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一轮复习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一轮复习
B
(2014 安徽黄山第一次质检)6.王韬在《弢园 文录外编》中记载“维新以来,崇尚西学,仿效 西法,一变其积习,而焕然一新,甚至于改正朔, 易服色,几与欧洲诸国无异。盖其意以为非此不 足与之抗衡也,然日本自此财用益绌,帑藏益虚, 国债积至巨万,外强中槁,难持久远。”对该观 点分析正确的是 A.肯定明治维新文明开化 B.客观指出明治维新不足 C.主张全面借鉴明治维新 D.反映甲午战前国人观念
(2014 江苏南通一调)5.魏源在《海国图志》 中写道:“国中有大事,王及官,民俱至巴里满 衙门,公议乃行……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 然后准行,即不咸允,亦须十有六人合意,然后 可行。”这一介绍反映了魏源
A.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愿望 B.对西方民主的朦胧认识 C.反对当时清朝的专制制度 D.向往美国的民主政治制度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
——地主阶级洋务派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地主阶级洋务派 2.代表人物 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3.主张 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 内忧外患(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指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即儒 家的纲常名教和君主专制制度。 “体”即治国之“本” “西学”近代科学技术,教育、赋税、武备等 “用”即治国的手段 “中学为体”:——纲常名教是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 “西学为用”:——用近代科学技术来挽救清王朝。 实质: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
B
16.[2014•北京卷] 《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 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 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 判断,该书( )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 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B
(2014 江苏南京、盐城一摸)5.1907年《东 方杂志》发表署名勇立的《兴女学议》一文,指 出“使女子有国家思想、公共观念,以为异日陶 铸幼童之地者,固当今第一要务也。”这表明当 时
课堂小结
中国19世纪40—90年代向西方学习 时间 19C40s 19C60—90s 19C90s
代表 林则徐、魏源 人物
地主阶级 洋务派
内忧外患 (第二次鸦战)
康、梁、严 资产阶级ຫໍສະໝຸດ 新派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甲午战争)
面临 环境 主张
作用 学习 层次
外夷入侵 (鸦片战争)
师夷长技 以制夷 未具体实践 启迪国人
一、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
1.背景
——地主阶级抵抗派 A、读书人大多埋头在经书中,远离社会现实。统治者 也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能自拔; B、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C.鸦片战争使有识之士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民族危机→强国御侮、救亡图存(目的)
2.代表人物 林则徐、魏源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 界第一人”
《海国图志》:墙内开花墙外香
日本人把《海 国图志》大量翻译, 推动日本明治维新。
3、意义
2.代表人物 (1)林则徐
A.主张: 向西方学习——军事科技 B.表现: 设立译馆,翻译书籍 《各国律例》《四洲志》 开近代中国由爱国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C.地位:
(2)魏源
1842年《海国图志》 A.编写著作: B.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 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向西方 C.意义: 学习有重要启迪作用
5、结果:甲午战败标志洋务运动失败
京师同文馆 京师
旅顺
北洋海军
•军事工业 •民用工业 •近代海军 •近代教育
天津武备学堂 天津水师学堂 天津电报学堂
天津
威海卫
上海广方言馆 福州船政学堂 福州电气学塾
上海
江南制造总局
福建海军 福州 南洋海军 福州船政局
军事工业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崇厚 安庆内军械所 (最早) 江南制造总局 (最大) 福州船政局 天津机器制造局
2.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 ——康梁维新思想
(19世纪90年代) 1)过 程 A. 1898年呈《应诏统筹全局折》 B、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2)内容:政治: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发展商业 军事:改习洋操,添设海军 文化:兼习中西科,出国留学
(6)实践:戊戌变法
3)性质: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4)败因: 主观: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根 因) 客观:顽固势力——力量强大 5)结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两半社会行不通
2.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
(19世纪90年代) (1)背景:
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力量增强 政治: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重 文化: 早期维新思想奠定基础
