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教育统计学读书心得篇一:统计学学习心得统计学学习心得本学期我们专业开设了《统计学原理》课程,通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对统计学应用领域及其类型和基本概念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掌握了数据的收集、展示、分析的技术。
但这都是些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是纸上谈兵。
理论须用来指导实践,把我们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去,这是我们学习的目的。
对于本人而言,数学功底不是很好,在没学统计学之前就感觉统计学会很枯燥无味,对这门课程有些恐惧。
但通过这学期的学习,感觉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学,再加上秦老师幽默风趣的讲解,使复杂的问题变得通俗易懂,老师通过举例说明问题的方法使问题变得简单化,容易理解,再通过课堂上做习题,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
同时,老师基本上都是在课堂上让我们做完习题,这样给我们减轻了很多课余的时间,学起来比较轻松。
而就所学的内容来讲,我个人认为这门课程有两大难点,一是统计学有许多相似概念,要求理解内涵,辨别异同和实际应用。
例如在第二章统计调查中,相关概念的辨析就需要我们理解掌握以便熟练的做题。
而对于公式不能像数学那样,只从抽象的式子到式子的变换,而是要把公式理解再加以运用,掌握公式的使用条件,体会应用的灵活性。
例如在相关与回归分析这一章中,主要就是要求我们把公式掌握好再加以灵活的运用,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因此可见,在统计学当中,公式的运用很重要。
以上是我对学习《统计学原理》的心得,写的不是很全面,但都是自己真实的体会,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会给我带来很多的益处,让我受益匪浅。
篇二:《教育统计学》学习笔记《教育统计学》读书笔记(1)第一章绪论第一节1)描述统计:对已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概括并显现其分布特征。
1、集中量表现集中趋势,常用量: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2、差异量来反应数据间的离散程度,常用量:全距、标准差3、用偏态量和峰态量来反映分布形态2)推断统计:根据已知的情况,在一定概率意义下估计、推断未知的情况。
1、总体参数检验(总体平均数、总体标准差、总体相关系数等)2、假设检验(总体平均数之差、总体方差之差、总体相关系数之差),总体分布是否服从某种分布的假设检验可以用样本来推测总体的情况,比如用某个班级所有学生的成绩来估计整个学校的学习成绩,用某个学校的成绩来估计整个市的成绩等。
第三节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1、总体和样本2、统计量和参数统计量:样本上的数字特征,例如平均数?、标准差?、相关系数?等参数:总体的数字特征,例如平均数x、标准差s、相关系数等第二章数据的初步整理1、统计表简单频数、累积频数和累积百分比分布表(累积百分比分布表可以用来说明、解释和评价某一测验的原始分数之优劣)2、统计图1)间断变量统计图1、直条图:比较性质相相似的间断性资料2、饼图等:间断性资料构成比的图形2)连续变量统计图(可用图形来初步判断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1、线形图2、直方图等第三章集中量第一节算数平均数(应用最多)x?xni2、算数平均数优点:反应灵敏、简单易懂、受抽样变动影响小,在计算其他统计量时都需要用到他3、缺点:容易受两端极值影响,若数据中存在某个数值模糊时就无法计算。
4、适用条件:一组数据中每个数据都比较精确、可靠,无两端极值的影响,还要通过它计算其他统计量。
一)中位数md,各有一半数大于或小于这个数。
2、优点:受两端极值影响小3、缺点:抽样偏差较大,并不是每个数都参与运算,反应不灵敏,不适合代数运算4、适用条件:一组数据中有特大或特小两极端数值时,一组数据中有个别数据不确切、不清楚时,资料属于等级性质时。
二)众数·m0:一组数据中频数出现最多的那个数(粗略众数),(理论众数)与频数分布曲线最高点相对应的横坐标上的一点。
2、优点:简明易懂,较少受两端极值的影响3、缺点:不准确、不稳定,随频数的变化而变化(以及组距和组数变化),不适合袋鼠运算,受抽样变动大4、适用条件:快速而有粗略地找出一组数据的代表值,需要利用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种关系来粗略地判断频数分布的形态时(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利用众数帮助分析解释一组频数分布是否确实具有两个频数最多的集中点时。
·几者之间的关系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大小与频数分布的形态有关。
正偏态:x?md?m0负偏态:x?md?m0三)加权平均数、几何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应用较少)1、加权平均数:权衡各小组平均数在总体平均数中所起的作用2、几何平均数:用于工作速率的集中量,例如求学龄儿童人数的增加率,教师工资增加率、阅读能力进步率等。
xg?3、调和平均数:一组数据倒数的算数平均数的倒数。
主要用来求学习速度,例如阅读速度、解题速度、识字速度等。
第四章差异量:表示一组数据变异程度或离散程度的量第一节全距、四分位距、百分位距(绝对差异量)1、全距:R?最大值?最小值易受两端极值影响,不考虑中间数值的差异,反应不灵敏。
2、四分位距:较少受两端极值的影响,但是忽略了左右共50%的数据的差异,并且不适合代数运算。
(但一组数据用中位数表示集中量时,需要用四分位距表示差异量。
使用范围及条件一致)3、百分位距:第二节平均差(绝对差异量)mD?x?mdn(md也可为是算术平均数)平均差简单易懂,每个数据都参与运算,考虑到全部的离差,反应灵敏,但是由于计算要用到绝对值,不适合代数运算,所以统计分析较少使用。
