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程制图2刘小年

工程制图2刘小年

工程制图2刘小年工程制图2刘小年【篇一: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机械制图(1)课程性质、任务:职业技术基础必修课。

工程图样被喻为“工程师的语言”,是工程技术人员表达思想和交流工程技术信息的重要工具,是工程技术部门必不可少的技术文件。

本课程主要讲授用投影表示空间几何问题的理论、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制图技能和阅读、绘制工程图样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和完成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1).学习投影法(主要是正投影法)的基本理论及应用;(2).培养空间想象能力;(3).培养阅读、绘制工程图样的能力;(4).培养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工作作风。

课程知识点及要求:本课程知识点包括画法几何的正投影理论、组合体、轴测投影;机械制图国家标准、机件的各种表达方法、标准件和常用件、零件图;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正确地阅读、绘制(仪器、徒手)简单机器零件图等内容。

学生学习完课程后,应掌握正投影的基本理论和作图方法;了解轴测投影的基本知识;)理解与掌握机械制图国家标准中的制图的基本规定、图样画法,能正确地使用绘图工具和仪器,掌握用仪器和徒手绘图的技能;会查阅机械制图国家标准手册和零件手册;掌握螺纹及螺纹紧固件、齿轮的画法与规定标记,了解键、销、弹簧、轴承的画法与规定标记;应用所学投影理论、机械制图国家标准、零件图的相关知识、已培养起来空间想象能力,正确地阅读、绘制简单机器零件图。

所绘图样应做到:投影正确,尺寸完整、字体工整、图面整洁,符合机械制图国家标准。

建议学时范围:48学时-56学时建议考核方式:考核方式为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建议教材及参考书:1.《机械制图》第2版,刘小年、刘振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12.《工程制图习题集》第2版,汪勇、王和顺,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3.《autocad 2006工程绘图教程》第2版,汪勇、张全、陈坤,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4.《autocad 2006 工程绘图上机指导》第2版,徐红、汪勇,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先修课程名称:无特别要求其它说明:无二、课程名称:机械制图综合训练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实践课。

机械制图综合训练是培养学生应用已学基本理论、方法,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对学生绘图和识图能力的一个综合培训,强化制图技能和阅读、绘制工程图样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和完成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测绘15件左右零件的部件。

该部件应包含典型零件(轴套类、盘盖类、箱体类等)及标准件和常用件( 螺纹连接、齿轮)等。

课程知识点及要求:本课程知识点包括了解和分析测绘对象,根据所给装配示意图与装配体,了解装配体的用途、性能、工作原理、结构特点,熟悉拆装顺序;阅读零件图;画出符合国家标准《机械制图》和《技术制图》规定的装配图;用计算机绘制零件图或装配图。

学生学习完部件测绘后,应了解、使用测绘工具和仪器;掌握用徒手、autocad绘制机械工程图样绘图的技能;会查阅机械制图国家标准手册和零件手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与技能,正确地阅读、绘制(仪器、计算机)一般复杂程度机器的零件图和装配图。

建议学时范围:20学时-30学时。

建议考核方式:考核方式为考查,提交测绘图纸。

建议教材及参考书:1.《机械制图》第2版,刘小年、刘振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12.《工程制图习题集》第2版,汪勇、王和顺,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3.《autocad 2006工程绘图教程》第2版,汪勇、张全、陈坤,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4.《autocad 2006 工程绘图上机指导》第2版,徐红、汪勇,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5.《机械制图综合训练》指导书,校内自编先修课程名称:机械制图(1)、机械制图(2)其它说明:无三、课程名称:互换性与公差配合课程性质、任务:必修职业技术技术基础课,是联系设计系列和工艺系列课程的纽带,也是架设在基础课、实践教学课和专业课之间的桥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互换性、标准化与测量的基本知识,为学生今后能正确应用公差与配合标准和掌握测量基本技能打下基础。

