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妻书 林觉民
第四段 (一)
• 重点词语: • • 适、语、以、乘便、胜、寸
管
第3—4(1)段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中所追忆的夫妇 生活中三件事,并分析作者追忆这三件事 的目的。
汝忆否、回忆、又回忆
忆 往 事 抒 爱三 妻忆 之 至 情
(寄情于事)
夫妻谁先死 的谈话
新婚的甜蜜 生活情景
两次离家未 能将实情告 诉妻子的原 因和心情
第五、六段
• 重点词语:
• 以、是、语、辞、而、的的、 • 至、所以、体、偶、善、 • 模拟、其、念、手、当、尽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 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 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思。吾爱汝至,所以 为汝体者唯恐未尽。
• 我平日从没有把我的志向告诉你,是我 不对的地方;然而告诉了你,又恐怕你 天天为我担忧。我(对于)牺牲,(即 使是)死一百次我都不会推辞,可是让 你为此担忧,确确实实不是我能忍心的。 我爱你到了极点,所以为你考虑的只怕 不周到
•(将爱妻之情与报国之志统一起来, “为天下人谋永福”而甘于牺牲自己小 家庭之幸福)
革命的人生观与幸福观
第三段
• 重点词语:
• 语、与使、无宁、为、是、 • 而、相、禁、卒
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 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 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
• 我曾经告诉你说:“与其我先死, 不如你比我先死(在我之前而死),你 开始听了发怒,后来经过我委婉的解释, 你虽然不认为我的话是对的,但也无言 回答我。
黄 花 岗 七 十 二 烈 士 墓
孙中山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
悲,风云因而变色” “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
革命之役并寿。”
(1886-1911)
林觉民像 字意洞,号抖飞
近代民主革命者
国内求学——接受新思想
(“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
林觉民
——一曲“爱”的壮 歌
林觉民像
解题及作者简介:
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 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从1905年创立 兴中会开始直到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辛亥革命)的胜利,其间先后发动了十多次 武装起义,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 的广州起义是一场战斗最激烈、对社会震动 最大的一次起义,后因起义死难的烈士都埋 在广州城外的黄花冈,故又名之曰“黄花冈 起义”。
1.当时国事如何?
“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
“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 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 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 ”
“离散不相见,”“天下人人不当死而死, 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
国家腐败,社会黑暗,灾难深重
2.文章第2自然段中说,“吾充吾爱汝之心, 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 汝也。”而在第4段又说“此吾所以敢率性 就死不顾汝也”。这是简单的重复还是论述 的深入?
乎?• 我确实是希望跟你共同生活到老,但拿今天的形势看 来,天灾能够造成死亡,盗贼能够造成死亡,国家被 列强瓜分那天起能够造成死亡,贪官污吏虐待平民百 姓能够造成死亡,我们这代人身处今天的中国,国内 每个地方,每时每刻,都可能造成死亡,到那个时候 使我眼睁睁看你死,或者让你眼睁睁看我死,我能这 样做么?还是你能这样做么?
觉 (遥寄林觉民)
•觉 • 当我看见你的信 • 我竟然相信刹那即永恒 • 再多的难舍和舍得 • 有时候不得不舍 •觉 • 当我回首我的梦 • 我不得不相信刹那即永恒 • 再难的追寻和遗弃 • 有时候不得不弃 • 爱不在开始 • 却只能停在开始 • 把缱绻了一世 • 当做被爱了一世
•你的不得不舍和遗弃都 是守真情的坚持
•我留着数不完的夜和载 沉载浮的凌迟
•谁给你选择的权利 •让你就这样的离去 •谁把我无止尽的付出都 化成纸上的一个名字
•如今 •当我寂寞那么真 •我还是得相信 •刹那即永恒 •再苦的甜蜜和道理 •有时候不得不理。
教学目标
(一)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 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二)①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 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 理清文章的思路; ②掌握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 中的意义和用法。
• 有人以保存国家元气劝两广总督张鸣 岐对林觉民刀下留情,张鸣岐说:"此人
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 也称得上奇男子……这样的人才留给革 命党,为虎添翼,这还了得!"临刑谈笑自若, 引颈就义,年仅25岁。
本文作者林觉民是黄花冈有名的七十二烈士 之一,这封信就是林觉民在起义前三天(4月24 日即农历3月26日夜四更)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 封绝笔信。在这封绝笔信中,作者诚挚地表达 了对革命势力、事业的热诚和对妻子的至爱, 同时也深刻地阐明了个人的爱情和幸福同革命 事业、全体人民的幸福紧密相联,有主有从的 辩证关系;表白了他作为一名坚定的民主主义 革命志士的革命人生观;体现了作者舍身为人 民的崇高精神。
修辞—— 排比
作用—— 加强语气,融理性分析与感情抒发于一炉
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 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 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 全国人民中不当死而死(不应当死却死 了)、不愿分离而被迫分离的,多得不 能用数字来计算。像我们这样感情浓挚 的人,能忍看这种(惨状)吗?这就是 我断然干脆地(果断勇敢地)(为革命 而)死、舍你不顾的原因。
林觉民一家
故居
冰心在福州的住所,原系辛亥革命志士林觉民故居, 后由冰心祖父租来居住,童年的冰心曾在此住过两年。
电 视 剧 《 林 觉 民 》 剧 照
林觉民与妻书原件
诀别 - 童安格 - 真爱是谁(点击听歌) 词:童安格 刘虞瑞 曲:童安格
夜冷清独饮千言万语 难舍弃思国心情 灯欲尽独锁千愁万绪 言难启诀别吾妻 烽火泪滴尽相思意情缘魂梦相系 方寸心只愿天下情侣不再有泪如你 (口白) 意映卿卿如唔: 吾今以此书当与汝永别矣!
