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

神经〔名解〕1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equard~:病变侧损伤平面以下深感觉障碍及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对侧损伤平面以下痛,温觉缺失,见于髓外占位性病变,脊髓外伤等。

2 Horner综合征:霍纳综合征表现为患侧瞳孔缩小、眼裂变小、眼球轻度内陷可伴同侧面部无汗。

为颈上交感神经径路损害及脑干网状构造交感纤维损害。

3 亨特综合征Hunt~:膝状神经节损害,表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舌前三分之二味觉障碍及泪腺、唾液腺分泌障碍,可伴有听觉过敏,耳后部剧烈疼痛,鼓膜与外耳道疱疹,称亨特综合征,见于膝状神经节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4 强直性阵挛发作GTCS:意识丧失、双侧强直后出现阵挛是此型发作的主要临床特征。

可由局部性发作演变而来,也可一起病即表现为全面强直-阵挛发作。

早期出现意识丧失、跌倒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因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短暂性、局限性脑功能缺失或视网膜功能障碍,临床病症一般持续10~20分钟,多在1小时内缓解,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病症,构造性影像学检查无责任病灶。

6 闭锁综合征locked-in~:病变位于双侧脑桥基底部,又称去传出状态,主要见于基底动脉脑桥分支双侧闭塞。

患者大脑半球与脑干被盖部网状激活系统无损害,意识清醒,语言理解无障碍,出现双侧中枢性瘫痪,只能以眼球上下运动示意,眼球水平运动障碍,不能讲话,双侧面瘫,舌咽构音及吞咽运动均障碍,不能转颈耸肩,四肢全瘫,可有双侧病理反射,常被误认为昏迷。

7 大脑动脉环Willis环:由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大脑后动脉借前后交通动脉连通形成,使颈内动脉系与椎-基底动脉系相交通。

8 脊休克spinal shock:脊髓严重横贯性损伤急性期表现损伤外表以下呈缓慢性瘫痪、肌张力低下、腱反射消失、病理征不能引出与尿潴留等,一般持续2-6周后逐渐转变为中枢性瘫痪,出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与反射性排尿。

9帕金森PD: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变性疾病,临床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延缓、肌强直与姿势步态障碍为主要特征。

10一个半综合征one and a half~:一侧脑桥被盖部病变,引起脑桥侧视中枢与对侧已穿插过来的联络同侧动眼神经内直肌核的内侧纵束同时受累。

表现为患侧眼球水平注视时既不能内收又不能外展;对侧眼球水平注视时不能内收,可以外展,但有水平眼震。

11释放病症:指高级中枢受损后,原来受其抑制的低级中枢因抑制解除而出现功能亢进12断联休克病症: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暂丧失。

13古茨曼综合征Gerstmann~:为优势侧脚回损害所致,主要表现有:计算不能,手指失认,左右区分不能,书写不能,有时候伴失读。

14 Broca失语:又称表达性失语或运动性失语,由优势侧额下回后部病变引起。

临床表现以口语表达障碍最突出,呈非流利型口语,表现为语量少,讲话费力,发音与语调障碍与找词困难。

15 Wernicke失语:又称听觉性失语或感觉性失语,由优势侧颞上回后部病变引起。

临床特点为严重的听理解障碍,表现为患者听觉正常,但不能听懂别人与自己的讲话。

口语表达为流利型,语量增多,发音与语调正常,但言语混乱而割裂,难以理解,答非所问。

16 黄斑回避macular sparing:一侧视中枢病变可产生偏盲,特点为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而中心视力不受影响。

17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病变位于延髓上段的背外侧区,常见于小脑后下动脉、椎基底动脉或外侧延髓动脉缺血性损害。

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及眼震;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病灶侧共济失调;霍纳综合征;穿插性感觉障碍。

18 褔维尔综合征Foville~:又称脑桥腹内侧综合征,多见于脑桥旁正中动脉堵塞。

主要累及展神经、面神经、脑桥侧视中枢、内侧纵束、锥体束。

主要表现病灶侧眼球不能外展及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两眼向病灶对侧凝视;对侧中枢性偏瘫。

