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宁夏奶业发展规划

宁夏奶业发展规划

宁夏奶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奶业是以种植业为前提,奶牛养殖业为基础,原奶收购为纽带,乳制品加工业为龙头的长链条产业。

加快奶业进展,关于优化我区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活跃城乡市场,增强国民体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与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进展的意见》(国发[2007]31号)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奶产业进展条例》,推进我区奶业的持续、健康进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奶业进展现状奶业是自治区确定的五大战略性主导产业之一,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下,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养殖、产业化经营的进展思路,通过加快奶牛品种改良,推进规模化及标准化养殖,优化饲草料供给,规范原奶收购,扶持乳品加工龙头企业进展等一系列措施,我区奶业进展步入了新的阶段。

(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奶类产量持续增长。

2007年全区奶牛存栏32万头,鲜奶总产量94万吨,与2002年相比,年均增长25.6%与25%。

成母牛年均单产突破6000千克,居全国第4位。

人均鲜奶占有量154千克,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倍以上。

奶牛养殖业实现产值18亿元,占全区畜牧业产值的32%,形成了以银川、吴忠两市为核心区的奶牛产业带,两市奶牛存栏与产奶量分别占全区总数的88.1%与88.2%。

(二)奶牛群改良步伐加快,选育水平大幅度提高。

2002年自治区开始实施《宁夏奶牛品种改良》项目,2006年又在8个县(区)启动了国家《奶牛良种补贴》项目。

5年间自治区财政累计补贴2254万元,统一筛选引进国内外优质荷斯坦牛冻精120余万支,累计改良奶牛61.6万头,完成奶牛统一建档立卡与佩戴耳标29.8万头,占存栏总数的92.9%,实现奶牛谱系资料计算机管理24万头,占存栏总数的74.9%,为奶牛群体生理优化与产奶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出户入园进程加快,集约化养殖水平不断提升。

自2005年自治区启动“奶牛出户入园工程”以来,全区存栏奶牛50头以上的养殖园区与规模养牛场324个,奶牛存栏13.4万头,占全区奶牛存栏总数的41.9%。

机械化挤奶站(厅)累计达到466个,机械化挤奶辐射奶牛占泌乳奶牛的65%以上。

(四)优质饲草料生产形成规模,推广应用机制初步建立。

2007年全区苜蓿留床面积588万亩,青贮玉米种植面积28万亩,青贮饲料与优质牧草(苜蓿)已在养殖园区与规模奶牛场中普及推广。

奶牛养殖较集中的地区已建立起一批集饲草加工调制、贮存与配送为一体的饲草配送中心,与种植农户与养殖农户签订收购及配送合同,实行订单式服务。

一些骨干奶牛场已开始推广使用全混合日粮饲喂技术,单产水平显著提高。

规模奶牛场开始使用沼气与微生物技术处理粪便,利用粪便加工制作复合有机肥,实现了循环利用并向健康养殖进展。

(五)原奶流通市场已成雏形,收购行为逐步规范。

2004年以来,自治区农牧厅、工商局与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制定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生鲜牛奶收购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对原料奶的生产、加工、运输与销售各环节监管做了明确规定,各地相应成立了联合执法大队,科学设置原料奶收购市场准入条件,严厉打击无证经营、掺杂使假、恶意竞争等不法行为。

目前,全区无证收购经营、掺假使假、强买强卖的不法行为得到遏制,初步建立起了运行规范,收购畅通的市场秩序。

2008年1月1日,《宁夏奶业管理办法》正式颁布实施,为我区原料奶收购市场的规范制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

(六)加工能力明显增强,乳品销量成倍增加。

全区有各类乳品加工企业28家,年加工鲜奶能力100万吨,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0家。

2007年实际加工鲜奶65万吨,比2003年增长了2.5倍,生产液态奶12.78万吨,奶粉5.26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2.17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3倍。

新华百货夏进公司跻身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一批区外知名企业相继在我区投资建厂,乳品加工对奶牛养殖的带动作用日趋增强。

我区奶业的进展尽管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奶牛整体生产水平不高,养殖方式较为落后,牛群结构不合理;奶牛养殖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

二是动物疫情形势严峻,防控难度加大。

三是奶农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养殖专业合作组织进展滞后,检验检测体系与质量安全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乳品加工企业与奶农的利益联接机制未完全建立,原料奶定价机制不合理,收购环节缺乏管理。

四是龙头企业与品牌的带动力不强,综合竞争能力弱。

五是周边地区乳制品生产企业在我区高价收购原奶,不仅造成奶源外流,还导致政府在养殖环节采取的扶持政策在区内无法产生效应。

二、奶业进展条件分析(一)政策环境有利。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进展奶业成为改善居民饮食结构与营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

为此,国家与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奶业进展的政策措施。

在农业部《奶业优势区域进展规划》中,宁夏被列入西部奶业主产区;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将宁夏列为要紧特色农牧产品加工基地。

自治区已开始实施《宁夏奶业提质增效计划(2007-2010)》与《宁夏轻纺工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都为全力推动我区奶业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式进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二)区位优势明显。

宁夏地处我国西部黄河中上游,位于东经104-107度,北纬35—39度之间,处在世界公认的奶牛适宜分布地带。

全年平均气温为8.6度,日照充足,空气干燥,温度适中,适宜进展种植业与养殖业。

原料奶品质优良,干物质含量可达到11.8—12%,脂肪含量在3.2—3.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与新疆等边远地区相比,运输相对便利,物流成本较低,与要紧消费市场较近。

