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高中历史总复习课件:26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2015高中历史总复习课件:26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洋务派继承了林、魏等人“师夷长技”的方略, 并将它付诸于实践,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 用”。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3.在向西方学习问题上,地主阶级内部存在的几种政治力量、各自主张及共同 目的。
派别 抵抗派、洋务派、顽固派 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及 主张 “中体西用”, 顽固派反对任何向西方学习的举动 目的 都是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统治
结束放映
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平等 思想
提倡民主、科学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组成反封建阵营
返回导航页
合作探究•史论互证 问题一、19世纪至20世纪初中国主流思想的演进 1.“开眼看世界”: 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 级开了向西方学习的先河,“开眼看世界”的思 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史论一、“顺乎世界潮流”
1、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躯
[史料] 在闭关时代的封建专制主义统治下,林则徐开始时跟所有封建官僚一样, 有褊狭自大、不合时务的陈腐观念,对中国以外的世界茫然无知。为了制定战胜 敌人的正确策略,他努力探求西方资本主义的新知识。林则徐探求西方新知识, 主要通过“刺探西事”和“翻译西书”两个主要途径。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救危败……
——康有为《上
皇 帝第四书》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史 料 研 习
早期维新派
[读史三步曲]
材料一 六十年来,万国通商,中外 第二步:细读 汲汲然言维新,言洋务,言海防,或 是古而非今,或逐末而忘本,求其洞 材料一中①划线 见本原、深明大略者,有几人 哉?……年来当道讲求洋务,亦尝造 部分的关键信息: 枪炮、设电线、建铁路、开矿、织布, 郑观应指出洋务 以起而应之矣。惟所用机器,所聘工 师,皆来自外洋,上下因循,不知通 运动没有找到中 变。德相俾斯麦谓我国只知选购船炮, 国富强之本。 不重学艺。①尚未知富强之本,非虚 言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增订新编》
返回导航页

第二步:细读 料二中②划线 部分的关键信 息:育才于学 堂、议政于议 院体现早期维 新派的观点
结束放映
史 料 研 习
早期维新派
[读史三步曲]
材料三
近者建立海军、
第二步:细读
使馆、招商局、同文馆、
制造局、水师堂、洋操、
材料三③反映
了只学习西方
技术不能挽救
船厂,而③根本不净,百
事皆非……故徒糜巨款, 中国危亡,还 第三步:史证 无救危败…… 郑观应是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是维新派 应变革制度 ——康有为《上 的代表人物、维新派政治上主张维新变法,实行君 主立宪制度 皇 帝第四书》
史证 史料说明李大钊认为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布尔什维 主义的胜利,是全世界庶民的胜利,中国人民应 当走十月革命的道路,实质说明新文化运动后期 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史论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史料] 上海《劳动界》第七册上刊登了海军造船厂工人写的《一个工人的宣言》, 宣言说:“工人的运动,就是比黄河水还利害还迅速的潮流。将来的社会,要使 他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他 变个工人的世界……俄国已经是工人的俄国……这个潮流,快到中国来了。我们 工人就是这个潮流的主人翁,就要产生工人的中国。”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史 料 研 习
早期维新派
[史料应用]
材料一 六十年来,万国通商,中外 汲汲然言维新,言洋务,言海防,或 (1)郑观应认为 是古而非今,或逐末而忘本,求其洞 “洋务派” 见本原、深明大略者,有几人 存在哪些不 哉?……年来当道讲求洋务,亦尝造 枪炮、设电线、建铁路、开矿、织布, 答案: 足? (1)洋 以起而应之矣。惟所用机器,所聘工 务派只知道单纯 师,皆来自外洋,上下因循,不知通 照搬某些外国制 变。德相俾斯麦谓我国只知选购船炮, 造技术,无法使 不重学艺。①尚未知富强之本,非虚 中国富强起来。 言也。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2.马克思主义者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途径 (1)先进知识分子著书立说,广泛传播。如李大钊先后发表《庶民的 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 (2)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如出版 《共产党宣言》等著作。 (3)出版报刊杂志,宣传马列主义。如《新青年》《共产党》。 (4)成立社团和共产党早期组织,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如北京 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上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组织会员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常举行演讲,宣传马克思主义等。 (5)进行论战,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如“问题”与“主义”的论 战,马克思主义者和基尔特社会主义者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等。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3、轻巧识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个 转变
新文化运动前后期内容的转变
两个 背景
新文化运动推动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三大 步骤
