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教案第一课时O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饮酒》其五),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2.尝试通过意象和品词析句的方法理解诗歌,初步品析诗歌中景中含情,情中见理的特点。
3.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你心中的田园看到“田园”这个词语,你会联想到哪些景或物呢?你“心中的田园”是怎样的?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二、读出“悠然”诗韵1.自读(读准字音、节奏)。
2.听读(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概括感情基调:悠然)。
3.展读(点生朗读,学生互相评价)。
4.竞读(配乐,读出“悠然”诗韵。
语速要慢,语气舒缓从容,声音要悠长,重点词、韵脚还可加重或适当延长)。
三、品读“悠然”真意1.悠然赏美景。
(1)大声朗读诗歌,边读边想诗人的田园里有什么?结常、这些景物配一个合适的修饰语,如:简陋的草庐、疏疏落落的篱笆。
(2)请发挥想象,尝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述画面。
(3)为什么悠然“见南山”,而不作“望南山”?明确:“见”写出了一种无意为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望”则更有目的性,更像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
2.悠然品真情。
诗人说“心远地自偏”,在诗人的心中,什么离他近?什么离他远?明确:在田园之中,人闲适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
采菊东篱、见南山、望飞鸟,诗人的内心是悠然的,这种关系是亲密的“近”的关系。
在世俗官场中,诗人是否有这样的体验?(简介背景)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具令。
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
这个督邮,以凶狠贪婪远近闻名,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去必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
县吏说:“当束带迎之。
”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
从此,躬耕陇亩,读书为文,不再为官。
明确:诗人的“心远”,实质上是诗人对“官场”世界的疏远,远离尘世,超凡脱俗。
1.诗人感慨“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拓展阅读陶渊明的田园诗,找出诗中所写的景和所做的事,思考:“真意”指什么?屏显:狗吠、鸡鸣都充满了诗意,故园的景物都是那样的恬静优美;种豆、理荒秽、酌春酒、摘园中蔬又是那样的怡然自得。
“真意”,就是远离了世俗、名利,去亲近自然、欣赏自然;就是要隐居田园,热爱田园,坚守本性。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为何“欲辨已忘言”?明确:诗人沉醉田园,视之为归宿。
不仅是安身之所,更是心灵归宿。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至情言语即无声”,内心涌起的感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是一种悠然脱俗的境界。
3.结合本诗和下面诗句,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屏显:明确:现实生活中的陶渊明是劳累辛苦的,他内心也有过挣扎。
他原本可以生活得舒适些,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
违背自己的内心,比忍饥挨饿更让他痛苦。
陶渊明归隐田园,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在为后人留下流传百世的诗文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五、结语让我们不断地学习陶渊明那“豪华落尽见真淳”“更无一字不清真”的不朽诗篇,用一生去慢慢品味他心灵的悠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春望》,体会诗歌的韵律特点;品析诗歌中融情于景等艺术手法。
2.深入理解本诗,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扩展了解杜甫其人及其他相关诗歌。
①教学过程:一、导入,与诗人相遇简介作者。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副对联写的是谁?你从这副对联中得到了哪些信息?给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杜甫。
2.简介背景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军攻入了长安城,在长安城烧杀抢掠,繁华的长安城几乎被践踏成一片废墟。
756年七月,杜甫投奔朝廷,渴望大有所为,却被叛军抓住,困居长安。
此时,国家动荡不安,家人生死未卜。
第二年四月,他才乘隙逃离长安。
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二、读诗韵,与诗人同行1.教师配乐范读2.学生自读,注意语速、节奏、重音和情感。
3.点生配乐朗读。
4.全班配乐齐读。
三、赏诗情,与诗人同忧1.赏析春之所望。
(1)本诗的题目是“春望”,那么作者都望到了什么?请你发挥想象,用第一人称描绘画面。
远景:山河城郭中景:荒草残木近景:春花飞鸟特写:稀疏白发(2)与昔日长安城对比。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杜甫《丽人行》2.赏析春之所感。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破:满目疮痍之态已跃然纸上,实是触目惊心。
深:草茂人稀,物是人非,叫人满怀凄然溅:含悲带愤,感情浓烈。
惊:敏感惊恐,心灵柔软。
搔:用搔发这一下意识动作把满腔的愁情变成了可见可感的生动形象,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2)拓展阅读《月夜》,比较两首诗在思想感情和写法上的异同点。
今夜鄘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感悟诗人一片赤诚(1)比较阅读《春望》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这两首诗一悲一喜,请找到他们所表达的情感的相同点。
屏显:官军收复了蓟北,于是又喜极而泣,不能自已。
可见,杜甫的忧来自于国家,喜亦是来自于国家。
家与国紧密相连,个人和民族血脉相融。
以爱家之心爱国,以忧国之心忧家,心系国家,胸怀天下。
屏显:2.感受诗人多样情怀。