19 大脑脚综合征Weber~:一侧中脑大脑脚脚底损害,损伤动眼神经与锥体束,又称动眼神经穿插瘫,多见于小脑幕裂孔疝。

表现为病侧除外直肌与上斜肌外的所有眼肌麻痹,瞳孔散大;对侧中枢性面舌瘫与上下肢瘫痪。

20假性球麻痹:舌咽,迷走神经的运动核受双侧皮质脑干束支配,当一侧损害时不出现球麻痹病症,当双侧皮质延髓束损伤时才出现构音障碍与吞咽困难,而咽反射存在,称假性球麻痹。

21昏迷coma:是一种严重的意识障碍。

患者意识完全丧失,各种强刺激不能使其觉醒,无有目的的自主活动,不能自发睁眼。

分为浅昏迷,中昏迷与深昏迷。

22去皮质综合征decorticated~;apallic~:患者睁眼闭眼均无意识,光反射、角膜反射存在,对外界刺激无意识反响,无自发言语及有目的动作,呈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的去皮质强直姿势,常有病理征。

因双侧大脑皮质广泛损害而导致的皮质功能减退或丧失,皮质下功能仍保持。

见于缺氧性脑病、脑炎、中毒与严重颅脑外伤。

23眼球震颤nystagmus:是指眼球注视某一点时发生的不自主的节律性往复运动,简称眼震。

24癫痫持续状态SE:或称癫痫状态,是癫痫连续发作之间意识尚未完全恢复又频繁再发,或癫痫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未自行停顿。

25无动性沉默症akinetic mutism:又称睁眼昏迷〔coma vigil〕,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病人能注视检查者及周围的人,貌似觉醒,但不能言语,不能活动;病人出现二便失禁,肌肉松弛,但无锥体束征。

主要见于脑干上部或丘脑的网状激活系统受损,而大脑半球及其传出通路无病变,常见于脑干梗死。

26眩晕vertigo:是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造成人与周围环境空间关系在大脑皮质中反映失真,产生旋转、倾倒及起伏等感觉。

27自动症automatisms:指在癫痫发作过程中或发作后处于意识朦胧状态时出现的具有一定协调性与适应性的无意识活动。

28脑桥腹外侧综合征Millard-Gubler~:病变位于脑桥腹外侧部,主要累及展神经、面神经、锥体束、脊髓丘脑束与内侧丘系。

表现为病灶侧外展及面神经麻痹,对侧中枢性偏瘫,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多见于小脑下前动脉阻塞。

29脑积水hydrocephalus:是指颅内脑脊液容量增加。

除神经体征外,常有精神衰退或痴呆。

脑积水是因颅内疾病引起的脑脊液分泌过多或〔与〕循环、吸收障碍而致颅内脑脊液存量增加,脑室扩大的一种病症30贝尔征: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时,患者闭眼时双眼球向外上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为--31反射性的神经源性膀胱: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早期表现为尿潴留,脊髓休克期膀胱容量可达1000ml,呈无张力性神经源性的膀胱,因膀胱过度充盈,可出现充盈性尿失禁,随着脊髓空洞的恢复,膀胱容量缩小,尿液充盈到300——400ml,即自行排尿32贝尔麻痹〔 bell麻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指茎乳空内面神经非特意性炎症所致的但测周围性面瘫33眼肌麻痹:是眼球协同运动中枢脑桥旁正中网状构造〔PPRF〕与其联系纤维内侧纵束〔MLF〕病变所致。

MLF连接一侧动眼神经内直肌核与对侧外展神经核,使眼球水平同向运动。

病变引起眼球协同运动障碍,常见于脑干腔隙性梗死或多发性硬化。

34折刀样肌张力增高:锥体系病变表现痉挛性肌张力增高,上肢屈肌与下肢的伸肌张力明显增高被动运动开场时阻力大,中了时变小。

35吉兰巴雷综合症GBS: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可能与感染有关与免疫机制参与的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自发性多发性神经病。