(2)代表: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3)主张: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 立宪法,开国会,行三足鼎立之制, 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
1、思想主张: 向西方学习,立宪法,开国会
A.女子兴学成为教育主流 B.国家意识和公共观念深入人心 C.提倡合理的女子教育和家庭教育 D.男尊女卑思想已经不复存在
C
(2014 解析余江一中二模)4.费正清认为:在 1911年以前约十年间的中国精神生活中,最突出 的特点就是外国的影响。中国人对外国生活怀着 好奇心理并且倾向于采用外国思想,这种情绪自 从1860年前后已在慢慢地增长,到19世纪90年代 以后又加速发展了,而在1905年以后达到了发狂 的程度。“19世纪90年代以后”思想“加速”、 “发狂”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工业的发展 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C.洋务运动的破产 D.各种救国思想盛行
著作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梁启超 宣传伸民权,设议院、 《变法通议》 变法图存
严复
“民主君仆,主权在民” 《天演论》
2.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
——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 (1)背景: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2)代表: (3)主张: (4)特点: ——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
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顽固派
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梁启超(1873—1929)
封建君主是“大盗窃国”,主张 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 的公仆。
观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 若斯之亟
严复(1854—1921 )
思想主张: 民主君仆、主权在民
(3)主张: 维新 代表 康有为 维新主张
借孔子否定专制,传 播西方政治学说
,建立君主立宪制,来救国图强
康有为
2、宣传维新思想方式: ①办万木草堂讲学 ②著书: 《新学伪经考》把历代封建统 治者所尊崇的古文经典斥为伪 经;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 理论基础
《孔子改制考》孔子是改 革之师是民权、平等的倡 导者。借孔子的权威来宣 传维新变法,宣传西学
材料: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 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 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变法之本在于培养人才,兴办学校 、改变科举制度,变法能够成功, 在于改变政治制度 代表作: 《变法通议》 思想主张:
王韬(1828~1897)苏
州人。道光间在上海外 国人所办书馆工作。后 赴英译书,游历法、俄 等国。同治间在香港办 报,宣传变法自强。
郑观应(1842~1921)广东
香山人。历任轮船招商局、 汉阳铁厂总办。著有《盛世 危言》等,其思想对后来的 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变法 者有极大影响。
三、维新变法思想
1840年(鸦片战争后)
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自强
19世纪末
资 产 阶 级
(甲午中日战争后)
维新派(戊戌变法)君主立宪 革命派(辛亥革命)民主共和
学 器物 西 方 : 资 本 制度 主 义
学 苏 俄 : 思想 社 文化 会 主 义
20世纪初 (新文化运动)
激进派(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
1949年(新中国成立)
一、开眼看世界
鸦片战争……在两年多时间 里,中国调动了10多万军队 ,先后有1名总督、2名提督 、7名总兵以及数千名士兵 死于战争。但英国远征军的 战死人数据英方统计却不足 百人。两千年来传统的夷狄 观念在他们头脑里开始动摇 了 ——陈旭麓《近代中国 社会的新陈代谢》
1.背景
儒家思想结合
(5)传播:论战---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5)论战: 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论战的焦点 变法 封建顽固派 维新派 祖宗之法不可变 变者天下之公 宁亡国不可变法 理
民权,君主立宪
反对
实行君民共主 的君主立宪政 权
西学
变法之本,在育 坚持科举取土, 人才;人才之兴, 反对西学 在开学校;学校 之立,在变科举
D
新 文 化 运 动 与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传 播
兴起 前期
后期
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 ? 前期:彻底批判封建思想
民用(辅助军 事工业)
天津开平煤矿、 上海轮船招商局 (最早)
张之洞
汉阳铁厂
6、评价
进步性:
(1)引进技术,培养人才 (2)抵制外国经济侵略,刺激资本主义产生 (3) 迈出中国近代化第一步
只学科技, 未变制度。 局限性:
失败根因
问题探究1:评价“洋务派是林则徐、魏 源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地主阶级抵 抗派和洋务派在学习西方问题上有何异同点 ?
3.评价
积极性 A.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 B.对当时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指导了19 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 C.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意识) 局限性 A.维护封建清王朝的统治 B.停留在技术层面上,未涉及到变革封建制度 C.尚未付诸实践
• 林、魏的思想为何未付诸实施?
答: 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嘲讽和攻击, 进一步说明中国封建势力的强大、根深蒂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