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第一篇:新课标下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新课标下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摘要:中学英语要不要教语法,应当如何教语法,一直是外语界争论的焦点。
新课程改革后,很多初中及高中的英语教学有淡化语法教学的现象。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其中,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方面的知识。
关键词:争论焦点;淡化语法;教育阶段;运用能力语法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只有掌握了语法,学生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外语,才能更恰当地使用外语。
在英语语法教学过程中,既要运用正确的方法来教授语法规则和词汇知识,又要注重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语法教学只是一种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教学手段,而不是以传授语言知识为最终目标的教学过程。
我根据近十年的教学经验得出以下结论:一、在语法教学中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根据美国心理学家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人有九种不同的智能。
按照新课标全面培养学生素养的目标,语言课堂作为学生受到全面和系统教育的场所,教师应试图开发学生多元智能,教学目标的设置应能够促使学生发挥各种潜能,取得最佳学习成果。
语法教学虽然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但教师必须意识到通过在学习过程中各种活动的设置,亦可以促进其他智能的发展。
比如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合作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就是发展交往智能的过程;教师给出任务评价的具体标准,可以促使学生进行自省,发展自省智能;教师引导学生对语言现象进行思考、推理、归纳,可以发展其逻辑智能;教师让学生动手做事或表演,可以发展其运动智能;教师以歌曲的形式来呈现语言现象,还可以发展其音乐智能。
以上提到的智能发展在语法教学中不如语言智能的发展明显,就某一次活动来看,其影响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但人的素养其实就是在很多细微的积累中形成的。
所以,教师有责任把各种智能的培养纳入教学的常规目标中,尽可能地把握各种潜在的机会,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下的语法教学评价,很明显,不再单纯以终结性评价作为唯一的标准,而是包括了学生在其他智能方面的综合表现。
二、积极主动归纳、总结语法规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主动观察、归纳、总结语法规则,不能完全依靠老师的讲解。
研究表明: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语法规则比从书本上学来的记得更好。
在一道题给予详细讲解后,应该让学生尝试着自己总结规律。
同样的情况在怎样的场合使用?有没有例外?实践表明:能自己总结语法规律的学生,更能对语法进行灵活运用,且在阅读中更能显出反应迅速、准确的良好状态。
另外,有的语法书里讲的规则有时过于简单,甚至不准确。
比如很多语法书里,关于以字母“O”结尾的名词的复数的规则是:一般加s;有些加-es。
那么到底哪些加-s,哪些加-es呢?学生又只能死记硬背。
其实,多数单词加-es,比如heroes,tomatoes,potatoes,tornadoes,volcanoes,torpedoes等;少数单词加s,而且加-s的词多为较长单词的缩写。
比如:photographs-photos;kilograms-kilos;hippopotamus-hippos等。
而radio本身就是几个单词的缩写,其复数形式当然是radios。
如果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发现类似的规律,则可以大大减少死记硬背的负担。
三、精挑例句,巧设语境例句既要贴近学生生活,又要有教育意义,最好选用名人名言,这样学生既感兴趣,又受到启发,还可为书面表达储备靓句。
例如,在讲解“零冠词名词/形容词/动词+as+主语+其他”(意为:虽然……)时,可举屈原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英文表达为:Long as the wayis,I will keeponsearching above and below.又如,在讲解who引导的定语从句时,可引用He who laughslast laughs best.(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在讲解强调句时,可引用It is not triumph but participation that counts.(重要的不是赢而是参与。
)名人名言是语言的精华,在语法教学中适时适量引用,既可实现知识目标,又可实现情感目标,真是一箭双雕。
四、不要被语法术语所困扰在语法学习中,学生经常被某些语法术语所困扰。
不同的语法书和不同的语法学家经常使用不同的语法术语,这给英语学习带来不少困难。
一般来讲,理论语法和参考语法里的术语归纳得层次高,包括的内容多,有时难于理解。
学生如果遇到难以理解的语法术语,最好是请教老师或他人,看有没有其他的解释。
比如有的语法书里使用“名词性从句”“形容词性从句”等概念,有的学生就难以理解。
其实,名词性从句包括主语从句、宾语从句等;形容词性从句包括定语从句、补语从句等。
如果学生理解主语从句、宾语从句,就不必为名词性从句而烦恼。
类似的概念还有限定词、功能词、零冠词,等等。
其实零冠词就是不使用冠词。
一般来讲,专门为初学者编写的语法书不会有很多较难理解的语法术语。
总之,面对新的教材和新《课程标准》,我们要“优化”英语语法教学,而不是采用传统的死抠语法进行“满堂灌”的语法教学模式。
与学习英语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一样,语法学习也没有统一的学习方法。
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借鉴他人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探索最符合自己学习目的和学习习惯的学习方法与策略。
如有的学生善于分析和推理,比较注重语法的逻辑性;而有的学生则善于从例子中学习,相信感觉,不善于分析推理。
另外,要注意培养学生对语言变化的敏感度。
虽然语法规则在较短的时间内不会有什么变化,但时间长了,变化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过去学习的语法并不永远是正确的。
