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练习2(附答案及解析)(限时:40分钟)1.(2017·东北三省三校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古风李白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花”“叶”“色”“香”,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
B.三、四两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
C.诗中“秋花”对“密叶”,“绿水”对“青烟”,对仗工整,这正体现了古体诗严格要求对仗的特点。
D.“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
E.诗歌语言清新自然,节奏轻快,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极富抒情性,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CE[C项,古体诗在对仗上没有严格要求。
E项,“奇特的想象和夸张”在诗中不典型,更谈不上“充满”。
](2)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人情感的能力。
本诗是一首咏物诗,托物言志是该类诗歌的主要手法。
解答本题,可从物的特征入手分析诗人的情感。
前两句写荷的生长环境和“艳”“鲜”,中间六句写荷花的“花”“叶”“色”“香”,绝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
最后两句中,“结根未得所”一句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而心生感慨。
“愿托华池边”一句表达自己期盼得到举荐和朝廷的重用。
【答案】①作者托物言志,表达了对自己高洁品性的自信。
写荷花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
②怀才不遇、空任时光流逝的慨叹。
写荷花纵然有绝世的美丽,因“结根未得所”,无人为它传递馨香,只能凋零,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坐看年华流逝,心生感慨。
③对得到朝廷重用的渴望。
结尾“愿托华池边”表达了自己也像荷花希望生长在华美的池子里一样,期盼得到举荐和朝廷垂青(重用)。
(每点2分,其中思想感情和结合诗歌分析各1分)2.(2017·宜宾三诊)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临江仙陈克①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②。
岁华销尽客心惊。
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齑盐③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
故人相望若为情。
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注】①陈克:南宋词人。
②江城:指建康,今江苏南京。
③齑盐:细碎的腌菜,这里代指养老之处。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交代了危急的时局,点明感慨的原因,具有统领全词的作用。
B.“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写出诗人的落魄形象,也点出“客心惊”的缘由。
C.“送老”一词承上启下,上承“十年”“岁华销尽”“疏髯”“衰涕”,下启“应在吴兴”“别愁”“孤影”。
D.“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两句,以景结情,营造迷离恍惚的气氛,寄托词人难言的苦衷,含不尽之意。
E.这首词感情真挚,巧设意象,意境深美,语言清新淡雅,浅处皆深,读来韵味十足、感人至深。
BE[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项,没有运用“拟人”的修辞;E项,“语言清新淡雅”错误,全词悲慨沉郁。
](2)词中寄寓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解答本题,须结合词句分析。
前两句“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写兵战十年不休,胡虏的铁骑已直抵建康,表达了对金兵南侵和朝廷妥协的愤怒不满;“岁华”三句,“疏髯浑如雪”指稀疏的胡须已全白如雪,“衰涕欲生冰”指衰老的面孔流着涕泪,表达了对年华在兵燹之中渐渐消逝的悲恨;“我缘应在吴兴”指词人渴望能归老吴兴,表达了对安居生活的渴望;“故人相望若为情”是想象别后故人孤愁的情状,表达了离别的哀愁。
【答案】①亡国之悲愤。
词人作此词时,中原已沦陷,兵临建康,作者对此痛心疾首,又无可奈何,满腔忠愤溢于言表。
②年华已逝之悲恨。
“岁华销尽”,鬓发如雪,作者对自己年华老去、无法驰骋疆场深表遗恨。
③对安居生活的渴望。
词人生逢乱世,侨居异乡,渴望能归老吴兴。
④离别的哀愁。
词人想归老吴兴,但又对建康的老朋友依恋不舍,离愁别绪笼罩心头。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给6分)3.(2017·石家庄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虢州王录事之任独孤及谓子文章达,当年羽翼高。
一经俄白首,三命尚青袍。
未遇须藏器,安卑莫告劳。
