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科技大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中国地质学》考试试卷一、请论述历史构造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的差异与联系。
按照历史地质学的观点地质构造单元可以划分为哪几种类型?中国可以划分为哪些构造单元?答:(1)①历史构造学说即槽台学说,是十九世纪以来流行的关于地壳构造单元及演化规律的理论。
槽台学说有两个主要论点:一是地壳构造单元有二,即地槽区和地台区,前者属于活动区,后者属于相对稳定区,后者是由前者转化而来的;二是地壳的演化历程有两个阶段,即地槽阶段和地台阶段。
地槽是地质历史时期中比较活跃,构造不均一的地区,它是一狭长的低洼地带,长达几千公里,宽有几百公里,在它的初级阶段,主要是下沉和进行沉积,同时盖有一层不太厚的海水。
由于地槽不断下沉,沉积物也就不断加厚,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结果也就形成了巨厚的地层。
在一面下沉一面沉积的过程中,地槽就逐渐扩大了,到达了一定的限度后,地槽内就产生了许多裂隙,这些裂隙就像伤口一样切穿了整个沉积地层,里面喷出了火热的岩浆,形成了大量的火山岩。
经过了长期的下沉和沉积以后,就到了第二阶段。
这是地槽某些地区又开始向上隆起了。
同时,岩层发生了剧烈的褶皱,大海变成了高山,而且岩浆也就乘机而入。
形成了方圆几百公里的侵入体,原来在初期的松散的堆积物,经过了强烈的褶皱和岩浆侵入现在也变得比较密实了,有时还会发生强烈的变质作用。
原来比较活动而下沉和上升都很剧烈的地区,现在也变成了一个比较坚硬而且不易活动的刚性地带了。
经过了造山运动之后,地槽趋于稳定,从活动到稳定称之为一个旋回,这种旋回可以重复若干次。
地台则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地区,它的上升和下降运动一般都不大。
在组成上,它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下部叫做基底层,一般是寒武纪前的变质岩组成,而且由于经过强烈的褶皱和变质作用变得很坚硬。
在其上,覆盖着由沉积岩组成的表层叫做盖层。
基底上没有沉积岩覆盖即使有也非常薄,它的面积比较大,称之为地盾。
与地盾不同,在陆台上还有一些相当低凹的地区,这些地区有时比海平面还低,所以在它上面就沉积了一些陆相和海相的沉积物,它的面积很宽广,叫做地台。
②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根据这一学说,地球表面覆盖着不变形且坚固的板块,板块以每年1-10cm的速度在移动。
板块构造学说是近代最盛行的全球构造理论。
这个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地壳的生长边界海岭和转换断层,以及地壳的消亡边界海沟和造山带、地缝合线等一些构造带,分割成许多构造单元,这些构造单元叫做板块。
全球的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
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完全是在海洋,其余五大板块都包括有大块陆地和大面积海洋。
大板块还可划分成若干次一级的小板块。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地壳不稳定。
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是由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和张裂而形成的。
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就是这样形成的。
在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山脉。
