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研究方法论第一章(提纲)

管理研究方法论第一章(提纲)

管理研究方法论(提纲)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本课程介绍管理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学生对管理研究的一般过程及其各个环节有清楚的认识,了解管理研究的具体方法与要求,掌握管理研究的常用方法和技能,熟悉学术研究和学术论文的规范,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研究管理问题的能力,为后续完成毕业论文的研究工作及写作打好基础。

学习目标:1.能够熟练地查阅各类文献资料2.能够批判地阅读文献资料,提炼出研究问题。

3.掌握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基本写作要求。

4.掌握调查问卷设计、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常用统计分析方法和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

5.掌握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教材与参考书:1.李怀祖:管理研究方法论,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二版。

2.[美]唐.思里奇著;朱纲译: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3.[美]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基础,华夏出版社2002年出版。

4.卢纹岱主编:SPSS for Windows统计分析(第三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年出版。

5.刘军主编:《管理研究方法原理与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6.陈晓萍等主编:《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第一章管理研究方法论概述一、研究与方法1.研究的定义研究是采用系统的方法获取新知识的过程。

2.方法与方法论(1)方法用于完成一个既定目标的具体技术、工具或程序。

人类活动三要素:的、条件、方法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运用的方式、法则、手段和规范的总和。

(2)方法论方法论:在希腊文中指关于方法的学说。

是关于方法形成和使用过程中一般规律的学问。

可以分为:哲学方法论、一般研究通用方法论具体学科研究方法论。

通常的研究方法论是指:对给定领域进行研究探索的一般途径和方法的理论。

3.研究方法的发展与分类(1)经验方法:观察、经验、因袭传承人类早期的知识的获得方法。

(2)思辨与逻辑:观察与经验——通过思辨上升为若干原理或原则——逻辑推理得出对现象的解释思辩的方法:猜测、直觉、顿悟、想像、形象思维、哲学方法(3)科学方法观察、实验——基本原理(假设)——实证检验——科学理论科学方法的特点:客观性、实证性、规范性、概括性(还有逻辑一致性、精确性等)。

(4)自然科学奔社会科学的潮流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

——马克思从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强大潮流,不仅在配第时代存在,在马克思时代也是存在的。

在20世纪,这个潮流是同样强大,甚至可说更加强大了。

——列宁实证研究成为研究的主流。

自然科学靠实验,社会科学靠统计。

第二节管理研究一、管理的本质特征1.管理的概念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由组织中的管理者运用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等职能,采用一定的管理方法与管理手段,调动组织内的各种资源去实现组织目标的实践活动。

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管理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

马庆国:就是为了实现一定目标,对一个系统及其构成要素(在目标达成前)的安排。

2.管理的特征芮明杰:①动态性:在变动的环境与组织本身中进行,需要消除资源配置中的各种不确定性。

②科学性: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非程序性活动可以转化为程序性的活动,已有的程序性活动可以指导新的非程序性活动。

③艺术性:具体管理活动的成效与管理者的个人管理技巧发挥有很大的关系,依赖其天赋与直觉,一种非理性活动——“管理无理论”④创造性:没有统一模式参照,动态性、艺术性决定其创造性。

⑤经济性:资源配置需要成本,因而有经济性。

资源配置的机会成本、不同管理方式的成本、资源的供应和配比的协调。

3.管理学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二、管理学及其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1.关于知识体系的研究古代:柏拉图:辩证法(提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行论辩的技巧)、物理学、伦理学(研究的人的行为和意志)亚里士多德:理论的知识:数学、物理学和“第一哲学”形而上学;实践的知识:伦理、政治、经济、战略、修辞创造的知识:诗学逻辑(工具)伊壁鸠鲁:关于自然的学说:物理学关于认识工具的学说:逻辑学(规范学)关于怎样才能获得幸福的学说:伦理学中国殷周时期,出现知识分类萌芽,《周礼》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战国时期,“百家众技”的职业分工。

荀子,把知识分为一般知识(道)和具体知识(物),后者中,又分为天、地、四时。

汉代以后,知识分类往往和图书分类联系在一起,如刘歆的“七略”。

近代:培根:以人非理性能力为标准:记忆能力、想像能力、判断能力记忆的学科:历史、语言等想像的科学:诗歌、小说、艺术等。

理性判断的科学:哲学(分为第一哲学、自然学(理论部分:物理学和形而上学;实用部分:机械学和化学;数学:纯数学和实用数学)、人类科学:研究人的身体(如医学;研究人的精神的学科(逻辑学)和研究社会的学科。

圣西门:数学、无机体物理学(天文、物理、化学)有机体物理学(生理)孔德:天文(几何天文学和力学天文学)、物理学(重力学、热力学、声学、光学、电学)、化学(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生理学(生物体结构与分类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社会学。

恩格斯:物质运动形式: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自然科学: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人文学科:哲学、文学、宗教、艺术、伦理等。

