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六章群体心理与管理——群体心理效应2.
第六章群体心理与管理——群体心理效应2.
结果当然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程度的从众 倾向,但从总体结果看,平均有33%的人判 断是从众的,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从众 的判断,而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们判断错的 可能性还不到1%。当然,还有24%的人一 直没有从众,他们按照自己的正确判断来回 答。一般认为,女性的从众倾向要高于男性, 但从实验结果来看,并没有显著的区别。
•从众心理视频
亨利· 法布尔曾做过一个松毛虫实验:他把若 干松毛虫放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使其首尾相接 成一圈,然后在花盆的不远处撒了一些松毛虫 喜欢吃的松叶。一连七天七夜,都未曾有一只 松毛虫吃到松叶。相反,它们一直一个跟一个 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直到饥饿劳累而死。
影响从众的因素
1. 群体方面因素 2. 情境方面因素 3. 个人方面因素
(四) 群体极化:群体会强化我们的吗?
1、“风险转移”的案例。 1)1961年斯托纳:海伦困境,群体决策往往会更 加冒险——“风险转移”。
2)在讨论中,不同的看法会趋于统一。人们趋于统 一所得出的观点往往比他们原始观点所得出的平均 值更倾向于冒险。
海伦困境
海伦是一名很有创作天赋的作家,但是迄今为止 她都是依靠写通俗的西部小说过着还算舒适的生活。 最近,她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想要写一部可能会 产生重大影响的长篇小说。如果这部小说能够完成 并且被人们接受的话,它可能会在文坛产生举足轻 重的影响,而且这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她事业的发 展。另一方面,如果她的想法最终没能实现,又或 者这部小说是一部失败之作,那么她将耗费大量的 时间和精力而得不到任何回报。
结伴效应
观众效应
你在哪பைடு நூலகம்教室里听讲注意力更集中?
问题:
与其他同学在一起是否会影响你的努力程度?
现在老师派你去参加心理学的 知识竞赛,你已经花了两天的时间 去准备资料。然而老师又告诉你原 来这个竞赛要小组参加,安排了另 位三位同学跟你组成小组参加竞赛, 这时你会怎么办?
社会促进 提高个人 努力程度 人与人之间 相互影响 降低个人 努力程度
社会惰化
(二)社会惰化效应
社会惰化效应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 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 时偏少的现象。
拔河实验
63公斤
53.3公斤
31公斤
2、出现社会惰化的原因
(1)责任分散
事情
(2)个体的评价焦虑减弱 (3)个体的不公平感
怎么样解决社会惰化的问题?
如何安排 10名学生 打扫教室 呢?
就你逞能,大家都是隔天生蛋, 你为什么天天生蛋?
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从众心理:
阿希请大学生们自愿做他的被试,告诉他们 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视觉情况的。当某个 来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走进实验室的时候,他发现 已经有5个人先坐在那里了,他只能坐在第6个位 置上。而他并不知道,其他5个人是跟阿希串通 好了的假被试 。
2)“人众无知”现象: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其他人会在多大程度 上支持社会普遍认同的倾向。人们总是觉得别人比自己更支持社 会普遍认同的观点。 3)自我服务偏见: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要好于社会普遍所希望 具有的特质和态度。
4)人众无知例子:阅读一篇很难理解的文章,却无人寻求帮助。 被试认为那些没有寻求帮助的人是因为他们不需要任何帮助。
3、社会惰化效应的管理对策
(1)公布每个成员在群体中的工作成绩; (2)帮助群体成员正确认识他人的工作成绩;
(3)将大群体分为若干个小规模的群体; (4)使群体成员的绩效可以被单独的评估。
(三)从众效应
1、从众的概念
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有分歧时,会感 到群体的压力,在群体压力之下,他会改变自己的 态度和行为,与群体标准保持一致,这种现象叫做 从众或顺从。
实验结果证明:
群体决策往往会更加冒险——即我们所说的 “风险转移”。
群体会强化我们的观点吗?
1、群体极化实验:很多研究证实了群体极化现象的存在。 群体极化:讨论通常可以强化群体成员的平均倾向。 2、日常生活中的群体极化。 1)学校中的群体极化:群体成员会强化他们彼此共有的倾向。 2)社区中的群体极化:在社区冲突中,想法相似的人们会逐 渐联合起来,使他们共有的倾向得以加强。
3)互联网上的群体极化。 互联网提供了一种便利条件,使相同目 的的人集结起来,令分散的敌意更加明确, 也能够动员致命的武装力量。
对极化的解释(两种理论):
1、信息影响:着重于讨论中所提出的观点。 2、规范影响:着重于群体成员如何看待他们自己和其 他成员。
1)费斯汀格:社会比较理论, 我们人类希望能对自己的观点和能力做出评价,对此我们 可以通过将自己的观点与他人比较来达成。我们常被“参照 群体” (与我们相一致的群体)中的人们所说服,而且当我 们发现其他人和自己保持相同观点时,为了使其他人喜欢我 们,我们会将观点表达得更为强烈。
群体心理与管理之二
——群体心理效应与管理
教学目标 一、了解社会促进效应的含义及类型; 二、了解社会惰化效应的含义、掌握相 应的管理对策
(一)社会促进(或社会助长)效应:
社会促进 是 指 当 他 人 在 场 或 与他人一起活动时,个体行为效 率有提高的现象。
扎荣茨的蟑螂行为研究
2、他人在场的两种类型:
思考讨论: 1、 结合现实生活的例子深入讨
阿希要大家做一个非常容易的判断---比较 线段的长度。他拿出一张画有一条竖线的卡片, 然后让大家比较这条线和另一张卡片上的3条 线中的哪一条线等长。判断共进行了18次。事 实上这些线条的长短差异很明显,正常人是很 容易作出正确判断的。 然而,在两次正常判断之后,5个假被试 故意异口同声地说出一个错误答案。于是许多 真被试开始迷惑了,他是坚定地相信自己的眼 力呢,还是说出一个和其他人一样、但自己心 里认为不正确的答案呢?
设想你正在给海伦提建议。请指出你所认为的她会 尝试写这部小说的最低可能性。当这部小说取得成 功的机率至少为多少时,海伦会尝试着写这部小说? 在给出自己的建议后,每5个人被安排在一起进行讨 论,并就每一个问题达成共识。你认为群体决策和 个人决策会有差别吗?群体会倾向于更大的冒险还 是谨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