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名词解释整理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整理
1. 感觉过敏(hyperesthesia):①轻微的刺激即引起强烈的感觉
②因对触觉、痛觉的敏感性↑或感觉阈引起
2. 感觉过度(hyperpathia):①刺激阈↑与反应时间延长,刺激须达很强程度才有感觉,刺激后需经一潜伏期才能感到强烈、定位不明确的不适感②患者不能辨明刺激的部位、性质与强度③可感刺激点向四周扩散并有“后作用”,即持续一段时间后才消失。
3. 感觉异常(paresthesia):①没有外界刺激而发生的感觉异常
②例如麻木感、蚁走感、触电感、针刺感等。
4. 放射痛(radiating pain):①神经根或神经感受病变刺激时,疼痛除出现在刺激部位外,尚沿该受累感觉神经扩散到其支配区②如后根受肿瘤压迫时引起的神经根痛,腰骶神经根受脱出的椎间盘压迫时引起的坐骨神经痛等。
5. 牵涉痛(referred pain):①内脏病变时同罹病内脏相当的脊髓节段所支配的体表部分也发生疼痛②如心绞痛时引起左胸及左上肢内侧疼痛等。
6. 灼性神经痛(causalgia):①一种烧灼样的强烈疼痛②常见于正中神经或胫神经不完全损伤的患者,患者常用冷水浸泡患肢以减轻疼痛③交感神经传出纤维与无髓鞘的C纤维形成假突触,发生短路。
7. 幻肢痛(phantom limb pain):已经截肢的残端发生疼痛。
8. 闪电痛(lightening pain):①最多见于脊髓痨患者,胸段及腰骶段后根受累,下肢发作性短暂性触电样剧痛②若伴有支配内脏的神经损害而出现内脏功能的障碍称为危象。
胃危象最为常见。
9. 失联络(diaschisis):①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在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时消失②例如脑休克(内囊出血→对侧偏瘫、深浅反射↑)、脊髓休克等
③断联期过后,受损组织的功能缺损症状和释放症状会逐渐出现。
10. 核间性眼肌麻痹:由于内侧纵束联系一侧展神经核与另一侧司
内直肌运动的动眼神经亚核;内侧纵束受损,使两眼球水平同向运动(侧向凝视);内侧纵束的上行束或下行束受损时眼球水平侧向(同向)凝视就有困难;①一侧内侧纵束上行纤维受损,造成前核间眼肌麻痹。
表现为双眼侧向(水平)注视时,同侧眼球可以外展(可伴有眼震),对侧眼球不能内收,但两眼内直肌的内聚运动正常②一侧内侧纵束下行纤维受损,造成后核间眼肌麻痹。
表现为双眼侧向(水平)注视时,同侧眼球不能外展,对侧眼球可以内收。
11. 折刀样强直(clasp-knife rigidity):①瘫痪肢体的肌张力↑呈痉挛状态称为痉挛性瘫痪②体检可感觉肌张力类似“折刀”样改变,即在被动运动开始时阻力较大,终末时突感减弱,也称折刀样强直④见于锥体束损害。
12. 肌强直(rigidity):由于一个紧接一个连续运动冲动,干扰肌肉松弛,导致肌肉持续性的收缩。
其中,锥体外系性肌张力增强表现为伸肌和屈肌都增强。
13. 铅管样强直(leadpipe rigidity):①锥体外系性肌张力增强是伸肌和屈肌俱增强②铅管样强直指在做被动运动检查时,增强的肌张力始终保持一致,像弯曲软铅管样的感觉。
14. 齿轮样强直(cogwheel rigidity):①锥外肌张力↑是伸肌和屈肌俱↑ ②肌强直兼有震颤者,当伸屈肢体时可感在均匀阻力上出现断续的停顿。
15. 静止性震颤(static tremor):①震颤出现于肢体处于静止状态时,随意运动时或,入睡后消失,情绪激动时加重②因肢体促动肌与拮抗肌节律性-交替收缩(4~6/s)引起,手指节律性震颤形成搓丸样动作,重者头部、下颌、舌头及四肢均可震颤③多一侧上肢远端开始,后扩展至同侧下肢及对侧肢体④常为帕金森病的首发症状。
16. 舞蹈样动作(choreic movement):①迅速多变、无目的、无规律、不对称、运动幅度大小不等的不自主动作②可发生于面部、肢体及躯干③自主运动或情绪激动时加重,安静时减轻,入睡后消失
④常见于风湿性舞蹈症或亨廷顿病。
17. 手足徐动(athetosis):①指划动作,是手指或足趾间歇、
缓慢、扭曲、蚯蚓蠕动样的伸展动作,直至呈现各种奇异姿态,这些动作和姿势位置不能维持和固定②肢体远端肌张力呈游走性时高时低,又称变动性痉挛③常见于纹状体大理石样变性、肝豆状核变性、胆红素脑病等。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