当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较低,便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沟,成为海洋最深的地方;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弧和海岸山脉。
总之,板块构造的出现为地槽学说补充了一系列新的、非常重要的概念:地槽在洋壳上建立,蛇绿岩是洋壳的残余,洋壳在查瓦里茨基——贝尼奥夫带转化为陆壳,变形集中在查瓦里茨基——贝尼奥夫带的上盘,出现双变质带——高压低温带和中低压高温带,岩浆岩和矿石建造的成分从俯冲带向外发生变化,用现实主义解释地槽带的内部结构要素等。
对地槽的地球动力学的看法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新的看法是:地槽在先拉张后压缩、先破坏和裂开后增生的条件下形成和发展;地槽带发展的方向性受岩石圈板块的全球运动学的改变控制。
所有这一切使我们有理由断定,地槽学说由于与板块构造进行富有成效的交流,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板块构造由于包含了地槽学说的基本要素,增添了更具体的内容。
(2)按照地质历史学的观点,地质构造单元可划分为陆块区、造山系、叠加造山(裂谷)系三个主要构造单元类型。
(3)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可划分为9个一级构造单元,56个二级构造单元,189个三级构造单元。
9个一级构造单元为:5个造山系——天山-兴蒙造山系、秦祁昆造山系、武夷-云开-台湾造山系、西藏-三江造山系、菲律宾造山系;4个陆块区——华北陆块区、塔里木陆块区、扬子陆块区、印度陆块区。
二、请写出华北地台、扬子地台、塔里木地台双层结构的组成地层答:(1)华北地台:下层基底岩系由太古宇及下元古界组成,包含太古界变质岩系和下元古界陆源碎屑沉积岩及中酸性火山岩;沉积盖层由中上元古界-新生界组成,其间确实志留系到下石炭统,主要以碎屑岩为主,包含中上元古界海相沉积岩系,早古生代碳酸盐岩沉积,晚古生代陆相碎屑岩系,三叠系湖泊、沼泽相沉积,侏罗系河流、沼泽及三角洲沉积,白垩系河湖和山麓沉积,第三系湖相沉积和第四系松散沉积物。
(2)扬子地台:下层基地岩系-出露于地台边缘的隆起地带,三种基本类型,川中式、江南式、昆阳式。
川中式基底,较深变质岩系组成,硬化程度高,双层结构明显。
江南式基底,浅变质岩系组成,硬化低与盖层假整合,双层结构模糊。
昆阳式基底,浅变质岩系组成,硬化中,双层结构明显。
上部盖层分两套:第一套为震旦系-志留系。
下段为砂岩、冰碛层。
地台西缘和东南缘深断裂。
剧烈的中酸性火山喷发、花岗岩浆侵入。
地台早期活动性和差异性较大。
中段为震旦系上统-中奥陶统。
碳酸盐岩建造,差异升降减小。
上段为上奥陶统-志留系。
笔石页岩及泥质页岩建造。
第二套盖层,泥盆系-中三叠统,下段:泥盆系-下石炭统,碎屑岩和碳酸盐建造,中段:中、上石炭统―下二叠统,碳酸盐建造,上二叠为陆相-滨海相煤系,局部大规模玄武岩喷溢,上段:三叠系,滨海-浅海相红色建造,泻湖相建造。
(3)塔里木地台:是一个前寒武纪地台,大部分被新生代沉积覆盖,基底和古生代盖层主要出露于北部边缘的柯坪、库鲁克塔格等地。
在库鲁克塔格基底中有三个重要的不整合面,即下元古界兴地塔格群与太古宇托格拉格布拉克群之间、上元古界杨吉布拉克群与下元古界兴地塔格群之间,以及库鲁克塔格冰碛层与上元古界爱尔基干群之间的不整合面。
此冰碛层与南沱冰碛层相当,在爱尔基干群中有新元古代叠层石,故它也是在扬子旋回最终形成的。
其盖层曾经历多次构造变动,其中最重要的构造变动有两次:华力西运动形成古生界盖层褶皱,喜马拉雅运动使中、新生代地层褶皱。
三、试从下列沉积学的领域选择一个论述其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方向):层序地层学、储层沉积学、大地构造沉积学、事件沉积学、全球旋回地层学、实验沉积学、矿床沉积学;资源沉积学、环境沉积学、大陆动力沉积学、全球变化沉积学等。
答:层序地层学是研究旋回式、成因上有联系的、以侵蚀面或者与其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年代地层格架,以及沉积层序内部地层、岩相分布模式的地层学分支学科。