参考文献:1.柴金红.新教学理念指导下的语法教学[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5.2.梁雪妮.高考英语新题型下“语法填空题”教学策略及评价[J].新课程研究出版社,2010.3.张正东.语法教学的再认识[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1.(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高级中学)第二篇:新课标背景下对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思考新课标背景下对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思考广西百色高中蒙坤摘要:随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和实施,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成为广大英语教师关注的问题。
本文通过简要介绍内隐认知和外显认知及其相关理论,以及所引发的思考,结合课程改革的实际,探讨在教学中如何合理运用外显认知和内隐认知的理论来指导中学英语语法教学。
关键词:内隐认知,外显认知,语法教学一、引言作为语言知识重要组成部分的语法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交际教学思想被我国英语教学界广泛接受,中学英语教科书也随即进行了全面改革,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但是由于教师们对交际教学思想的片面理解,近几年来在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中,许多教师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忽视语法教学的倾向。
于是乎凡是进行语法教学的方法都被认为是落伍的、过时的教学方法。
为了避免“落后”之嫌疑,教师们人人避免讲语法,致使学生出现了“高原现象”,学生学习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很难再有进一步的提高,英语学习无法再取得长足的进步。
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重申了语法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新课标》指出,“知识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
高中学生经过小学和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对英语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积累了一定的语法素材,具备了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他们对语言知识特别是语法知识有着强烈的要求。
诚然,提倡重视语法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要在课堂上抽象地讲解语法,学生死记硬背语法规则。
《新课标》提倡高中英语语法要从用的角度出发,强调语法教学不能局限于语法范畴内,必须与逻辑思维、文化意识、篇章语境、题材体裁、词汇等联系起来,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法意识,确保语言使用的准确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任务型教学法的实施,如何教授语法成为广大英语教师关心的问题。
最近几年,围绕着外显认知和内隐认知以及由这两个理论带来的外显式及内隐式语法教学,各路学者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本文拟通过对外显认知和内隐认知的介绍,探讨在实施《新课标》过程中进行语法教学的新视角和新理念。
二、外显认知和内隐认知以及相关概念的解释1.外显知识和内隐知识提到外显认知和内隐认知就必然涉及到外显知识和内隐知识,R Ellis(2004:229,引自戴炜栋2006)将外显知识称为“学习者关于某种语言的组成部分及该语言在人类生活中所起作用的意识”。
即关于语言结构如词汇、语法、句子结构等方面的知识,传统的语法描述就是外显知识。
具体到日常的学习行为中,如学生不仅察觉到某个句子不合乎语法规则,而且还能分析出其错误时使用的就是外显知识。
内隐知识是关于语言自动化使用的程序知识(戴炜栋 2006)。
内隐知识是默会的知识,比如学习者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掌握的知识。
同样,具体到日常的学习行为中,如学生意识到某个句子不合乎语法规则,但又无法进行解释时使用的就是内隐知识。
应该可以这样说:外显知识确保了语言使用的准确性,有助于学生监控语言输出,促进其对知识的掌握,而内隐知识则保证语言使用的流畅性,有助于学生自发而快速地使用语言,发展其语言技能。
McLaughlin认为自发交际能力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如何从课堂外显知识的教学最终到自发交际能力的培养才是语言教学者应该考虑的问题。
许多语言专家也指出外显知识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意识,促进外显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最终建立内隐知识。
这些提法与《新课标》提出的以培养语言技能为核心的理念不谋而合。
目前在语言教学界讨论的焦点问题就是外显知识和内隐知识是否可以转化及如何确保两者之间的成功转化。
因此教师在实施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如何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材料让他们在体验和感悟语言(内隐知识)的同时加强语法知识的学习(外显知识),如何帮助学生将语言知识转化成语言技能,最终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外显认知和内隐认知内隐认知和外显认知都是人类认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心理学家罗伯(A.S.Reber 引自刘耀中 2000)认为人们认知复杂任务时通常采取两种本质不同的认知模式来进行。
一种是人们所熟悉的外显认知模式。
凡是需要付出努力,采取一定策略来完成的活动都属于外显认知。
这种认知过程的特点是学习者受意识支配,通过有意识的学习来获取知识。
另一种是内隐认知模式。
在内隐认知中人们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学习,学习者置身于鲜活的环境中自然地习得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