开始传播、广泛传播、中国化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4、易误辨析——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的不同
类别 五四运动前 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 性质 建旧文化的斗争,属于 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 指导 思想 主流 阵营 五四运动后 新民主主义革 命性质 马克思主义 宣传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阵营 分化,展开论战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4、通史链接——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的重大变化
链接点
政治 经济
内容 西方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中国逐步沦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各阶层展开救 亡图存的斗争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官僚资本、民族资本先 后产生,中国工业化艰难发展
文化 从“开眼看世界”到“中体西用”,再到资产 阶级维新思想、革命思想,西方思想文化逐步 传播 西方国家完成工业革命后,需要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 通过侵略战争,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人 为了救亡图存,逐步学习西方的技术、制度和思想。
史证 史料反映了中国工人思想受马克思主义影响发生 了变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 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开放课堂•高考研习
史 料 研 习
早期维新派
[读史三步曲]
材料一 六十年来,万国通商,中 外汲汲然言维新,言洋务,言海防, 第一步:粗读 或是古而非今,或逐末而忘本,求 材料一反映了郑 其洞见本原、深明大略者,有几人 哉?……年来当道讲求洋务,亦尝 观应对洋务思想 造枪炮、设电线、建铁路、开矿、 的认识。批评洋 织布,以起而应之矣。惟所用机器, 所聘工师,皆来自外洋,上下因循,务派:只学习西 不知通变。德相俾斯麦谓我国只知 方的技术,不学 选购船炮,不重学艺。尚未知富强 习西方的制度 之本,非虚言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增订新编》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4.早期维新思想: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对中法战争中暴露出的种种弊端进行反思,提出了改良政 治、实行君主立宪的要求,对当时的知识分子的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 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
5.康梁维新思想: 19世纪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 积极宣传维新思想的同时,与顽固派进行了激烈的思想论战,使维新思想冲破 层层阻挠,顽强地传播开来,形成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
史证 林则徐不仅是最早抵抗西方侵略的民族英雄,也 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在 广州主持禁烟期间,注意搜集有关西方国家的信 息,翻译西方国家的书报,注意研究各国情况、 动态。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史论一、“顺乎世界潮流”
2、康有为宣传变法的特点
[史料] “天哀大地生人之多艰,乃降圣人而极民患,为神明,为圣王,为万民作 师,为万民作保,为大地教示。……孔子作春秋而乱臣惧,作六经而大义明,传 之其徒,行之天下,使人知君臣父子之纲,家知仁恕忠爱之道,不然则民如标枝, 人如野鹿,贼心乱性,悍鸷狠愚。……春秋,诗皆言君主,惟尧典特发民主义, 自钦若昊天后,即舍嗣而巽位,或四岳共和,或师锡在下,格文祖而集明堂,辟 四门以开议院,……故尧典为孔子之微言,素王之臣制,莫过于此。” ——康有为
史证 史料反映了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突出特点是托 古喻今,借助经学外衣否定君主专制、传播西学, 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问题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 (1)李大钊在中华大地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2)资产阶级斗争的失败和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先进知识分子的大力宣传。 (4)各地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有计划地宣传。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考点二、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 1、轻巧识记————新文化运动
一个中心
北京大学 民主与科学 三提倡、三反对
李大钊、胡适、 陈独秀、鲁迅
二大口号 三大内容
四大人物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2、易误辨析——前期新文化运动内容之间的关系
(1)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的“武器”。
返回导航页
第一步:粗读 材料二反映了 郑观应对洋务 思想的认识。 体现了早期维 新派的政治主 张。
结束放映
史 料 研 习
早期维新派
[读史三步曲]
材料三 近者建立海军、
第一步:粗读
使馆、招商局、同文馆、
制造局、水师堂、洋操、
材料三反映
了康有为维
新变法主张。
船厂,而根本不净,百事
皆非……故徒糜巨款,无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3、易误辨析——早期维新派与康梁维新思想
(1)早期维新派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一些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 系,也没有付诸实践。
(2)康梁维新思想不仅提出了改革的具体方案,还为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历史 依据,使变法思想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与挽救民族危亡相结合,迅速发展为 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