课程知识点及要求:本课程系统地论述了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分析介绍了我国公差与配合方面的有关标准。

课程内容包括绪言、圆柱公差与配合、长度测量基础、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光滑极限量规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互换性、标准化、与计量的基本概念,使学生在设计时初步具有从这方面考虑问题的能力;能正确理解有关标准的基本术语及其定义,懂得其基本内容和特点,使学生初步学会合理选用公差与配合的原则和方法;了解几何参数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初步学会测量几何参数的基本技能,初步具有正确使用通用计量器具的能力。

建议学时范围:32学时-36学时建议考核方式:考核方式为考试,采用闭卷笔试。

建议教材及参考书:1.《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第4版,廖念钊主编,中国计量出版社,2006.022.《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基础》,孔庆华、刘传绍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09先修课程名称:机械制图、机械原理及零件设计。

其它说明:无四、课程名称:机械制图(2)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职业技术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阅读、绘制(仪器、计算机)装配图,并能用cad从事工程设计及应用。

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和完成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打下基础。

课程知识点及要求:本课程知识点包括读画装配图拆画零件图、计算机绘图基础、autocad二维绘图、autocad绘图设置与绘图辅助、图块与属性、工程标注、三维绘图与图形输出等。

学生学习完课程后,应能绘制和阅读机械零件图和简单装配图,所绘图样应作到:投影正确,视图选择和配置较恰当,尺寸齐全,字体工整,图面整洁,且符合《机械制图》国家标准;了解计算机绘图的基本知识;)掌握autocad绘图软件的基本知识、二维绘图方法和技能;能正确地使用autocad进行三维建模;应用所学零件图、计算机绘图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使用autocad 绘制工程图样。

符合工程制图国家标准。

建议学时范围:40学时-48学时建议考核方式:考核方式为考查,采用大作业建议教材及参考书:1.《机械制图》第2版,刘小年、刘振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12.《工程制图习题集》第2版,汪勇、王和顺,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3.《autocad 2006工程绘图教程》第2版,汪勇、张全、陈坤,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4.《autocad 2006 工程绘图上机指导》第2版,徐红、汪勇,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先修课程名称:计算机基础、机械制图(1)其它说明:无五、课程名称:汽车驾驶实习课程性质、任务:实习的性质:实践选修任务:掌握汽车场地驾驶的基本技能。

课程知识点及要求:了解机件的认读、操作方法、上下车的姿势和方法等基本常识,在场地内能够掌握车辆的起步、前进、后退、行驶、变挡、转弯、调头、转8字、倒车进库等基本技能。

建议学时范围:16学时实习时间分配:1、实习目的、实习意义、实习内容、实习要求、纪律要求和安全要求的讲解20分钟左右;2、车辆的起步、前进、后退、行驶、变挡、转弯、调头、转8字、机件的认读、操作方法、上下车的姿势和方法1-2小时3、倒车进库40分钟左右4、在车上考核每人20分钟左右建议考核方式:实践操作建议教材及参考书:教材:驾驶员培训教材,1994年8月,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参考书:1.李福来等,汽车驾驶员培训教材,1997年1月,人民交通出版社2.安全驾驶从这里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2005年1月,人民交通出版社先修课程名称:无特殊要求六、课程名称:汽车构造(上)课程性质、任务:本课程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职业技术基础课,是培养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的基本结构及其基本工作原理的必修课。

课程知识点及要求:掌握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概念,了解基本工作原理,掌握汽车发动机总体构造,掌握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和进排气系统、汽油机燃料供给系、柴油机燃料供给系、汽油机点火系、润滑系、冷却系、起动装置等各机构和系统的基本组成、结构以及工作原理,了解汽车发动机新结构,新技术及其发展方向等。

