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宋史专题研究综述

宋史专题研究综述

宋代泸州研究文献综述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一)研究的现状关于本课题的研究,近代以来已有学者进行相关研究,但由于地区研究的区域限制,又囿于资料的限制,研究的成果也颇少。

对宋代泸州的研究也还不够深入透彻。

总的来说,学术界关于宋代泸州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泸州在对抗蒙军的研究 2.关于泸县宋墓的研究 3.关于合江宋墓的研究 4.关于泸州所属羁縻州的研究 5.关于泸州酒的相关研究 6.关于泸州报恩塔的研究。

在正史书籍(如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等)和近年来发表的学术论文、期刊的考究和宋代泸州的一般分析中,有如下研究观点:关于在泸州地区的宋蒙之战,樊波的《陕西出土蒙元墓志中的宋蒙泸州之战》中提到:“陕西是宋蒙交战时期蒙古征蜀军队的大本营,许多战事的参与者卒后都埋于长安附近。

近年陕西出土的蒙元墓志中有多方涉及到宋蒙泸州之战,《刘元振墓志》、《冯时泰墓志》、《耶律秃满答儿墓志》等3方墓志对1261年刘整降蒙和1277年泸州之战的记载,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而在陈世松的《老泸州城“刘整降元”石像考》中“探讨了刘整降元事件,以及对南宋毁灭性的打击”,王曾瑜先生在《宋朝兵制初探》中对刘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他认为“宋元后期战争的关键决策人物并非丞相伯颜,而是刘整。

正是刘整使得元朝作出了两个重大的战略调整,……偏安江南,维持了一百五十多年的南宋王朝也终因元朝的战略转变而灭亡。

”高度评价了刘整。

关于泸县宋墓的相关研究,有刘复生先生的《“泸县宋墓”墓主寻踪——从晋到宋:川南社会与民族关系的变化》,先生在文章中说到:“北宋中后期至南宋,朝廷不断加强这一地区的统治力量,泸州成为一路的政治军事中心,权任益重,甚至与成都分庭抗礼。

大量人口移居此地,户数"猛涨",成为泸州宋墓的主人。

”提出了泸州宋墓的来源。

万然在《泸县宋墓石刻艺术研究》中提到:“泸县宋墓作为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南宋墓葬群,其建造年代总体上为南宋中后期,已发现的墓葬多是泸县当地中下层士绅的墓葬,主要为石室墓。

”说明了宋墓的形式。

李伟的《四川泸县宋墓三通碑志石刻略考》“通过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比较研究,对四川泸县宋墓中所谓“背火箭武士”、“蒙古装女武士”图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冯健的《四川泸州宋墓杂剧、大曲石刻考》“泸州宋墓出土石刻中,有一批表现宋代杂剧、大曲内容的题材,雕刻细腻,内涵丰富。

文中对它们的特征及艺术风格进行分析和介绍,并综述其历史渊源及文化特色。

”关于泸县宋墓的相关研究还有叶知秋《泸县宋墓》简介;朱晓丽《川南宋墓石刻图式分析及数字拓片研究》从拓片角度借助现代技术研究泸县宋墓,得出一系列的研究结果,她的《泸县宋墓石刻武士像背景“留白”的审美内涵分析》从泸县石刻"留白"形式的技法渊源、审美追求、实现可能及其精神内核等4个方面对其展开了探讨,还有《泸县宋墓武士石刻的意境美》等均出自她手;王鑫《泸县宋墓穿越时光的南宋记忆》从图文并茂的角度形象的展示了泸县宋墓的景象;还有何沁冰的《泸县宋墓石刻中的多彩生活》,徐吉贵的《泸州“生基”墓考》,在苏欣的《泸州宋墓石刻小议》写到:“泸州宋墓石刻真实生动地表现了宋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风貌。

