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方案
放疗同步替吉奥胶囊治疗鼻咽癌
临床研究
研究者放射肿瘤科
医院海军总医院
申办者:海军总医院放射肿瘤科
一:前言
鼻咽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头颈部恶性肿瘤中占首位。
发病率有明显的地区分布。
据估计,世界上80%的鼻咽癌病例发生在我国。
治疗首选放射治疗,放疗后年生存率约为34-53%。
到目前为止,其标准的治疗方案仍为以铂类药物为基础的联合化疗。
由于铂类显著的肾毒性、消化道反应、血液学毒性,以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在临床使用上受到限制。
替吉奥为抗代谢药物,有替加氟、吉美嘧啶、奥替拉西钾按1:0.4:1摩尔比组成。
吉美嘧啶和奥替拉西钾通过对酶的抑制作用,使替加氟在体内生成5-氟尿嘧啶(5-FU)的有效浓度持续更长的时间,同时减少5-FU胃肠道副反应。
适用于头颈部肿瘤及晚期胃癌、胰腺癌、结直肠癌、非小细胞肺癌等患者。
临床荟萃分析显示,在晚期胃癌、胰腺癌、结直肠癌、非小细胞肺癌中使用替吉奥可以在提高疗效的同时,还能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替吉奥联合同步放疗既能使肿瘤细胞的增殖周期发生改变,增加放疗的敏感性,同时不增加患者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现进行放疗联合替吉奥胶囊治疗鼻咽癌的临床研究,以探讨该方案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二:研究目的
◆主要研究终点:疗效(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
◆次要研究终点:不良反应(早期,晚期)
三: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单中心、随机、平行对照试验设计,拟纳入病人50例。
研究采用随机分组方法:组别1(25例)为替吉奥胶囊同步放化疗,组别2(25例)为氟尿嘧啶+顺铂(PF方案)同步放化疗,在放疗结束后维持化疗3周期治疗结束时评价疗效。
任何时间发现病情进展均可停止治疗。
四:病例选择
1:入选标准
—组织学或细胞学证实的初治鼻咽鳞状细胞癌患者;
—年龄18-65岁;
—Karnofsky评分≥70;
—预计生存期≥3个月;
—有随访可能;
—心脏功能,肝肾功能,血象正常
—病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2: 排除标准
—伴有严重的活动性感染或严重的心肝肾和造血系统疾病—病人无可测量或可评价的病灶;
—有症状的脑转移癌
—骨转移或胸腔积液是唯一观察指标
—依从性差
—其它临床试用药物停药时间小于4周。
3:剔除标准
(1)不符合入组标准
(2)在排除标准之内
(3)不符合治疗计划和治疗用药
(4)病人要求终止治疗,尚不能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者。
(5)临床资料不完全而无法统计者。
五治疗方案
采用适形放疗或调强放射治疗方案:设备为Siemens公司的直线加速器。
患者均采用仰卧位头部面罩固定,并于LAP激光标记系统的标识下,选择合适的面罩位置,将预设的射线投照中心标记于面罩上,以0. 5 mm×1 mm ×1 mm的铅粒粘贴于X、Y、Z轴激光线交叉的3个点上,作为计划设计和复位照射时的坐标参考基点。
采用CT扫描和MRI增强扫描,层距和层厚为5 mm,扫描范围示肿瘤生长部位而定。
以碘佛醇-320 造影剂增强扫描。
将CT扫描数据通过网络传输系统送达治疗计划系统。
于定位CT横断面上逐层勾画转移灶靶体积( gross tumor volume, GTV) ,制定及优化放射治疗方案;每次分割剂量为2-3Gy,1-2次/d,每周照射5 次,病灶总剂量70Gy。
六药物及方案:
1、药物
氟尿嘧啶由天津金耀药业有限公司生产,顺铂为连云港豪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替吉奥胶囊由齐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2、用药剂量
注射用氟尿嘧啶500mg/㎡d1-5
注射用顺铂80mg/㎡ d1 21天为1周期
替吉奥胶囊同步放疗前3周 60mg bid,休息1周后,同步放疗后3周 40mg bid
3、同步放化疗方案
组别1:放疗前1天应用PF方案,第2天开始放疗。
3周后根据血常规及生化结果进行第2周期同步化疗方案;同步放化疗结束后,辅助PF方案化疗3个周期;鼻咽部病灶及颈部阳性淋巴结给予放疗总量为70Gy,颈部预防性照射给予放疗量50Gy。
组别2:放疗开始即开始口服替吉奥胶囊60mg bid,服用3周后,休息1周,继续服用替吉奥胶囊40mg bid;同步放化疗结束后,辅助单药替吉奥胶囊方案化疗3个周期;鼻咽部病灶及颈部阳性淋巴结给予放疗总量为70Gy,颈部预防性照射给予放疗量50Gy。
