生蛋,你为什么天天生蛋?
2018年10月11日星期四 18
第一节、群体概述
就他特殊!
2018年10月11日星期四 19
第六章
群体心理与行为
LOGO
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目的与要求:了解群体的概念、构成、类型、群体 规范、群体凝聚力、群体士气、群体压力与从众等 概念,掌握上述概念对群体的影响以及作用。 重点:群体相关概念对群体的影响以及作用。
2018年10月11日星期四
请同学思考一下: 为什么有的人在独处时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半 步,而有的人却在大庭广众之下胆大妄为,作出 惊人之举? 为什么一个有主见的人常常会在许多人的影响下 改变自己的观点? ……
2018年10月11日星期四
20
第一节、群体概述
(二)顺从行为 个体为了符合群体或他人的期望和赞许而表现出 的符合外部要求的行为
2018年10月11日星期四
4
第一节、群体概述
群体(group)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 两个 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 2、群体的特征 公共汽车上的乘客 首先,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 足球比赛的观众, 足球比赛的球队 其次,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目标 马路上看热闹的人 群,戏院的观众, 第三,群体成员间存在相互关系 机关的一个科室, 第四,群体拥有规范和规则 企业中的质量活 最后,群体存在一定的结构 动小组 ,大学中
13
第一节、群体概述
5、群体的发展
形成阶段 (Forming) 群体发 展的阶 段模型
Tuckman’s Model
震荡阶段 (Storming) 规范化阶段 (Norming) 任务执行阶段 (Performing)
中止阶段 (Adjourning)
2018年10月11日星期四 14
2018年10月11日星期四 12
第三节、群体动力
社会效应朝哪个方向发展?
个人的努力 受到了评价 他 人 在 场
产生评价的 忧虑
唤 起
社会 助长
个人努力被 混在群体内 未受到评价
没有评价的 忧虑
松 懈
社会 惰化
2018年10月11日星期四
15
(一)从众行为 个体受群体压力的影响,在知觉、判断、信仰 和行为上表现出来的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 现象。 买股票 房价 学习从众 作弊从众 恋爱从众
2018年10月11日星期四
16
心理学家阿希(S.Asch),在1951年做过一个经典实验,进 一步说明了从众行为的产生机制,就是来自于群体的压力。 他以大学生为测试对象,组成若干个试验组。每组成员为7 至9人,其中只有1人是真正的被测试者,而其他都是事先串 通好的“同谋者”(confederate)。 阿希有意让真正被测试者安排在每组的靠后。测试要求被 测试者指出图中右边卡片的A、B、C三条线的哪一条和X线 等长(见图)。由于每组的前几个“同谋者”都有意作出错 误的判断,结果真正的被测试者有37%也跟着多数人作出错 误的判断。而在正常条件进行测试,判断错误的则小于1%。 x a b c
23
(三)暗示、模仿和感染 1、模仿(imitation) (1)模仿的概念 模仿(imitate)是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仿 效他人行为举止而引起与之相类似的行为活动。
2018年10月11日星期四
24
(2)模仿的过程 模仿过程一般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从无意模仿到 有意模仿;从游戏的模仿到生活实践的模仿;从 外部特征的模仿到内心的模仿。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G.Tarde)于19世纪末 提出了模仿律(1aw of imitation)。他认为模仿要 经过往复过程、对立过程和适应过程。
2018年10月11日星期四
27
(2)暗示的手段 暗示可以是语言的、行动的、表情的,也可以是某 种符号。 小资料:卖服装的暗示 这些都没有直接“号召”你去买衣服,但却用含 蓄、间接的方式达到了这种效果。 发出暗示的人,既有有意的,也有无意的。商家的 模特是有意的,而人们的排队购买则是无意的。
14
第一节、群体概述
二、群体行为 所谓群体行为(group behavior),就是指在群体中 ,个人行为统一于组织目标所产生的、并组织起 来的行为。群体行为的模式可表示为 群体行为=f (规模、成员特点、领导者、任务、 规范、结构、环境……)
2018年10月11日星期四
2018年10月11日星期四
25
(3)模仿的动机 出于好奇,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为了消除焦虑,与人搞好关系,以更好地适应环境; 为了获得进步,取得成就。
2018年10月11日星期四
26
2、暗示(cue or hint) (1)暗示的概念 暗示是采用含蓄的方式,通过语言、行动等刺激 手段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影响,使他人接受 某一观念,或按某一方式进行活动。 暗示一般不付诸压力,也不需要讲道理,靠对方 不假思索地接受。所以,它同命令、指示、劝导 和教育不同。
2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群体概述 第二节、群体动力
第三节、团队建设
2018年10月11日星期四
3
第一节、群体概述
一、群体的概念与类型 1、群体的概念 公共汽车上的乘客算不算群体? 足球比赛的观众,球队算不算群体? 马路上看热闹的人群,戏院的观众, 机关的一个科室,企业中的质量活 动小组 ,大学中的课题组……, 何者是群体?何者又不是群体呢?
产生原因:
为了获得别人的赞许
为了实现群体的目标
为了保持原有的良好人际关系
2018年10月11日星期四
21
2018年10月11日星期四
22
判断是从众行为还是顺从行为
2018年10月11日星期四
2018年10月11日星期四 6
自霍桑实验揭示了非正式群体的存在之后,组织 越来越重视发挥和引导非正式群体的作用,以达 到组织目标。 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 (1)弥补正式群体的不足 (2)融洽员工的感情 (3)激励和培训员工 (4)保障员工的权益
2018年10月11日星期四
29
③自我暗示:即暗示源于受暗示本身。如“杯 弓蛇影”,“草木皆兵”。 ④反暗示:外界刺激引起相反反应的暗示为“ 反暗示”。如“此地无银三百两”。 (4)影响暗示效果的因素 ①受暗示者自身的状况:在疲劳、疾病、狂热 状态易受暗示。 ②受暗示者的个性:顺从个性的人易受暗示。 ③暗示者的权力、威望:权力大,威望高、暗 示效果好。 ④暗示的程度:反复、持久的暗示效果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