一、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
要求:①听准读音 ②听准节奏 ③听出感情
看翻译,了解课文大体内容
正字音
• 称心快意 chèn • 几家能彀 gòu • 必不能禁 jīn • 使之肖我 xiào • 以依旁如也 bàng • 念六夜四鼓 niàn
课文整体感知
诵读理解课文基本结构: 第一部分(1):说明与妻书的原因和心情:
• 陈意映的父亲,叫陈元凯,广州起义失 败时,陈元凯尚在广州任职。事发,他立即 遣人返回福州林家报警。这就使陈意映等能 在清政府官文未到之前,从南后街场桥路口 万升桶石店后面,偷偷地迁往地处偏僻、住 户很少的光禄坊早题巷内居住。不久,在一 天深夜,有人从门缝塞进一小包东西,第二 天清晨发现,原来就是林觉民烈士的两封绝 笔书。陈意映一见遗书,悲痛万分。当读到 “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 时,她眼花目眩,当即晕了过去。这以后, 陈意映抑郁成疾,于1913年去世。(林: 1911年)
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如意,几家 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 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
及人之幼”。
• 然而遍地是腥血,满街是狼犬,有几家 能够称心快意地过日子呢?(人民的灾 难使我像)白居易那样泪湿青衫,我不 能学古代圣人那样忘情。古语说:有仁 爱心肠的人“尊敬我家里的长辈,从而 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我家 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 儿女”。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相关资料 烈士夫人陈意映简况
• 意映姓陈,福建省福州市郊区螺洲镇人, 毕业于福州女子师范学堂,是名宦陈若霖 的后裔。陈意映婚后,参加了丈夫在家里 办的一所女学。女学生十多人,夫之弟媳, 堂嫂,堂姐妹,济济一堂,聆听林觉民介 绍欧美各国的社会制度及近况,抨击旧礼 教,宣扬新思想。争取自由平等的见解, 渐渐深入她的心坎。当时,陈意映正缠小 脚,思想上受着封建礼教的束缚。通过女 学的教育,思想觉悟有了提高,小脚不缠 了,要做新女性,于是便投考了福州女子 师范学堂。
是论述的深入。第一次向妻子解释,是在概 括的述说后得出的结论;第二次说“此吾所以敢 率性就死不顾汝也”是在详细叙述钟爱之情以及 与当时形势对比之后得出的结论。
3.观“事势”,再析“至爱汝”与“勇 于就死”的关系
1、不忍你我死别
层
பைடு நூலகம்
2、更不忍你我生离
进
3、尤不忍天下人生离死别
“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寓理于情)
“死” “离”
谅启 解发 自妻 己子 的深 行思 为, 和让 心妻 情子 。理
解 、
第四段 (三)
• 重点词语:
•
其、善、肖、相和、
•
是实、旁、以
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 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 汝不必以无侣悲。
• 现在有人提出(死人和活人之间)有心 电感应的现象,我也希望他们说的是事 实,那么我死后,我的灵魂还依偎在你 身旁,你不必因为失去伴侣而悲痛。
4.“今日吾与汝幸双健”,但眼看“天下人”
的“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又怎能忍受? 这就是林“敢率性就死不顾汝”的原因。在行 文上,作者采用了反问句式,请找出反问句, 说明其作用。
启发妻子深思,让妻子理解、谅解自己的 行为和心情。
论说
“就 死”
当时国家腐 败,社会黑 暗,灾难深 重。
假设了人 们命运的 两种情况
“与汝永别”,“忍悲为汝言之”。 第二部分(2-4):阐述“吾至爱汝,即此爱
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情感。 第三部分(5-6):再诉“吾至爱汝”的衷情以
及“吾不能舍汝”的永别的哀痛。
课本解读
本文是一篇以写情为主、情理结合的 记叙文。全文以“忍悲为汝言吾衷”的 “吾衷”为主线,结合叙情忆事,进行深 刻的说理,阐明了本文的中心思想 ──“吾至爱汝”并“吾充吾爱汝之心, 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从而“使吾勇于就 死”,并“敢先汝而死”,进而慰“汝不 必以无侣为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