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全管理学总结整理

安全管理学总结整理

安全管理学总结第一章概论1. 安全与危险的相对性2.安全对于人类的重要作用(安全体现三个方面):经济损失大;社会影响大;影响周期长3.管理的定义:是为实现预定目标而组织和使用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物质资源的过程。

4.管理的基本原理:系统原理、人本原理、弹性原理动力原则基本动力有三类:物质动力;精神动力;信息动力。

能级原则确定了系统建立组织结构和安排使用人才的原则。

(人尽其能)一个稳定的能级结构图包括:经营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操作层5. 安全管理的定义从安全管理的过程来看,它是以安全为目的,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方面的活动。

6.安全管理的重要作用: ①据对事故的分析可知,绝大多数事故的发生都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而这些原因中的85%左右都与管理紧密相关。

②良好的安全管理能够保证良好的经济效益。

③安全管理是控制事故的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

第二章事故统计及分析1. 事故的定义:事故是在人们生产、生活活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违反人们意志的、迫使活动暂时或永久停止,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的意外事件。

2. 未遂事故、二次事故、海因里希法则①海因里希法则:美国人海因里希调查了5000多起伤害事故后发现,涉及同一工人的330件相似的意外事件中,有300起未产生伤害,29件产生轻、微伤,1次产生死亡,故也称300:29:1法则。

海因里希法则反映了事故发生频率与事故后果严重度之间的一般规律。

②未遂事故(横穿铁路、地铁,翻越护栏,爆而不倒)未遂事故是指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但由于其偶然因素,实际上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

③二次事故(瓦斯爆炸引起煤尘爆炸)二次事故是指由外部事件或事故引发的事故。

3.事故的基本特性普遍性;随机性;必然性;因果相关性;突变性;潜伏性;危害性;可预防性4. 事故的原因:1、事故的直接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失误2、事故的间接原因---使事故的直接原因得以产生和存在的原因。

事故的间接原因有以下7种:技术上和设计上有缺陷;教育培训不够;身体的原因;精神的原因;管理上有缺陷;学校教育的原因;社会历史原因5. 因果连锁理论:事故的发生是一连串事件按一定顺序互为因果依次发生的结果。

能量转移论:能量的意外释放海因里希模型这5块骨牌依次为:遗传及社会环境(M);人的缺点(P);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H);事故(D);伤害(A)6. 事故统计分析的目的:第一,进行企业外的对比分析。

第二,对企业、部门的不同时期的伤亡事故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用来评价企业安全状况是否有所改善。

第三,发现企业事故预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事故发生原因,以便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7. 常用的伤亡事故统计方法主要有:柱状图;趋势图;伤亡事故管理图;扇形图;玫瑰图;分布图第三章事故调查及处理1. 事故调查:在事故发生后,为获取有关事故发生原因的全面资料,找出事故的根本原因,防止类似事故的发生而进行的调查。

2. 事故调查的重要性:①是最有效的事故预防方法。

②为制定安全措施提供依据。

③揭示新的或未被人注意的危险。

④可以确认管理系统的缺陷。

⑤是高效的安全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3. 事故调查与保险业的关系:①事故调查可以确定事故真相,排除骗赔事件,减少经济损失;②确定事故经济损失,确定双方都能接受的合理的赔偿额;③根据事故的发生情况,进行保险费率的调整、同时提出合理的预防措施,协助被保险人减少事故,搞好防灾防损工作,减少事故率。

4. 事故调查的目的:防止事故的再发生。

5.事故调查的对象:①重大事故②未遂事故或无伤害事故③伤害轻微但发生频繁的事故④可能因管理缺陷引发的事故⑤高危险工作环境的事故⑥适当的抽样调查。

6. 事故调查组成员:事故调查组的法定成员单位有6个,由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会同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安全监管、监察、公安部门和工会组成。

必要时,邀请人民检察院派员参加,还可邀请其他部门的人员和有关专家参加。

7. 事故调查组成员的要求:具有事故调查技术的专业知识;与事故矿井无利益关系;对事故后果不承担责任;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

或课本60业。

8. 事故调查组的职责:①查明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及直接经济损失;②认定事故的性质和事故责任;③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④总结事故教训,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⑤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9. “四不放过”原则:事故原因没有查清楚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受到处理不放过;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

10. 事故现场勘察的目的:查清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查清人、机、环境三方面的缺陷;查清管理方面的原因。

事故现场勘察是事故现场调查的中心环节11. 事故现场勘查(4P技术):人(People)、部件(Part)、位置(Position)和文件(Paper)。

第一个是人证,后面三个是物证。

12 事故调查报告的格式:标题、正文、附件;正文分为前言、主体和结尾第四章事故预防与控制1. 简述“3E”对策:对于事故的预防和控制,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采取相应措施。

