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亚次大陆历史研究综述

南亚次大陆历史研究综述

南亚次大陆历史研究综述
我国对南亚史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印度的东北部地区,并且对印度宗教、史诗研究方面投入了许多精力,出版了众多学术刊物,并定期编印学术资料,为以后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随着研究队伍的壮大,研究范围也更加广泛,遍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教育、国际关系等领域,并发表了一批较有影响的研究成果,组建了相关研究机构,使南亚史成为我国世界史学界的一门重点学科。

南亚史研究的成果
云南省社科院南亚研究所与北京、上海、四川的相关机构被誉为中国“南亚研究四大基地”,其中云南省社科院因为与南亚交接的地理位置,自然研究成果要比其他地区多而独特。

十多年来,这些学者们积极地与南亚的相关机构和专家学者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合作研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迄今为止,先后完成各类科研项目100余个,出版《中国·南亚书系》等著作30余本,在南亚研究等报刊上发表文章500余篇。

我国在南亚研究领域相关文献的收藏数量也非常可观。

截止2014年底,北京大学图书馆总、分馆文献资源累积量约1100余万册(件),其中总馆收藏近800余万册,包括普通图书263万种、534万册,除去古籍、期刊、地方志、地图等,剩余中文藏书218万册。

我国
在南亚研究领域相关文献的收藏数量也非常可观。

截止2014年底,北京大学图书馆总、分馆文献资源累积量约1100余万册(件),其中总馆收藏近800余万册,包括普通图书263万种、534万册。

研究书目主要有季羡林:《季羡林全集:印度历史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刘建等著;《印度文明》,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尚会鹏著:《印度文化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尼赫鲁著:《印度的发现》,世界知识社,1956,(印)R. C. 马宗达等合著;《高级印度史》,商务印书馆,1986,林承节;《印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赫尔曼·库尔克迪特玛尔·罗特蒙特著,王立新等译;《印度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涂厚善编著;《古代印度河流域的文化》,商务印书馆1982,D.D 高善必著王树英译;《印度古代文化与文明史纲》,商务印书馆,1998,林承节著;《印度古代史纲》,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林承节著;《印度近现代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林承节著;《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甘地《印度自治》,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任鸣皋等编;《论甘地》上海社科出版社1987,林承节;《独立后的印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美)温蒂·朵呢吉·奥弗莱厄蒂;《印度梦幻世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朱明忠尚会鹏;《印度教:宗教与社会》,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马克斯·韦伯;《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王树英;《印度教与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黄宝生译,《薄伽梵歌》吕澂著;《印度佛学源流略讲》,尚会鹏;《圣雄甘地宗
教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姚卫群:《印度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黄心川;《印度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89,《印度近现代哲学》,商务印书馆,1989,巫白慧。

研究领域及关注的焦点
(一)南亚次大陆空间特征
喜马拉雅山以南至印度洋的大陆部分被称为“南亚次大陆”。

次大陆的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南侧的山地,南部是德干高原,山地和高原之间是广阔的印度河一恒河平原。

气候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部分地区是热带沙漠气候,除北部山区外,各地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区为一毫米。

河流主要有印度河、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等。

盛产小麦、稻米、棉花、黄麻、花生、甘蔗、茶叶等,矿产资源有煤、铁、云母、锰、金等。

南亚次大陆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中缅边界,全长约公里,与西北部的喀喇昆仑山脉和兴都库什山脉以及东北部的那加山脉一起,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只有少数山口与外界相通。

在航海技术欠发达的中古时代,印度北面的喜马拉雅山脉就像一个坚强的卫士守护着古印度。

由于喜马拉雅山脉把南亚跟亚洲其它地区隔开,使南亚在地理上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

北部为狭长崎岖的喜马拉雅南侧山地,中部为略成弧形、广阔的恒河一印度河低地,而南部则是西部略高、东部略低,起伏平缓的德干高原。

次大陆大部分地区地处热带、亚热带,森林茂密,·生长条件比较好,森林里的果树结满了丰盛的果实,又因为热量充足雨水充沛,光照好等优
越的自然条件,不需要艰辛的劳动农民们就能取得好的收成。

