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诗歌四首阅读练习

古代诗歌四首阅读练习

古代诗歌四首(一)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其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1.这首诗选自_________, 是组诗_________中的一章。

这是曹操北伐乌桓胜利回师路过碣石山时所作。

诗中借大海形象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慨。

2.诗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发的诗句是_________。

3.汉“乐府”是配乐诗, 最后八字是配乐时加上的, 其中“歌以咏志”揭示诗歌的_________特点。

4.有人说, 曹操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观沧海》算得上“慷慨悲壮”吗?若算不上, 请你试作概括(最好也是四个字), 并指出这首诗表现了曹操怎样的理想和抱负。

5.填写。

(1)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____________。

(2)从写景的虚实上看, 这首诗前八句写____________, 后四句写____________。

(3)写大海无风时波浪的一句是____________, 写大风大浪的一句是____________。

(4)最能表现作者博大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6.选择。

(1)“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的意思是( )A.日月好像在沧海中运行。

B.日月好像从沧海中升起。

C.日月好像从沧海中升起, 最后又落人沧海。

D.日月的行踪, 都好像与沧海有关。

(2)对全诗简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作者借景抒情, 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B.全诗呈总分结构, 分写的层次为:岛上的树木和百草, 海上的秋风和洪波, 天上的日月和星汉。

C.诗人勾勒了大海的壮丽景象, 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D.诗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 表达了诗人观沧海之后的深切感受。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从“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中, 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两项是()()A.诗歌首句写景, 次句叙事, 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 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 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 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 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诗歌想像奇特, 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4.在本诗中, 李白为什么要以明月入诗?5.古人在诗词中描写情境用来营造气氛的鸟儿很多, 为什么李白独选子规啼来入诗呢?6.王昌龄被贬龙标是什么季节?为什么?7.从诗中发出的情感信息, 揣摩李白写此诗时的心理活动。

8.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三)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诗题中的“次”是什么意思?2.请找出本诗的韵脚。

3.“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中哪几个字用得好, 可以成为炼字的典范?请找出, 并品味妙处。

4.“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两句, 写白日和黑夜的交替以及新年和旧年的交替, 由此你会联想到什么?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能表达这种情感?请写下来。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曲中点明全篇主旨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前三句写景抒情的突出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展开想像的翅膀, 将“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改写成一段散文。

4.本曲可分两层。

在文中用“‖”标出, 并写出层意:5.全曲感情的基调是()A.依恋B.悲伤C.惆怅D.痛苦6.本曲运用了_________的写法表现羁旅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7.本曲中在满目萧瑟的秋景中为何插入写“小桥流水人家”?(五)塞下曲(2018·四川乐山)(唐)李白五月天山雪, 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 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 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 直为斩楼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的首联和颈联渲染了边塞寒冷凄凉的氛围, 描述了边塞生活的单调乏味。

B.“笛中闻折柳”和“此夜曲中闻折柳”有异曲同工之妙, 蕴含着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C.该诗意象雄奇壮美, 意境开阔。

既言边塞生活的艰苦、思乡怀人的惆怅, 又表壮志难酬的抑郁。

D.李白不仅擅长古体诗行, 他的《塞下曲》《望天门山》等近体诗也有极高艺术成就。

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歌诗, 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可见, 李白在盛唐诗坛的地位是多么崇高。

2.晓战随金鼓, 宵眠抱玉鞍”一句中, 把“抱”换为“枕”好不好?说说理由。

(六)(2018·山东枣庄)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1.词中写到的“遗篇”是指_______(人名)的组诗《_________》。

2.结合具体词句, 简析词的“时空美”。

3.这首词上阙写景寄情, 下阙怀古抚今, 请说说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七)临江仙①(2018·江西)〔宋〕元好问李辅之在齐州②, 予客济源③, 辅之有和。

