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是这样教数学》读后感(精选多篇)

《我是这样教数学》读后感(精选多篇)

《我是这样教数学》读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我是这样教数学》读后感近日在长沙参加湖南省数学研讨会并拜读了首都基础教育名家华应龙老师的课堂实录《我是这样教数学》一书。

书中收录了华应龙老师12节教公开教学的课前思考、课堂实录、课后反思和专家的评价,细细读来收获颇多。

透过华老师的这些课,我看到了他课堂教学中独特的色彩和丰富而深层意蕴。

他把学生真正推到了教学的核心地位,把枯燥的数学通过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和灵活多样的教学过程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沉浸在学习的乐趣之中。

他的课堂里,学生兴奋、有激情、思维活跃、有创见。

更重要的是,他把学科知识与学科教学知识结合在一起,统一在一起,因而得心应手,驾驭自如,期间充满着创造。

他在课堂上,就是一个高效的组织者、探究的引领者、谦和的合作者。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他的课堂教学的特点,那就是:智慧的课堂。

学科之间是相通的,教育的智慧是可以学习的。

我将会把华老师的这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应用到自己的语文教学中,求真、务实、创新,力争成为一名智慧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究者。

我和所有读了这本书的老师都是带着诸多的思考与感叹,带着对华老师的敬佩走出这本书的。

在老师们的文章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分别是:“感谢差错、善待差错”、“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千金难买回头看”、“圆的认识”、“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正确的,可能只是模仿;错误的,却可能是创新”、“课前的慎思”、“课后的反思”“细节成就完美”等等。

很多老师被华老师渊博的知识、巧妙的课堂设计、爱思考,爱钻研的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等等所折服,更为他高尚的为“人师”的品质所感动。

有的老师准备再去细细品读这本书;有的老师感叹说当华老师的学生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呀;有的写道:读着他的故事,听着他的思考,我明白教育没有学科界限,只要心在教育,坚持学习与反思,教育的智慧就会和我们不期而遇;有的年轻老师表示:我将用这篇文章鼓励自己,用农民种地的精神鞭策自己,努力做一个简单,平实和勤劳,快乐的种地人。

读后感虽然写完了,但《我就是这样教数学》这本书带给大家的收获不仅改变着我们,更把这份收获变成教育教学方法的改变,带给孩子们!第二篇:我是这样教学生写读后感的我是这样教学生写读后感的文章摘要:在教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又在教学中,用自身的教学实践事例,去分析、去解决问题。

关键词:阅读感受习作十几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让我发现,学生在每次单元测验或期末水平测试中,阅读和习作是学生失分最严重的。

就此虽然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也加强了写读后感这方面的训练,可总是收效甚微,学(转载需注明来源:)生仍旧较难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感受不深或没有感受。

习作既写不长,内容也浅显,更没有深度。

怎么才能使学生在写读后感这方面有一次较大的提高呢?于是我利用业余时间翻阅此方面的相关教学资料。

其中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对阅读的阐述让我不觉眼前一亮,同时也深有感触。

我决定让学生多读读课外书。

从书中去感悟文章的中心及作者写读后感的方式方法。

其具体做法如下:首先,我从学校的图书室里选借一些相应的书刊,让学生课后自行阅读学习,不明白的可以提问。

可我是怎样知道学生真的读了呢?于是我又让学生写阅读纪录卡,将自己所读书名、主要内容及有关句子摘录写下来。

这样坚持做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有的大部分能坚持完成少部分学生较敷衍,没起到太大的作用。

其二,结合以上学生的学习情况,我经过再三考虑,决定让学生每周写一篇质量较高的读后感。

在写之前,我又一次复习了有关读后感的概念意义及读后感的表现形式即写法——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籍或一篇文章,把自己体会、感受或启示写下来。

写读后感,“读”是基础,要读懂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感是重点,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自己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 1击。

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

教他们读后感的写法,对于差生,干脆就给他们固定的格式,照葫芦画瓢吧!其三,课堂中我还时常抓住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用口头作文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写读后感。

写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进步最大的就是优生了,他们不仅能较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用较简练的语言概括,同时又能联系实际想开去,写出来的文章可真是合符实际了,我不禁心喜!我也时常把他们的文章——读后感当范文念;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其他同学也得到了很多写读后感的方法,习作水平也不知不觉有了提高。

回想我的写作教学经历。

我思考总结出,写读后感还真有以下几点好处:一是能使学生去多读书,因为不读,他们就没法写;二是能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因为在读后感中要简介所读文章的主要内容,长期训练下去,学生的概括能力自然而然就会增强;三是能训练学生准确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不抓住文章中心,怎么谈感受呢?同时也指导了学生怎样自学课文,怎样抓住文章重点句,可谓一举两得;第四,顺理成章地培养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以上是我的一点教学随笔,不成理论。

我会将这一教学写读后感的方法进行到底。

2第三篇:《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听过华应龙老师的课,他的课总给人一份启迪,他的深厚功底和教学创新让学生进行富有思考的学习。