盘根倘相值,试用发硎刀。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然而本诗自始至终没有一句直写离情别绪,而送别之情却蕴含其中。
B.首联中的“羽翼”运用了比喻手法,“羽翼高”是说王录事志向高远,希望位至宰辅,与下文他久居低位形成对比。
C.颔联中的“青袍”是唐朝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与《琵琶行》中“青衫湿”中的“青衫”含义相近。
D.“盘根”喻难办之事,“发硎刀”喻友人的杰出才干,尾联的意思是希望友人到任后能施展才华,取得良好政绩。
E.本诗主要运用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抒情达意,全诗语言直白浅显,而其抒发的情感却强烈动人。
BE[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项,“希望位至宰辅”于诗无据。
E项,“语言直白浅显”错,语言不全是直白浅显的,全诗多处运用比喻,语言委婉含蓄。
](2)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解答本题,可结合每一联中的意象和情感词分析。
首联中,“文章达”表明王录事的文章写得好,赞美其文采出众;“羽翼高”中的“羽翼”运用了比喻手法,意在表明王录事志向高远。
颔联中“青袍”是唐朝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此处意在说明王录事官职低,此联是对王录事的同情和安慰。
颈联“须藏器”和“莫告劳”是诗人对王录事的忠告,劝诫他勿露锋芒,安于低位。
尾联中“盘根”喻难办之事,“发硎刀”喻友人的杰出才干,此联是诗人对王录事的鼓励,希望友人到任后能施展才华,取得良好政绩。
【答案】①赞美:首联赞美了王录事文采出众,有杰出才能;②同情:颔联是对其长期不能升迁的同情安慰;③劝诫(忠告):颈联劝诫他勿露锋芒,安于低位;④希望(鼓励):尾联鼓励其不辞辛劳,努力施展才华,建功立业。
(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6分。
意思对即可)4.(2017·成都三诊)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万里桥①江上习射陆游坡陇如涛东北倾,胡床②看射及春晴。
风和渐减雕弓力,野迥遥闻羽箭声。
天上欃枪③端可落,草间狐兔不须惊。
丈夫未死谁能料?一笴④他年下百城。
【注】①万里桥:在成都南锦江上。
②胡床:交椅,最初从域外传入。
③欃枪:彗星的别名。
古人认为它的出现定有兵乱。
这里代指金兵。
④笴:箭杆。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上句写景,诗人眼中高高低低的丘陵犹如起伏的波涛奔流而下,别具壮阔的气势。
B.首联下句点题,诗人在晴朗的春天观看江上将士们演习射箭,表现了诗人陶醉于春日的闲适和愉悦之情。
C.颔联上句写春风和软,弓箭力量减弱;下句写将士们膂力不凡,长箭的声响远处可闻。
D.颈联将天上的“欃枪”与草间的“狐兔”对举,以警告金人不要像狐兔一样得意猖狂。
E.本诗紧扣“射”字,以景起兴,继而叙事,再转入议论抒怀,有陆游豪迈雄健的诗风。
BD[B项,“陶醉于春日的闲适和愉悦”情感理解不当;D项,“警告金人不要像狐兔一样得意猖狂”与诗中表达的意思不吻合。
](2)本诗尾联好在哪里?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本题可从手法及情感入手分析。
尾联的意思是:男子汉大丈夫只要不死,谁也不能断定无作为。
他年若有机遇,我也能像鲁仲连那样一箭下百城。
从形式上看,尾联自问自答;从运用手法上看,“一笴”“下百城”等词运用夸张与想象,壮怀激烈,气势磅礴,显示了陆诗豪迈雄健的风格。
【答案】①尾联自问自答,以豪壮之语作结,呈现出豪迈雄健的风格。
②以“一笴”“下百城”的夸张与想象表达志向,具有感染力。
③表达了诗人希望建功立业、收复中原的执着追求,有昂扬之气。
(答出一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如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亦可)5.(2017·大庆二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书湖阴先生①壁二首(其一)王安石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②送青来。
【注】①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的邻居,也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
②排闼(tà):推门,撞开门。
闼,小门。
(1)下列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歌前两句写庭前优美的景色,突出了湖阴先生的居住环境干净、优雅、清幽的特点,侧面烘托了主人湖阴先生的高洁形象。
B.诗歌后两句用“护田”和“排闼”两词,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还体现了诗人在退居时期仍有对高洁清雅品格的喜爱和向往之心。
C.诗歌赞美了庭院的清幽,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的肯定,也流露了诗人对这种渴望而不可得的生活的无奈和苦痛。
D.诗歌景物描写极具层次,从院内写到了院外,多角度观察,由远及近,既是对主人的赞叹,又写出了山水的情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