他也曾一腔豪气,满怀雄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也曾珍惜友情,情深义重,“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他也曾泣血为诗,坚定执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也曾热爱春光、诗情画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四千年文化中最瑰丽最庄严最永久的一道光彩”,闻一多对他的赞美,他当之无愧。
他为我们树起的是文学的丰碑,也是人格的丰碑。
历史长河奔流,千年诗篇生辉。
杜甫就是这样,忧国忧民的情怀已经融入了他的血液。
他的生活总在苦难的谷底,但他的思想永在巍峨的巅峰!让我们带着对古往今来所有忧国忧民之士的景仰,来一起背诵《春望》。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深入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意,感悟诗人情怀。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歌艺术特色。
①教学过程:一、导入,了解“诗鬼”生平事李贺,唐代诗人,字长吉。
他一生应试难中,仕途失意,又愁苦多病,27岁就英年早逝。
他的诗继承积极浪漫主义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在诗坛上独树一帜,人称之为“诗鬼”。
一天,李贺带着他的诗卷去谒见韩愈,因正值酷暑,韩愈倦极思睡,衣带已解,闻报后想推辞不见。
可是打开诗卷,第一首就是《雁门太守行》,读罢大惊,立即束带出见。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看看它究竟为什么让韩愈拍案叫绝呢?解题。
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
其音节、格律都比较自由。
1.齐读(读准字音)。
2.自读(字正腔圆,朗朗上口,语速稍慢)。
3.竞读(读出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律美。
大多数节奏是“二二三”拍;强调:报君/黄金台上/意)。
1.简介背景:在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唐王朝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烽火连年。
2.点生朗读,想象作者描写了哪些具体场景?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场景,加上想象,描绘你所看到的画面。
明确:三个场景:一个在白天,敌军云集而来,官军戒备森严;一个从白天到黄昏,表现战争的惨烈;一个在午夜,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示例: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肃杀的秋色中,响亮的角声震天动地;寒夜里,边塞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
带着半卷的红旗,援军赶赴易水;天寒霜重,鼓声也像是被寒气所逼,郁闷低沉。
3.李贺作诗,工于设色,陆游就曾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
请从“意象新奇、色彩浓艳”两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这首诗。
(1)读懂诗歌——赏色彩之美。
如:黑云—使人联想到大敌当前的形势紧急。
金鳞——戒备森严,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
燕脂—战场血流成河,渗入泥土中,在夜色中凝为紫色。
红旗—红旗半卷,写乘夜奔袭之状。
(2)读懂诗歌——赏意象之奇。
如:角声满天、鼓寒声沉——鼓角齐鸣,杀生干云,战争的残酷壮烈。
秋色——雄浑壮烈之美易水——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慷慨悲壮。
1.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用典、情感)2.点生朗读最后两句诗,读出坚定、豪迈之情。
3.教师配乐深情地诵读全诗4.全班齐背诗歌。
(注意抑扬顿挫,背出铿锵音乐美)一、导入刚刚我们听到了战场上鼓角齐鸣杀声震天,看到了血流成河惨烈悲壮,感受到了将士们浴血奋战誓死报国,下面我们将走进另外一场战争,看看作者有什么不一样的情感呢?1.齐读(读准字音)。
2.自读(读出节奏)。
3.演读(把自己当作杜牧,读出重音,读出情感。
第一、二句读出对前朝故物的兴趣,心情的急切,第三、四句读出对周瑜的不屑和嘲讽)。
1.作者为什么要从一只折断的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2.简介杜牧。
杜牧,字牧之,世称樊川先生,后人称“小杜”。
杜牧生活在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当时宦官专权,朋党交争,藩镇割据,大唐日益衰微。
他是宰相之孙,自视甚髙,喜好谈兵,对自己的军事才能十分自负,怀抱用世之心,却始终抑郁不得志。
3.从后两句诗中找出一个减法算式和一个加法算式来体会写法及情感。
明确:周瑜-东风=铜雀锁二乔周瑜+东风=二乔留吴东风”除了实指外,也可以理解为周瑜取胜的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的条件,特另是孙权对他的信任,简而言之,就是机遇。
“二乔”以两名女子的命运来暗指曹、孙双方的“势”与“运”,以小见大,含蓄形象而又颇见风致。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言外之意我(杜牧)一机遇=壮志难酬我(杜牧)+机遇=大展身手这首咏史诗,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思,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地表达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无情的战争给人们带来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而诗词,是穿越千年依然至美的风景,是流传百代依然至纯的盛情。
愿我们执诗词之手,与诗词偕老。
第四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渔家傲》,引导学生品味诗词深邃内涵和优美韵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结合李清照的生平和诗词创作背景,理解词人的情感。
3.让学生感受词中壮阔意境,体验词中的浪漫风格和豪迈气概。
①教学过程:一、导入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命名水星上第一批环形山,有十五座环形山以中国人的名字命名,其中一座的名字就是李清照。
作为一名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女性,能够在数以万计的智者先贤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这是一个多么瑰丽的传奇故事!而李清照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哪一首不是一个深情、美丽的传奇故事呢?现在,就让我们透过她精美绝伦的诗词作品,走进一代婉约词宗的内心世界,去领略其中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