因为技术(Engineering) — 解决物的不安全状态问题;管理(Enforcement) —解决人的不安全行为问题;教育(Education) —解决人的不安全行为问题。

三个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均为E,有人称之为3E 对策。

2. 本质安全技术是指不是从外部采取附加的安全装置和设备,而是依靠自身的安全设计,进行本质方面的改善,即使发生事故或误操作,设备和系统依然能保持安全。

本质安全本质安全(Intrinsic Safety)一词来源于电气设备的防爆构造设计,即不附加任何安全装置,只利用本身构造的设计,限制电路自身的电压和电流来防止电弧或电火花引起火灾或引燃爆炸性气体。

3. 所谓安全教育,实际上应包括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两大部分。

安全教育主要是一种意识的培养,安全培训主要是一种技能的培训。

4. 安全技术知识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一般生产技术知识、一般安全技术知识和专业安全技术知识教育。

各部分包括的内容5. 三级安全教育包括厂级教育、车间教育和班组教育。

特种作业包括:电工作业、金属焊接切割作业、起重机械作业、企业内机动车辆驾驶、登高架设作业、锅炉作业、压力容器操作、制冷作业、爆破作业、矿山通风作业、矿山排水作业等。

五新”作业是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新设备进行作业。

6. 安全检查的方式按检查的性质可分为:一般性检查、专业性检查、季节性检查、节假日前后的检查按检查的方式可分为:定期检查、连续检查、突击检查、特种检查按检查的手段可分为:仪器测量;照相摄影;肉眼观察;口头询问。

7. 建设项目中职业安全与卫生技术措施和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习惯上称之为“三同时”。

“三同时”安全审查验收包括:可行性研究审查、初步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审查。

8. 安全评价是系统安全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辩识系统存在的危险因素,并根据其事故风险的大小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以达到实现系统安全的目的。

企业安全管理评价:依据系统工程的原理,以有关法规、标准、制度的安全要求为依据,对人员、设备、技术、资金、环境等方面的安全管理状况进行评价,从而确定企业对固有危险性控制的有效程度。

9. 目前己应用的评价方法可分为两类,即加权计分综合评价法与多阶段评价法。

10. 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招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和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责任的保险行为。

11. 工伤保险亦称职业伤害保险,是对在劳动过程中遭受人身伤害(包括事故伤残和职业病以及因这两种情况造成死亡)的职工、遗属提供经济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12. 论述一:.请您制定一个校园安全教育计划(目标,重点,内容)。

题目:珍爱生命,安全第一教学目标:1、了解校园安全隐患。

2、掌握安全知识,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安全知识,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意识。

教学内容:一、校园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二、学生集会、集体活动、课间活动中应该注意的安全事项;三、学生饮食、就餐的安全注意事项;四、交通安全注意事项;五、其他校园安全的注意事项.第五章灾难性事件及应急管理1. 灾难性事件是在人们生产、生活活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违反人们意志的、迫使活动暂时永久停止,并且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或环境污染的意外事件。

灾难性事件与事故的区别:灾难性事件会导致大量的人员伤亡或重大经济损失,而且自然灾害也属于灾难性事件。

2. 灾难性事件按其发生原因可分为两大类,即由自然灾害导致的灾难性事件和由人为因素导致的灾难性事件。

3. 灾害事故分级的三个指标:死亡人数、重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就高不就低原则4. 灾难性事件及其应急计划在安全管理中应处于何种地位,与事故预防工作间是何关系?5. 论述二:针对某事件写一个应急计划(如学生宿舍火灾事件、校园火灾)应急计划的内容:1. 指导方针2. 目的3. 人员安排 4. 控制中心5. 消防设备、设施6.灾难性事件分类及描述 7. 厂区分布图8. 医疗设备、设施9. 安全区分布10. 疏散路线11. 通讯12. 应急关闭13. 外来人员控制14. 安全保卫15. 恢复与修理16. 运输17. 培训18. 应急设施19. 个体防护装备 20. 资料保护6. 危险源定义:①危险源是导致事故的根源。

②把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能量或危险物质的设备、设施或场所称作危险源。

7.第一类危险源:把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称作第一类危险源。

第二类危险源:导致约束、限制能量措施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称作第二类危险源。

危险源与事故的关系:一起事故的发生是两类危险源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第一类危险源的存在是事故发生的前提,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

第一类危险源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8. 单元: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于一个工厂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称为单元,也叫一个危险单元。

9. 重大危险源: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该单元称为重大危险源。

重大危险源分为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和贮存区重大危险源。

《重大危险源辨识》(GBl8218—2009)中给出了重大危险源的定义及其分类。

10. 我国重大危险源确定标准:单元内存在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重大危险源辨识》规定的临界量,即核定为重大危险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