建议学时范围:42学时建议考核方式:考试建议教材及参考书:教材:1.陈家瑞,汽车构造(上册)(第3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1月参考书:1.臧杰、阎岩主编,汽车构造(上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08 ,2.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组编,汽车构造,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10,3.鲁民巧主编,汽车构造,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09先修课程名称:汽车机械设计基础、汽车机械制造基础其它说明:1.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学习过程中,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利用实物,挂图,模型以及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手段进行讲授,以提高教学效果。

2.汽车发动机的结构、类型很多,教学内容很多。

因此,在教学中要针对专业的要求精选内容,重点讲授。

3.教学中要重视实践操作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考虑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汽车发动机结构的日新月异,可在进行教学的时期结合当时汽车发动机的一些新技术、新结构进行介绍,可对上述教学内容作少量的、适当的调整。

七、课程名称:汽车构造(下)课程性质、任务:本课程以汽车各总成及零部件的功能为主线全面而系统地讲授常见汽车底盘总成、零部件的作用、组成、工作原理、结构分析及调整等内容,了解现代汽车结构特点。

本课程是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职业技术基础课,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及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提供基础知识。

课程知识点及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掌握汽车底盘各系统总成、部件的内容、功用、类型、要求(一般、特殊)、结构和工作原理,了解汽车底盘各系统总成、部件的使用、保养、调整、故障分析等;要求学生能识读汽车或主要总成的装配图结构示意图,了解汽车及主要总成的装配关系,一般的技术要点和调整方法。

建议学时范围:56学时【篇二:福建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简介】目录1. 工程制图 ..................................................................................................... (1)2. 电路(1) ................................................................................................. .. (2)3. 电路(2) ................................................................................................. .. (3)4. 电工技术实验(1) ................................................................................................. . (4)5. 电工技术实验(2) ................................................................................................. . (5)6.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 (6)7.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 (7)8. 电子技术实验(1) ................................................................................................. . (8)9. 电子技术实验(2) ................................................................................................. . (9)10. 高频电子线路 ...................................................................................................... .. (10)11.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 .................................................................................................. . (11)12. 电力电子技术 ...................................................................................................... .. (12)13. 信号与系统 ...................................................................................................... (13)14. 自动控制原理 ...................................................................................................... .. (14)15. 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 (15)16. 通信原理 ..................................................................................................... . (16)17. 嵌入式系统 ...................................................................................................... (17)18. 电子设计自动化 ..................................................................................................... .. (18)19. 数字图像处理 ...................................................................................................... .. (19)20. 数字信号处理应用技术 ..................................................................................................... .. 2021. 电子测量与智能仪器 ..................................................................................................... (21)22. plc及应用 ..................................................................................................... (22)23. 检测与转换技术 ..................................................................................................... .. (23)24. 计算机控制系统 ..................................................................................................... .. (24)25. 科技文献检索 ...................................................................................................... .. (25)26. pic单片机技术 ..................................................................................................... .. (26)27. 专业概论ii ...................................................................................................... (27)28. 新技术专题ii ...................................................................................................... .. (28)29. 电子产品设计 ...................................................................................................... .. (29)30. 多媒体应用技术 ..................................................................................................... .. (30)31. 智能建筑与综合布线工程 (31)32. 计算机网络技术 ..................................................................................................... .. (32)33. 声像技术 ..................................................................................................... . (33)34. 光电子技术 ...................................................................................................... (34)35. 集成电路设计基础 ..................................................................................................... . (35)36. 电磁场理论 ...................................................................................................... (36)37. 专业英语ii ...................................................................................................... (37)38. 信息编码 ..................................................................................................... . (38)39. 电机及应用技术 ..................................................................................................... .. (39)40. 数据结构 ..................................................................................................... . (40)41. 电视机原理(1) ................................................................................................. (41)42. 电视机原理(2) ................................................................................................. (42)43. 控制系统仿真 ...................................................................................................... .. (43)指导教师:报告日期:20151.本报告由承担毕业设计(论文)课题任务的学生在接到“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正式开始做毕业设计(论文)的第2周或第3周末之前独立撰写完成,并交指导教师审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