(三)饲草料资源丰富。

全区现有耕地面积127.5万公顷,年产粮食300万吨以上,年产农作物秸秆400余万吨。

近年来,引黄灌区逐步形成粮、饲、经三元种植结构,种植水稻108万亩、玉米287万亩、优质紫花苜蓿35万亩(一年生牧草57万亩)。

随着宁南山区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稳步推进,建设了600万亩紫花苜蓿、150多万亩一年生优质人工牧草生产基地,为奶业进展提供了有力的饲草饲料保障。

(四)养殖基础条件良好。

基本形成了区、县、乡、村四级配套服务体系,开发了奶牛高效饲料添加剂等系列产品,研究与推广了胚胎移植、性控繁殖、全混合日粮饲喂等新技术,普及推广了奶牛品种改良、饲草料加工调制利用、机械化挤奶等重点技术。

这些基础性工作与适用新技术的推广,为奶业进一步进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五)乳品加工业形成一定规模。

企业加快技术改造,装备水平与产能不断提高。

枸杞养生奶、发酵型酸奶、婴幼儿奶粉、配方奶粉、无抗奶粉等新品种陆续推出。

一批新的加工企业开始建设,明旺乳业公司日处理800吨奶粉生产线、亿美乳业一期日处理200吨干酪素等三大系列产品生产线、夏进乳业1.5万吨奶粉生产线、红果乳业1万吨奶粉生产线、兴宁黄河乳业6000吨无抗奶粉生产线等项目将在2008年陆续建成投产,对我区奶牛养殖业的进展将起到有力的带动作用。

作为全国唯一的回族自治区,独有的“清真”品牌资源可为今后提高乳制品竞争力与开拓国内外市场奠定良好基础。

(六)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2006年,我国人均奶类占有量为25千克,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左右。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与膳食结构的改善,乳制品作为重要的动物蛋白与钙质来源,将成为城乡居民的日常食品。

据有关部门预测,“十一五”末,国内人均奶类消耗量将达到40千克左右,市场对奶业进展的拉动作用将进一步增强。

受澳大利亚、美国等世界要紧奶粉出口国家自然干旱、玉米等饲料成本上涨、养殖规模下滑等因素影响,2007年国际市场上奶粉紧缺,价格每吨约上涨120%左右,乳品加工企业对国内原料奶与原料奶粉需求快速增长,对我区乳制品加工业带来了新的进展机遇。

同时,我区奶业进展也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

一是生产方式较为落后。

奶牛良种数量较少,单产水平尚低,散养奶牛存栏占全区奶牛总数的58.9%,奶牛单产在5200公斤左右,年单产7000公斤的优质奶牛在群体中的比例仅为28%。

二是缺乏强势龙头企业与优势品牌的带动。

乳品加工企业大多数生产规模小,产品单一,技术水平与产品附加值不高,作为日常消费品,缺乏知名品牌,乳制品的市场占有率不高,竞争力不强。

三是市场还不规范成熟。

原奶流通市场运作不规范,奶农唯利趋往,企业无序竞争;乳制品产品结构不合理,目标市场开拓力度不够,消费市场缺乏培养等,制约了我区奶业的进一步进展壮大。

三、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一)指导思想全区奶业进展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进一步加强奶源基地建设,加快进展乳品加工业,逐步建立由龙头企业带动、标准化支撑、知名品牌引领、产加销衔接有序、协调进展的现代奶业体系,将我区建成西北地区重要的奶源基地、乳品生产基地之一,实现我区奶业的跨越式进展。

(二)基本原则1、解决突出问题,促进更好进展。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稳固与增加奶牛存栏,加强奶源基地建设,夯实奶业进展基础,防止奶业大起大落。

着眼奶业长远进展,统筹规划,积极引导,加强协调,努力促进奶业健康持续进展,全面提升奶业的质量效益与竞争能力。

2、理顺各方关系,建立良性机制。

加强良种繁育、科学饲养、疫病防治等基础工作,增强奶农自我进展能力。

引导企业高度重视与积极参与奶源基地建设,鼓励企业与奶农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联接机制,构建农企一家、互利共赢的产业化经营新格局,为奶业长远进展奠定良好基础。

3、规范经营行为,保护市场秩序。

引导乳品加工企业合理布局,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与集群方向进展,提升核心竞争力。

整顿与规范原奶收购、经营行为,防止因恶性竞争而引发的奶农与加工企业的利益受损。

建立健全质量标准,完善检验检测手段,落实产品标识制度,加强市场监管,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4、坚持市场导向,加大政策扶持。

一方面要引导广大奶农与企业立足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同时要通过政策引导与支持,增强奶农、加工企业抗御风险的能力,促进全区奶业平稳、健康、持续进展。

(三)奋斗目标1、奶源基地建设目标。

重点建设500头以上规模的标准化奶牛养殖园区与现代家庭奶牛养殖场。

到2012年,5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达到100个,全区奶牛存栏达到80万头,鲜奶总产量达到300万吨,成母牛年均单产达到6600千克以上,培养产奶量在8000千克以上的高产奶牛核心群10万头。

2、奶站建设目标。

新建挤奶站150个,全区挤奶站总量超过600个。

机械化挤奶普及率达到90%以上,青贮饲料入户率达到80%以上。

3、饲草料生产基地建设目标。

建设100万亩饲草料基地,确保每头奶牛至少有1亩饲草地;建设800万立方米青贮窖(池)。

4、要紧乳制品产量目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