”霍巍的《谈四川宋墓中的几种道教刻石》中说:在四川地区的两宋墓葬中,曾经出土过几种形制特殊、文字奇异的刻石,即所谓“敕告文”、“华盖宫文”和“镇墓真文”。

本文拟进一步对这几类刻石的内容及其有关问题谈一些看法。

还著有《四川泸县宋墓研究两题》等。

关于合江宋墓的相关研究有何沁冰《四川合江县13、14号画像石棺考》提到:“1996年12月,四川合江县马街子田村三社发现石室墓一座,出土画像石棺两具。

这两具画像石棺是泸州也是四川极为少见的北宋时期画像石棺。

两棺的出土,对于四川宋代丧葬形制的葬式、葬具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宋代四川的丧葬形制主要为火葬葬式,基本以小型葬具替代土葬葬式中大型葬具。

这种以典型土葬葬式形式出现的大型石棺葬具在宋墓中出土,极为罕见,值得深入研究。

”还有赵世一的《合江发现宋代玉皇石雕》,王陌潇、张萃平的《四川合江县出土<宋故侯居士墓志铭>碑文之初步整理》,魏华仙老师的《四川泸州合江县新发现<宋故侯居士墓志铭>释略》探讨宋代居士文化尤其是庶民居士文化以及泸州地方风俗珍贵的原始资料。

邹西丹的《泸州宋代武士石刻》讲述了:“泸州宋墓出土的石刻中,有一批武士形象,其中大多为男性武士,还有几件女性武士。

文中对这些武士的装扮、雕刻技法以及艺术风格作了介绍,并分析了其文化特色。

”关于泸州羁縻州的相关研究有刘复生先生的《宋代“泸夷”地区民族关系的演进》“今四川泸州至宜宾以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宋代主要包括在泸州羁糜州的范围之内。

《宋史纪事本末》称之为“泸夷”,即“泸州夷人”或“泸南夷人”之省。

除北边与内地州县接壤外.“泸夷”的其它三面均与少数民族地域相连。

北宋时期,“泸夷”的活动达到高潮。

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这个地区民族斗争始终未能平息,民族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他的《宋代“泸夷”非乌蛮集团的民族成分》说:宋代“泸夷”即宋代“泸州夷人”之简称,它不是单一的民族称谓,而是指在宋代泸州及羁魔州活动的少数民族的总称。

郭声波的《宋代泸属羁縻州部族及其社会文化再探》在刘复生的《宋代“泸夷”非乌蛮集团的民族成分》等文基础上,对宋代泸州所领羁魔州的州数、州名、撩人群落分布,以及撩人、乌蛮、界子等族的社会、经济、文化面貌进行了进一步探讨。

发表了一些不同意见和补充论证。

之后还出版了《唐宋泸属东部羁縻州县研究》和《唐宋泸属西部羁縻州县研究》,进一步研究了泸州所属的羁縻州。

关于泸州酒的相关研究有赵永康《宋代泸州酒楼考略》,文中提到:南定楼是“帅守会僚属将佐商务军务”的军事会议大厦。

会江楼本名泸江亭,是宋代泸州城内最富丽堂皇的宾馆根据《永乐大典》所引《江阳谱》和《江阳续谱》两部宋代沪州地方志记载,南宋年间的沪州城里,大的酒楼宾馆,还有皇华馆,通津馆、留春馆、骑鲸馆等四处。

分别讲述了泸州的宾馆和酒楼。

赵金松的《泸州老窖酒传统酿造技艺的历史文化溯源》说:宋代,泸州以盛产糯米、高粱、玉米著称于世,酿酒原料十分丰富,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宋代也出现了“大酒”、“小酒”之分。

这种酒,当年酿制,无需(也不便)贮存。

所谓“大酒”,就是一种蒸馏酒,从《酒史》的记载可以知道,大酒是经过腊月下料,采取蒸馏工艺,从糊化后的高粱酒糟中烤制出来的酒。

而且,经过“酿”、“蒸”出来的白酒,还要储存半年,待其自然醇化老熟,方可出售,即史称“侯夏而出”,这种施曲蒸酿、储存醇化的“大酒”在原料的选用、工艺的操作、发酵方式以及酒的品质方面都已经与泸州浓香型曲酒非常接近,可以说是今日泸州老窖大曲酒的前身。