第三节方差和标准差(绝对差异量)(使用最多)描述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并且当一组数据的集中量用算术平均数表示时,差异量需要用标准差表示。
第四节相对差异量x之间为正常范围)cV??x(5%~35%?100%,差异系数越大,离散程度越大;反之,离散程度越小。
一般用在学生的身高、体重、作业所用时间等,学科测验分数不能用差异系数来进行比较。
第五节偏态量和峰态量:考察频数分布是否成正态分布(描述数据分布特征)1、偏态量:当n>200时,计算出来的数据才比较可靠。
?0,x=md=m0,分布呈对称形?0,x?md?m0,分布右偏或者正偏?0,x?md?m0,分布左偏或者负偏图一偏态量图形及解释说明=0,分布呈对称形2、峰态量:?0,高狭峰?0,低阔峰图二峰态量图形及解释第五章概率及概率分布1、二项分布的应用:除了可以求成功事件恰好出现的概率以外,还可以在教育中用来判断实验结果的机遇性与真实性的界限。
例如在做题时,判断学生需要做对多少题以上我们才有95%的把握说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
(可用以分析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情况)nnn?ncnpq2、正态分布可用于确定某次考试的录取分数线(前提是必须知道预录取比例)以及确定等级评定的人数等。
f(x)??(x??)2?第六章抽样分布及总体平均数的推断1、可以根据样本统计量去估计总体参数的特征值。
例如可以用某个班级的成绩去估计学校的成绩,用学校的成绩去估计整个市的成绩。
假设检验以及总体平均数显著性检验:将样本值与某特定值进行比较,并以一定概率决定是否要接受假设决断。
应用举例:已知某个班级上一次考试的上线率为x,判断本次考试的上线率与上一次考试是否一样?(可用于两次考试成绩的差异比较)第八章方差分析应用:多个班级、多个学校、多个地区之间成绩差异性的比较。
T检验:t?Z?Z检验:F?s12F检验:2s2第九章总体比率的推断第一节比率的抽样分布1、比率的抽样分布是二项分布。
点计数据采用总体比率推断或者卡方检验。
2、比率的标准误差:sp?总体比率未知,用样本比率来作为总体比率的估计量)第二节总体比率的区间估计1、正态近似法:2、查表法(当样本比率p接近于0或者1,或者样本容量较小,二项分布呈偏态时,篇三:统计学读书笔记管理统计学读后感最近闲暇之余,有幸得到一本清华大学出版社李金林老师的《管理统计学》,十分喜爱,这是一本十分实用的书籍,既具有系统的统计学知识,又具有超强的实践指导训练,因而能够很好地满足我们从业人员在统计学数量分析方面的需求。
一、内容简介《管理统计学》通过以经济管理应用案例为基础的方式,将理论知识框架蕴于实际生活中的经济领域之中,将统计学理论与管理统计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围绕统计学分析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所产生的各种问题展开,通过引入真实具体的案例来阐释管理统计学理论。
同时书中精选了作者数年来积累的mba教学案例以及实际工作案例,便于读者最大程度上的学以致用。
此外,书中还结合实际的应用,详细阐述了通过相关应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及技巧,借此来指导读者动手操作。
总之,这本书读罢,顿觉是对自己在管理统计上的知识的一次全面升华。
二、知识总结酣畅淋漓的将此书读完之后,不禁将书中内容与一个从业人员日常生活所用联系起来,回顾性的分析了并总结了一下内心感悟。
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管理统计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管理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反映社会经济管理问题的有关数据,并对研究对象进行统计分析、推断以期认识事物的规律性的一门科学。
它要求管理人员要学会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决策,改进工作,提高效率。
没有统计分析的管理是不完善的管理。
在天气预报、证券行业分析、产品寿命估计、产品抽样检验、产品库存量估计、金融保险、市场分析、市场识别、企业风险管理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应用。
审计员检查一个大公司的帐目,可以通过统计方法抽取帐目样本,根据样本结果确定该公司是否有帐目不清的问题。
企业经理需要考虑可能的原材料需求水平和原材料存储费用来确定原材料的进货量,因此他要做相应的调查。
经济学家要评价改变销售税对社会的影响,也需要根据消费者的购买模式来进行统计学计算。
营销经理通过对样本顾客进行试销来决定是否销售一种新产品。
生产经理根据检验产品样本的质量情况,决定是否对生产过程作出必要的调整??这些都是管理统计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管理统计学中统计数据的相关分析(3)数学知识在管理统计学中的作用从小学开始,我们就开始接触数学知识,由此可见,数学知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现代经济社会,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最在意的就是自己的潜在价值,因为每个人能够创造的价值的多少直接与自己的潜在价值有着正相关的关系,而这又与经济生活中的种种现实问题直接相关。
比如作为管理者,如何通过正确辨识员工的潜在价值以给其以合适的薪金。
数学知识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因此在薪金的计算过程中,通过数学知识和统计学知识的结合,利用统计学及其相关手段来解决薪酬问题才是最佳选择。
此外,在现在经济条件下,信息量大大增加,各级政府部门、各大公司都需要通过大量的数据处理来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从而对自己所管辖的范围进行合理的管理和调控,这些都建立在数学知识的运用之上。
因此,充分结合统计学的专业性、数学知识的严密性,才能更好的为经济管理提供论证,才能更好的指导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