20XX年,我在一次“千课万人”活动中买了华应龙《我这样教数学》这本书。

我又有幸仔细学习了华老师高超教学艺术,其中《角的度量》一课,相当精彩,给了我们一线老师很大的启示。

在本节课中,华老师主要组织了以下教学活动:1、有效的情境创设从滑滑梯的角度引入,师问:角怎么量?你会吗?会量的请举手!2、角与量角器华老师没有让学生马上量角,也没有让学生来认识量角器,而是组织学生在“纸”的量角器上画角。

在画的过程中不段引发学生思考:怎样画?要注意什么?为什么有不同画法?让学生明白角的顶点就是量角器的中心,边就是量角器的刻度线。

3、认识量角器师:量角器上那么多东西是干什么用的?4、量角5、量角的应用球门的设计与量角、风筝飞的高低与量角、椅子的靠背与量角,让学生感悟数学的无穷魅力。

给我的启发:1、我的数学课堂缺乏思考,总是为了教书而教。

通过学习我明白,教和学是一回事,应当追问四个问题:第一,教(学)的是什么?第二,为什么教(学)?第三,怎么做?第四,为什么这么做?也许通过这样的思考,我们的专业才得以提高,我们的学生才会收益。

2、本色的课堂就是要使课堂教学显得扎实和有效,本节课教师没有只局限于用量角器来“教”学生学会用量角器,而是让学生先沟通角与量角器的关系,接下来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就更深层次了,好象量角器就是他们发明的,量角也就不成问题了。

本节课中,学生的练习也较丰富,该练的还是要练,体现了本色不改。

当然,要上出数学课的本色,我们必须要有良好的教学素养,要有真的教学功底。

3、在本色不改的前提下,我们要不断进行创新。

他让我们明白:坚守教学阵地的最好途径就是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想学生所想,不断地让学生学会思考。

《角的度量》一课,情境创设(滑滑梯)和量角的生活应用(射门、放风筝、椅子)这些都不是华老师的首创,但华老师却能在他的课中很好的运用,用得比我们好!更让我们没想到的是:他能想出通过让学生在“纸”的量角器上画角来沟通角和量角器的关系。

看完全书,对照自己,真的是有些惭愧,华老师的专业奉献,理论素养,都是我自愧不如的。

只有以他为榜样,在今后的工作历程中不断锤炼自己了。

第四篇:《我教小学数学》读后感《我教小学数学》读后感万尹净《我教小学数学》是李烈老师二十多年来教育教学实验研究的结晶。

书中全面论述了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和理性思考,提出了具有时代气息的、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的、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深刻体现了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

书中那一个个源于教学实践的真实而令人折服的故事,那一行行铺满了平凡而又闪烁着智慧之光的创新足迹,更让我深深地佩服李烈老师的敬业精神,佩服她细致的教学艺术,更佩服她睿智的头脑与眼光。

特别是书中讲述的“以爱育爱”和“以会教会”的教育教学观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贯穿“以爱育爱”的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民主、平等、良好的氛围,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朋友般地与学生交流,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各方面得到健康发展。

而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过多的重视了知识目标的落实和学生学习技能的培养,往往忽略了在课堂上与学生情感的交流,正是缺少了这点,所以我的教学尽管很努力但总觉得缺少了什么,看了这本书后我才明白,教师的教学应该以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作为主线,伴随着教学的始终。

所以,“以人为本”“以爱育爱”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真挚、神圣的爱,而且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尊重、赏识、接纳和宽容上。

充分相信学生、信任学生,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以学论教,因材施教。

真是因为具有这样的儿童观,使得李烈老师的教学能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设学生成长的宽松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差异等,从而真正使数学学习过程成为学生愉悦的生命体验过程。

读了这本书,我才更加明白:爱不是空口号,而是发自内心真诚的行动,爱中融汇着教师的责任和技巧。

向李烈老师学习,让自己的学生处于一个充满爱意的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让爱滋润每一个孩子。

“以会教会”是李烈老师从“以爱育爱”和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出发,立足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本身,研究课堂教学活动,反思自身的教育、教育教学活动而提出的富有特色的教学观。

以会教会的核心是教师的会,这就是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地自觉提高自己的水平,只有发自内心地想方设法教好每一个学生,才能真正做到使学生学会。

而我认为,教师的一言一行以及知识水平和教育素养等,都会对每一个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点点滴滴也都会成为学生的表率,因此,我们的工作便显得非同小可,来不得半点虚伪与马虎。

什么样的老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同样,学生怎样也可略知学生的老师如何。

正因为学生的会就像一面明镜,可以反映出一个教师的全部或者某个方面,为此,我们都必须先达到“会”。

而这个“会”不仅仅是指文化知识和各种学习能力,还包括着生活、做人做事等的方方面面。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小打好做人的基础,使他们成为真正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

在这本书中,李烈老师从数学课堂教学的细微处入手,揭示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学习、实践、研究、反思、总结,以自身的“会”引导学生“会”,提出了许多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心理活动特点、以及符合数学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体现了她深厚的课堂教学功底和扎实细致的实践作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