追溯了泸州老窖的起源。

赵永康《泸州老窖大曲源流》讲到:“腊酿蒸鬻,候夏而出”的宋代泸州“大酒”,是使用窖池对已经蒸煮糊化的酒糟进行发酵并且通过贮存老熟的蒸馏酒。

是今日中国浓香型白酒的代表——泸州老窖大曲的前身。

这种老窖大曲,是泸州古代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生产实践所创造的一份中华民族珍贵文化遗产。

高度赞扬了泸州古代人民。

陈文的《泸州博物馆藏酒文物与泸洲酒史浅论》说:泸州,古称江阳,是中国著名的“酒城。

”作为中国名酒——“泸州老窖大曲”的故乡,在泸州这块古老的土地上,遗存了极为丰富的酒文物,出土及传世酒文物甚多。

也对泸州的酒进行了夸赞。

关于泸州报恩塔的相关研究有胡昭曦《冯楫与泸州报恩塔》,讲述的是泸州报恩塔的来源:南宋绍兴年间冯楫修建,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已有相关著述多从古建筑和文物价值论叙,本文主要从冯楫及其与泸州和此塔的关系、塔以“报恩”命名的社会背景等进行探究讨论。

华强的《泸州报恩塔历史及文化景观价值探析》提到:报恩塔深刻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不仅具有传承佛教文化,弘扬"孝"文化的功能,还具有保护景观和丰富日常生活的功能。

如今通过对其进行包装,可以打造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使其成为泸州的名胜景观,提升旅游景点品位,从而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安中,仁杰的《泸州报恩塔》报恩塔提到:又名泸州白塔,屹峙在泸州市中心制高点。

据《泸县志》记载:“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建成。

泸南安抚使冯(楫戈)幼年丧父离母,及长,官居于泸。

诞日,在乞食群丐中寻得老母,遂建塔于城中治平寺内以报恩,故名。

”同名的文章还有程思远的《泸州报恩塔》:泸州“白塔”,因塔身洁白无瑕而被世人命名的,它的原名叫“报恩塔”。

建于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落成于绍兴二十年(1150年)系泸州安抚使冯揖所建。

“报恩塔”建时无顶,明弘治辛酉(1501年)由小市镇生员李节、李俭等采铜五十斤铸顶,同时在塔顶内四叶、放置水晶。

两篇文章均讲述了报恩塔的由来,各有短长。

相关的区域研究还有李治的《宋代叙州研究》以历史文献为基础,并佐以今人研究成果等,分六章对宋代叙州的地理环境与交通、建制沿革、州府组织机构及叙州政府的职能、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及特殊的民族贸易市场进行系统的研究。

骆忠军的《宋代泸叙地区研究》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泸叙区域研究:1.宋代泸叙地区的自然环境、政区与民族2.宋代泸叙地区政治走向与形势变化3.宋代泸叙地区的经济发展诸问题 4.宋代的泸叙地区的文教与学术。

两篇区域性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宋代叙州和泸州,有各自的优点。

(二)发展趋势综观近代对宋代泸州的研究,不难发现,以往的研究均是单方面的一个领域的研究,如还有泸州在宋代地位的一个方面加以研究,表现出综而论之的状态。

随着对宋代泸州研究的深入,对宋代泸州的研究开始出现细化的趋势,即针对每一个区域的分而论之。

综合分析,趋势主要表现在:1. 细化到泸州的各个区域的研究2. 关于泸州在宋代地位的研究3.区域研究在上个世纪有一定的呈现,却止步了,中国幅员辽阔,各个区域分而研究将成为下一个研究趋势等等。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本课题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宋代泸州的回顾,深入探讨其宋代地位,以及对宋代泸州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

通过对泸州各方面的剖析,让我们对泸州在宋代的战略地位、所产生的作用,以及对于区域研究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

本课题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于用文献学和个案研究的方法对宋代泸州进行剖析从而提炼出新的历史认识。

泸州作为宋代,尤其是对南宋,对它的地位是进行分析、了解,从而找出其重要地位的原因,并且涌现的现实问题所具有的借鉴意义,以古为鉴,古为今用。

促进中国的区域研究工作进一步发展。

三、参考文献古代文献:[1](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2](后晋)刘珣:《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