36 jackson癫痫:皮质运动区有刺激性病灶时,可引起对侧上肢或面部抽搐,严重时抽搐可向同侧或对侧扩散,引起全身抽搐。

37周期性瘫痪:是以反复缓慢肌无力或麻痹发作为特点的一组疾病,可伴血钾水平异常,发作间期肌力正常38共济失调:是小脑本体感觉及前庭功能障碍运动笨拙与不协调,累及四肢躯干及咽喉肌可引起姿势步态与语言障碍。

39阿罗瞳孔:光反射丧失,调节反射存在,为中脑顶盖前区光反射径路受损。

40意向性震颤intention tremor:又称运动性震颤,是指肢体有目的的接近某个目标时,在运动过程中出现的震颤,越接近目标震颤越明显。

当到达目标并保持姿势时,震颤有时仍能持续存在。

多见于小脑病变,丘脑、红核病变时也可出现此种震颤。

41三偏综合征:内囊积聚了大量的上下行传导束,特别是锥体术,在此高度集中,如完全损害,病灶对侧可出现偏瘫,偏深感觉障碍及偏盲,多见于脑梗死与脑出血,称之为--42基底动脉尖综合症〔top of the basilarsyndrome〕基底动脉尖端分出小闹上动脉与大脑后动脉,闭塞后导致眼球运动障碍及瞳孔异常,觉醒与行为障碍,可伴有记忆力的丧失,对侧偏盲或皮质盲。

43齿轮样肌张力增高〔伴震颤〕:强直性的肌张力增高,伸肌与屈肌均增高,向各方向被动运动时阻力均匀,也成为铅管样〔不伴震颤〕。

44 MS:多发性硬化,中枢神经系统的白质脱髓鞘疾病为特点,遗传易感个体与环境因素作用发生的自身免疫病。

45精神疾病:主要是一组以表现在行为、心理活动上的紊乱为主的神经系统疾病。

1痫性的临床分类:局部性、全面性、不能分类2神经构造病损后出现的病症分为:缺损病症,刺激病症,释放病症,断联休克病症单纯疱疹病毒病毒性脑炎对脑的损害,以颞叶内侧与额叶最突出。

3脑血栓依据病症体征演进过程分为小卒中、大卒中、静息性卒中4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经常侵犯部位额叶与颞叶,病毒来源主要为Ⅰ型病毒。

5重症肌无力是由乙酰胆碱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首发病症是一侧或双侧眼外肌麻痹。

6肱二头肌反射的反射中心为C5~C6 ,经肌皮神经传导,反射为肱二头肌收缩而屈肘动作7急性脑梗死病灶由中心坏死区与周围的缺血半暗带区组成。

8肱三头肌反射的反射中心为C6~C7,经桡神经传导,反射为肱三头肌收缩而引起前臂伸展动作。

9膝反射有L2~L4,经股神经传导,患者取坐位时膝关节屈曲90°,小腿自然下垂,与大腿成直角,仰卧位时检查者用左手从双膝后托起关节成120°屈曲,右手用叩诊锤叩击髌骨下股四头肌肌腱反射为小腿伸展。

10踝反射S1~2,经胫神经传导,患者取仰卧位,屈膝90°,呈外展位,检查者用左手使足背屈成直角,叩击跟腱,反射为足趾屈,俯卧位,屈膝90°,检查者用左手按足趾,再叩击跟腱,患者跪于床边,足悬于床外,叩击跟腱。

11跟—膝—胫试验:取仰卧位,上举一侧下肢,用足跟触及对侧膝盖,再沿胫骨前缘下移。

小脑损伤抬腿触膝时出现辩距不良与意向性震颤,下移时摇晃不稳,感觉性共济失调,闭眼时足跟难寻到膝盖。

12起做实验:取仰卧位双手穿插置于胸前,不用支撑设法坐起。

正常人躯干屈曲并双腿下压,小脑病变患者髋部与躯干屈曲,双下肢向上抬离床面,起坐困难,称联合屈曲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