同样是因为热的缘故,人们对穿衣的要求也比较低,用树叶或薄纱布就能满足需求,不必像生活在温带或寒带的人们对衣物有很高的要求。

因此,衣食无忧是印度文明产生的基础条件。

虽然印度的自然疆界山脉和海洋,把它和外界分隔开,但是不能把印度文化看作远离外界的影响。

周围巍峨的山脉使印度的文化和社会结构一直延续到现代,可是它却从没有使印度在政治和文化上免于受其他国家的影响。

西北部尽管是印度的天然障碍,但也为相继而来的侵略者准备了通路。

通过西北部兴都库什山脉的那些山口,中亚的侵略者可以进入南亚。

在北部,有许多从西藏通向尼泊尔的道路,长久以来它不仅带来了文化和宗教的使者,也带来了士兵和战争。

在东北部,把阿萨姆和缅甸分隔开的山脉中有许多山凹,藏缅人、阿豪马人和缅甸人通过这些山凹得以进入阿萨姆。

因此,印度的自然疆界并没有使它免受侵犯,但非常明显的界限使印度南亚人民和亚洲其他部分分隔开来,使印度人民保存了一定的个性。

次大陆与外界的交往传统上是通过陆路,尤其是西北部兴都库什山脉的那些山口开伯尔山口,古马尔山口和博伦山口,外族入侵者进入印度通常都是取道这些山口。

但是每支强悍的民族到印度之后,都会逐渐失去本来的侵略性,比如雅利安民族建立了波斯帝国,其中一支到了印度便没有了往日的雄风。

主要原因是古印度人民具备深厚的宗教信仰,每次遭到入侵后,都是入侵者被同化,而不是当地人被入侵者同化。

对他们而言,最要紧的是宗教,而不是政治,是灵魂而不是躯体。

因为热,印度人喜欢静坐,而且他们基本
上衣食无忧,形体的休息为思想的活跃提供了可能,同时充满神秘感的热带森林和遥远且难以深入的喜马拉雅山成为印度人想象与幻想的对象,印度人的行为活动归根到底受到自然生存环境的很大影响。

而这也为解读南亚次大陆提供了新角度。

(二)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历来是古代印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学者们对此研究颇多,但一般很少单独论述古代印度的种姓制,而是对种姓制自古至今的发展作系统阐述。

如尚会鹏的《种姓与印度教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一书利用社会人类学家的调查报告和大量的文献资料,对种性制度的起源、概念、构造特点、变化、种姓与印度社会现代化以及有关全面系统的考察了古代印度各个历史时期独处的社会现象的论述,着重分析、阐释其产生、发展的复杂原因及其深远的影响。

我国学者对印度种姓制度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种姓制度对印度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钱乘旦《印度现代化进程中的种姓制影响》一文,对种姓制的特点和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作了系统阐述。

支出中性的观念使印度人在价值深处发生分裂,同时使用两种价值观判断现代化的一切,从而延缓了现代化进程。

刘欣如《印度种姓制的渊源》从南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出发,以当代人类学的资料为参考,探析种姓制形成的背景原因
2、对印度种性制度内涵、性质、形成过程的研究。

刘欣如《印度种姓制度的渊源》通过对印度古籍的研究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俗等方面,对种姓制度
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进行了详细记载,并以以当代人类学的资料为参考,探析种姓制形成的背景原因。

3、法律、宗教对种姓制度发展的影响。

钟有为《宗教对印度种性制度的影响》、欧东明《印度教与印度种性制度》等文中认为宗教对印度种姓制有重要影响。

宗教中“原人”布卢沙(意即最初的和完整的人)的神话使种姓制的起源具有神圣性,宗教教义为种姓制的存在提供理论基础,宗教观念是维护种姓制的有力支柱,宗教法典是维护种姓制的法律依据。

4、近几年来我国学者将目光转向了近代在英国殖民统治下,印度种姓制度的发展状况。

邱永辉《论英国殖民初期印度种姓制度的变化》写了殖民统治时期英国殖民者的所作所为及印度种姓制度的变化。

英国统治者从未认真思考从根本上解决种姓问题,但其措施起了一丝作用,使严格的种姓制度有所松动。

总之,大家尽管对种姓制度研究的切入点不同,但都认为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如何消除种性制度千百年来对印度社会发展形成的桎梏是学者们需要继续深入思考的问题。

总结
综上所述, 我国的南亚次大陆史研究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 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尽管目前南亚史研究的基础较好、研究力量较强, 而且是成果较多的一个领域,但由于史料的不完善,语言上的不便,我国在某些邻域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