七:观察项目
一般检查;疗前做Karnofsky评分、体重、身高、体表面积、全面体检、心电图、血象、生化检查包括血糖、肝肾功能全项。
注意:a)每周期进行一次临床的生化检查(同治疗前) d)每周查1-2次血象
1、治疗前、后影像学检查和病变评估
a)治疗前影像学检查要求14天内结果
b)治疗前、后影像检测方法一致
c) 鼻咽病变要求MRI检查结果
2、治疗中情况
a)治疗延迟情况 b)G-CSF和白介素-11使用情况 c)抗生素应用 d)血小
板使用情况
3、不良反应:所有入组病人均要评价不良反应
八:疗效和毒性评定
1.采用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瘤体最长径总和,全部病灶消失
维持4周为完全缓解(CR);缩小超过30%维持4周为部分缓解(PR);
增加20%为疾病进展(PD);非PR或PD为病情稳定(SD)。
治疗观察指
标:近期疗效:有效率(CR+PR/全部病人)、临床受益率(CR+PR+SD/全
部病人),远期疗效: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
2.采用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radiation therapy oncology group,RTOG)
急性放射损伤分级标准及RTOG/EORTC(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晚期放射损伤分级标准评价放射
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参照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通用不良反应评定标准第
三版( NCI-CTCAE version 3),分0~4级。
3.九:剂量调整法:
1、第一周期化疗时,建议不进行预防性使用造血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CSF,GM-CSF或IL-11);如果在先前的化疗过程中曾经出现严重骨髓抑制,在下一周期治疗中可使用G-CSF,GM-CSF或IL-11,但需认真记录用法。
2、若未出现肿瘤进展(PD)、难以接受的毒副反应或患者自行退出的情况,
至少用药2个周期,并且进行全面评估,治疗结束后每2个月随访1次。
3、进行下一周期化疗之前,应根据前一周期观察到的最严重毒性反应进行调
整给药。
剂量调整中的减量原则:出现IV度血小板减低可给于20%的减量,同一患者不能连续减量两次,不良反应不能耐受者退出试验。
十:伴随治疗
临床试用过程中所有伴随用药及治疗都应详细记录于病例登记表,包括药物种类、使用方法、剂量、用药原因、给药时间及结果。
1、不允许措施
-不得使用类固醇药物(用于止吐的除外)。
-参加其它临床研究或使用其它抗癌药
2、允许措施
-止吐预防用药,包括抗5-HT3药及类固醇。
每个研究单位,治疗组与对照组所用止吐方案应一致。
止吐药物使用恩丹西酮8mg治疗后15分钟静脉给予。
-经上述预防止吐处理后,仍需使用的治疗恶心呕吐药物应详细记录。
-治疗中仅当出现III-IV级骨髓抑制时允许使用G-CSF、白介素-11,以及输血小板,并在CRF中详细记录。
-仅当治疗中出现III-IV级骨髓抑制时,在下一周期允许预防性使用G-CSF、白介素-11,以及输血小板,并在CRF中详细记录。
-骨转移所致局部疼痛或其它必须情况下酌情使用放疗。
照射过的病灶不
能用于疗效评价。
十一:治疗时间
每个患者须至少进行同步放化疗的治疗,如无病情进展、严重副反应且患者不拒绝,应继续辅助化疗3周期。
停药理由:治疗无效,病情缓解允许进行其它根治性治疗(仅于3个周期后),严重副反应、严重违反临床方案要求,无法进行随访,患者拒绝治疗,死亡。
十二:注意事项
严重副反应应于24小时之内上报课题负责人
出现较严重反应时,可按研究者经验减少药物剂量或停止治疗
十三:研究时间:
计划2016年10月至两组各入组25例病人,初步预计2017年10月研究结束。
十五:不良事件
不良事件指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与治疗相关与否的不期望事件,包括副作用、损伤、毒性、感觉反应和非常见实验室数据变化。
所有不良事件均应记入数据手册,并说明性质、程度、持续时间,与试验用药相关程度、治疗中断或继续、结局以及监察员个人意见。
严重不良或意外事件:指致死、威胁生命、失去自理能力,使患者必须住院或延长住院时间的表现。
意外事件指研究者手册中尚未列举的性质、严重性和出现机率不明的事件。
所有意外事件,不论严重程度如何,临床研究者都应采取措施妥善解决,并在24小时内通知主办者,有关材料应记录在个案资料,并于三天内交给主办者。
如出现严重不良事件或意外事件,临床研究者应首先通知如下人员:
-本临床研究监察员:蓝玉玲李靖娇
-临床研究负责人:温居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