通过对地震、测井和露头资料的分析,研究在构造运动、海面升降、沉积物供应和气候等因素控制下,造成相对海平面的升降变化及其与地层层序、层序内部不同级次单位的划分、分布规律;研究其相互之间的成因联系、界面特征和相带分布。
以建立更精确的全球性地层年代对比、定量解释地层沉积史和更科学地进行油藏以及其他沉积矿产的钻前预测。
(1)研究现状层序地层学发展至今,理论上形成了Vail层序地层学、Cross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Galloway成因层序地层学三大主流派系;除此之外,姜在兴等提出了可容纳空间转换系统的概念。
方法上,除运用传统的露头、岩心、测井和高精度地震资料外,还可运用地震资料三维可视化技术、古生物、地球化学、数值分析和计算机模拟技术,使得层序地层学研究更灵活、更精细。
近几年,国内外层序地层学研究仍然处于不断完善阶段,主要集中在:①综合应用各种资料识别层序界面与层序的级次划分;②不同沉积背景层序地层模式的建立与完善(包括海相、非海相。
淡水、深水,硅质碎屑岩、碳酸盐岩等沉积背景);③层序研究逐渐由宏观向微观发展,结合成岩相、生物相(化石相)分析,揭示古沉积环境;④层序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分析;⑤层序的体系域构成研究,对于寻找单砂体和研究油气成藏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到目前为止,针对层序研究,相关的理沦和方法已比较系统、成熟,对相关术语的理解更加明确。
龙其是国内陆相层序地层学,在层序内部体系域划分、裂谷盆地层序地层模式研究及层序地层控制因素分析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因此,层序地层学的广泛应用对于生储盖组合和圈闭的预测及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开发起到了重要作用。
(2)发展趋势:针对现有问题及油气勘探的需要,层序地层学未来发展趋势为:理沦上寻求突破;方法上寻求完善;应用上寻求效益。
研究重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深水层序地层研究,充分利用高精度地震资料反演、时频分析等地球物理方法,结合伽马能谱分析和地球化学元素(C,O,Sr同位素等)含量的旋回分析,准确识别不整合面相应的整合面、科学地建立等时地层格架;②可容空间转换系统的研究,强调可容空间的增大与减小之间的转换。
揭示变化不统一性的存在,作为新生概念。
应加强推广应用。
检验其适用性;③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研究,尤其加强与储层物性相关的成岩层序地层学研究。
对寻找滩坝、生物礁储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④层序地层模拟研究,将层序研究由定性向半定量或定量发展,揭示影响层序发育的主控因素,增强对有效储层的预测功能。
四、以山东省为例,分析该区岩浆岩的种类、形成时代及分布特点。
答:山东省境内岩浆岩类分布广泛。
依据岩浆岩与地层的接触关系、岩浆岩之间的侵入穿插关系、岩浆岩与构造的关系、岩浆岩自身的特征以及岩体的同位素年龄资料,结合岩浆岩的演化规律,将山东省内岩浆岩(以侵入岩为主)自老到新划分为四大活动时期,即太古代泰山期、元古代桃科期、中生代燕山期、新生代喜马拉雅期。
岩浆活动的基本趋势是从基性向酸性演化,燕山期侵入岩表现尤其明显。
实际资料表明,岩浆侵人旋回和火山喷发旋回密切相关,火山活动往往在先,侵入活动随后,其产物(火山岩与侵人岩)可能是来源于同一岩浆房。
喜马拉雅期岩浆岩在山东发育不全,晚第三纪中新世一上新世和第四纪更新世时以火山喷溢为主,形成大面积的玄武岩,偶见脉岩之类,尚来发现侵人体。
(1)泰山期岩浆岩类指阜平运动形成的火山岩和侵入岩,同位素年龄值>2500Ma,属太古代。
泰山早期,鲁西地区下降,有大量海底基性岩浆和超基性岩浆侵入。
泰山晚期,地壳上升,发生大规模的中酸性岩浆侵入,形成大面积混合岩,重要的有邹县花岗闪长岩体、徂徕山变闪长岩体及混合花岗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