2.管理学的学科属性定位管理学的学科定位(李怀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学——人文科学科学方法思辨方法逻辑直觉本体、情境分离本体、情境交融科学艺术社会科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语言学等人文学科:人类学、历史学、法学、哲学、美学、艺术学三、管理研究方法的发展与管理研究的范式1.管理学的发展管理学的发展按照时间的划分可归为以下几个阶段:首先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泰勒、法约尔、韦伯为代表的古典管理阶段,核心内容就是科学管理思想,以及管理过程和职能分析、组织理论等;第二阶段就是20世纪的30到50年代以梅奥为代表的行为关系学说,后来发展到行为科学理论;随后,20世纪60年代管理科学进入现代管理科学阶段,也就是被孔茨所描述的“管理理论丛林”阶段,这其中包括了决策理论、系统理论、管理科学及权变理论等。

古典管理侧重于对物、财及管理组织过程的管理,研究方法是以工业工程研究方法及经济学方法为研究基础的;人际关系学说行为科学则是建立在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的;而现代管理阶段则移植了数学、计算机技术学、统计学等诸多科学的方法论,形成了“管理丛林理论”,而在丛林理论中的各个学派都或多或少地运用了科学的方法。

2.管理研究的具体方法从现有的管理研究方法看,各类具体研究方法都在被使用,包括科学研究通常使用的观察、调查、实验、假说演绎、公理化方法、模型方法、系统方法、归纳、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抽象等方法,也包括因袭方法、权威方法、常识方法和直觉思辨方法等各类非科学方法,还有具体从各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借鉴、移植来的具体科学研究方法等。

3.管理研究的范式(1)范式的概念:库恩在上世纪70年代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中使用了范式(paradigm)的概念:它指的是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等的集合。

瑞泽尔认为:范式是存在于某一科学论域内关于研究对象的基本意向。

它可以用来界定什么应该被研究、什么问题应该被提出、如何对问题进行质疑以及在解释我们获得的答案时该遵循什么样的规则。

范式可以看做是某种模式,研究范式,可以看做在某种理论框架指导下的研究的模式(或者说“套路”)(2)经典物理学学科范式。

经典物理学学科范式是最为典型的自然科学研究范式—“分析范式”。

该范式的基本假定是:所有的事物都可以还原为要素,而要素之间存在着简单的线性关系,将所有要素的属性叠加就可以把握事物的整体属性。

事物之间的关系是机械决定论的,是一系列的因界关系。

该范式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实验方法。

管理实验研究方法由假设检验、建摸分析、实验模拟、分析结论等科学过程构成,使管理学研究更加科学和规范。

典型:古典管理学派的管理理论。

(3)数学学科范式数学学科范式以数学(主要是运筹学)为基本手段,努力把管理学推向精确性科学。

数学学科研究范式构成了管理科学学派或者管理数量学派的基本方法论。

借助数学方法,管理科学学派从量的角度深化了管理理论。

通过数学模型、符号和公式,管理科学学派寻找管理问题的“最优解”。

由于数学模型超越了经验管理者的直观思维,能够帮助管理者清晰和系统地考虑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具有可重复性和预测性,从而在精确度要求上使管理学呈现出科学的特征。

(4)心理学学科范式现代心理学采用实验方法,强调客观观察、行为测量和正式实验。

这种实证主义的方法论使得心理学研究范式成为关于人的行为研究的科学研究范式。

心理学家梅奥等人采用控制组实验法研究人的行为则把管理学带进了现代管理科学阶段,西蒙采用认知心理学方法(人机系统)对决策行为的研究是管理学对管理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学派—行为科学学派,就致力于运用科学方法对企业组织中的人的、可见的与可证实的行为进行研究,而这种科学研究方法就是建立在科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基础之上的。

(5)经济学学科范式现代经济学的分析范式是由视角( persperctive )、参照系(reference)和分析工具(tools)3部分组成的。

视角是经济学家分析问题的出发点或者基本前提,一般包括经济人的偏好、生产技术和制度约束、可供使用的资源察赋;参照系也就是所谓基准点,是理解现实问题的标尺,比如一般均衡理论中的阿罗—德布鲁定理、科思定理和莫迪格里安尼一米勒定理等;在经济学家的工具库中,有利的分析工具多是各种图象和数学模型,如成本一收益分析、供求曲线模型、所有权—控制权模型、非对称信息模型、博弈论模型等。

经济学分析范式对管理学的影响包括3个方面。

一是关于人性的基本假设,泰勒科学管理理论基本遵循了经济学学科分析范式中的“经济人”假设,这成为管理科学化进程的起点。

二是经济科学学科范式提供的成本—收益技术给企业管理行为提供了一个最基本的科学度量工具。

企业管理行为的效率,最终体现为企业的成本和利润数量关系。

三是经济科学的各类分析模型为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奠定了方法论基础,(6)历史学学科范式与自然科学所关心的普遍的、一般的自然原则不同,历史学所关心的是独特的、精神的和变化的领域。

自然科学是“研究普遍规律”的,而历史学是“研究个别事实”的,历史学家感兴趣的是事件的个别内容。

以德鲁克和戴尔为代表的经验主义学派(或者案例学派)将历史学学科范式引人到管理学研究领域,认为管理学是说明组织及其管理中的个别具体事物的联系,它具有不可重复性,也没有一般规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