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

红妆翠盖木兰舟。

江山如画里, 人物更风流。

千里故人千里月, 三年孤负欢游。

一尊白酒寄离愁。

殷勤桥下水, 几日到东州!【注】①1235年秋, 词人从济源至齐州, 与李辅之两次畅游大明湖。

这首词大概写于1238年, 当时词人正准备携家由济源回山西太原。

②齐州:地名, 与词中的“东州”均指今山东济南。

③济源:地名, 今属河南。

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两片所写, 既不同时也不同地, 时隔三年人距千里, 既有欢快的回忆, 也有深沉的怀念。

B.上片前三句以“红妆”应“荷花”, “翠盖”应“荷叶”, 突出了大明湖新秋的景物特点。

C.“江山如画里, 人物更风流”是对上片的总结, 写出了景物的美好, 人物的得意。

D.下片一反上片欢聚融洽的气氛, 转写分离的愁苦和词人急于乘舟奔赴东州的心情。

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上片以“木兰舟”点缀于“红妆”“翠盖”之间, 营造出“人在画中游”的美妙意境。

B.这首词质朴的语言与纯真的情感相辅相成, 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C.词的下片“殷勤桥下水, 几日到东州”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这首词, 其写法与杜牧的《赤壁》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答案(一)1.《乐府诗集》;《步出夏门行》2.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3.以抒情为主4.“慷慨悲壮”是对曹操诗的总体评价, 《观沧海》算不上“慷慨悲壮”, 可概括为:雄奇豪迈(意思一致即可)。

联系时代背景, 从作者写景的雄伟奇丽(“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尤能表现这一点)可以看出, 这首诗表现了曹操搏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理想抱负。

5.(1)观(2)实景虚景(3)水何澹澹洪波涌起(4)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6.(1)C (2)D。

(二)1.杨花和子规鸟。

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2.诗人听说友人将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

3.BC4.明月除了有普天同照、能够把心儿带给朋友外, 更能表现友谊的纯洁, 表明王昌龄人格的高洁。

5.子归鸟叫声凄凉, 有不如归去之意, 古人用来作为悲情之鸟, 李白用子规啼表示对朋友悲惨命运的忧虑, 对朋友的挽留不舍之情。

6.暮春;从杨花落尽子规啼可以看出, 杨花落尽是暮春的景象, 子规啼是暮春的气象。

7.忧虑和愤懑。

表想了真挚、纯洁的友谊。

8.杨花和子规鸟。

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三)1.停泊2.前年边3.平阔正悬潮平两岸才显宽阔, 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4.略, 联想合理即可。

5.滞留异地的思乡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四)1.断肠2.用九个细节构成一幅画面, 极力渲染悲凉气氛, 表现天涯游子的惆怅之情3.一个秋日的黄昏, 荒凉的古道上, 西风劲吹, 落叶纷飞;道旁, 缠着枯藤的老树上, 鸦雀已经回巢, 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 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 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 炊烟缕缕。

这时, 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

看来, 这是个异乡人, 他将投宿何方呢?4.……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第一层:描绘晚秋残景, 渲染悲凉气氛。

第二层:直抒胸臆, 道出天涯游子的悲凉心情。

5.C6.寓情于景(物)7.萧瑟的秋景是从正面衬托游子的悲秋思乡之情, “小桥流水人家”则是从反面烘托游子乡愁的浓重。

(五)1.C2.不好。

“抱”字是相拥、怀抱的意思;它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无心睡眠怀抱马鞍随时应战的情形, 体现将士戍边生活的艰辛;更能表现将士们心系战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

而“枕”字有安逸舒适之嫌, 用“枕”则不能达到这个效果。

(六)1.曹操;观沧海2.上阙“白浪滔天”从下到上, “秦皇岛外”由近及远;词人视通万里, 写出了阔达辽远的境界。

下阙“往事越千年”由今及古, “今又是”又由古及今;词人思接千载, 寄托了鉴古颂今之豪情。

全词拓展了空间, 拉长了历史, 时空交错, 富有张力, 尽显词的时空美。

(意思对即可)3.词人鉴古颂今, 抒发坚定乐观、奋发进取、改天换地的自豪欣慰之情。

(意思对即可)(七)1.D2.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