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红山文化调查报告

红山文化调查报告

红山文化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中辽河支流西拉木伦、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

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

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

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本次调查地点在内蒙古赤峰市调查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弘扬红山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红山文化一.红山文化历史调查红山,意为红色的山峰。

它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东北郊的英金河畔。

传说内蒙赤峰的红山,原名叫九女山。

远古时,有九个仙女犯了天规,西王母大怒,于是九仙女惊慌失措,不小心打翻了胭脂盒,洒在了山上,因而出现了九个红色的山峰。

蒙元时代,蒙古族人叫它为乌兰哈达。

汉译为红色的山峰。

所以,后来都叫它“红山”。

公元20世纪初,中国处于军阀割据的年代,当地喀喇沁蒙古王公聘请了一位叫鸟居龙藏的日本学者来讲学。

据日人回忆,当年他越过辽上京(今巴林左旗)来到了红山,在附近地面上发现了一些陶片。

1919年,来了一位法国人,它的名字叫桑芝华。

他来到内蒙林西(今巴林右旗),无获而归。

还有一位法国人,名叫德日进,他在红山一带发现一些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细石器。

1930年冬,从东北通辽来一位梁启超的儿子叫梁思永,他生于澳门,从美国留学归国后,开始研究考古学。

它收集了一些鸟居龙藏的资料后,参加了中国科学院考古组。

他到过林西、沙拉海、锅撑子山一带,仅发现一些陶片后就回北京了。

1933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当时热河省省会——承德。

随后来了一批所谓的日本考古工作团,叫满蒙考察团。

有个叫滨田的,是当年东京大学校长。

他们来的动机是: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

想在内蒙古找出不属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凭据。

结果在红山30多处遗址仅发现一些陶器残片和几件青铜器,都属于中国历史文物,结果是日寇枉费心机。

解放后,梁思永先生为中国考古所副所长。

中国考古学家伊达先生出版《中国新石文化》一书,梁先生作序。

尹达先生认为:红山文化是北方细石器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结合。

两位学者论述了东北这一文化现象,属于长城南北接触产生的一种新文化现象,并提出定名为《红山文化》。

二.红山文化的发现红山文化的正式发现是20世纪70年代的事情。

1971年5月,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在北山植树时,意外掘出一件大型碧玉雕龙。

从此,人们开始意识到,中国玉雕艺术的源头可能发生在红山文化时代的西辽河流域。

其后不久,在内蒙敖汉轱辘板壕、克什克腾旗好鲁库石板山,阜新胡头沟等地红山文化遗存中又陆续发现了数批玉雕龙、大型勾云佩等红山文化玉器。

1979年5月,考古工作者又在辽西凌源三官甸子城子山找到了具有科学地层依据的红山文化玉器墓葬,从而使红山文化确有玉器成为定论,历史学教授雷广臻研究发现,中国古文献记载的黄帝图腾(熊、龙、龟、云、鸟等),均有红山文化玉器与之对应。

这些图腾性玉器反映了5500年前红山先祖的生产、生活、生育和生灵情况,而玉龙玉凤则是红山最尊崇的玉器。

三.红山文化的经济调查生活在西拉木伦河两岸的红山文化部落集团,过着比较稳定的农业经济生活,已经发现了较多氏族居住营地的遗址。

大凌河上游牤牛河北岸的内蒙敖汉旗河福营子村,有一处红山文化的氏族部落,两条保存较好的壕沟将部落遗址分别围成紧邻的两个部分,即两个氏族。

其中东南部的壕沟周长600余米,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在壕沟的东南边留有一处供人出入的通道口;西北部的氏族,壕沟只有三边,包围的居住营地面积较小,另一边即为东南部氏族壕沟的一段。

这个红山文化部落营地的发现,提供了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氏族部落的规模和防卫性壕沟的实例,可以看出这种设施与仰韶文化半坡氏族部落是基本相同的。

红山文化的先民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部落,兼有畜牧和渔猎的经济生活。

在手工业生产中,制陶业占有重要地位。

制陶技术比早期的兴隆洼文化有了更大的发展。

一些富有制陶经验的氏族成员已经专门从事这项劳动,大批陶器具有成批加工的相似性。

陶器的产量和质量都有明显的提高。

老哈河东岸的敖汉旗白斯朗营子村南,四棱山前起伏不平的沙丘上,有一处红山文化的窑场,考古人员发掘清理出6座窑址。

从这些结构各有差异的陶窑及出土的陶器来看,制陶业已经有相当大的规模了。

四.红山文化源流调查红山文化源流的研究,是建国后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最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之一。

目前,学术界大致有五种意见一、红山文化是仰韶文化系统的原始文化,或是仰韶文化的变体;二、红山文化继承了河北慈山文化;三、红山文化很可能是细石器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相互影响之后产生的新文化,含有细石器和仰韶文化两种因素;四、红山文化是这个地区独具特征的一种新石器文化。

有其自身的发生发展过程。

同时受到其它文化影响,五、红山文化很可能是河姆渡的延续和发展,也是中华民族从母系氏族社会进入父系社会的转折点红山文化早期与兴隆洼文化陶器大多陶质粗疏,火候较底器类和纹饰种类较少,一般有夹砂褐陶筒形罐、粗泥(含细砂)陶体,代表性纹饰是压印“之”字形线纹,以及网格状划纹等。

可以看出红山文化早期比兴隆洼文化内涵丰富,并表现出一定的进步性。

隆洼文化已有一定水平的农业生产,有相当规模和数量的聚落址。

可以认为是产生红山文化那样繁荣的原始农业社会的基础。

这表明兴隆洼文化与红山文化具有传承关系可能就是红山文化的源头。

红山文化以后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1973年敖汉旗小河沿类型的发现,为这个问题找到了有力的线索。

小河沿文化类型是近年新分出的一种文化类型,它和石羊石虎山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在器物的器形、彩陶图案、纹饰方面,都具有与红山文化类型不同的特点,其年代晚于红山文化。

结合敖汉旗小河沿南台地遗址和翁牛特旗大南沟石棚山墓葬群所获得的资料,在考古学上确定为“小河沿文化”。

其分布区同红山文化基本一致,其文化特征可归纳以下三点(1)石器磨制石器和细石器共存,有打制石器,有四边起棱,横截面呈长方形的磨制石斧、石耜、出现磨光石铲,细石器有石镞和骨柄刀的石刃。

石刃加工精致。

联系陶器上出现的猪首陶塑,反映其经济生活为农牧结合兼营狩猎。

(2)陶器有泥制红陶、夹砂灰陶、泥制灰陶和泥制黑陶四类。

饰细绳纹、刻划纹和附加堆纹,由细绳纹组成的菱形回字纹已初具雷纹特征。

彩陶以黑彩为主,有红彩和施白衣,纹饰有斜平行线纹,折线回字纹,有内彩,一种典型绘法为施白衣后用平行斜线画出区界,内添黑、红、棕色三彩,组成回字、三角、八角、网状等多种几何图案,朱绘已见多例,其器物为夹砂灰陶直筒罐类、钵盆和镂空豆类、壶类以及器座、盂、尊、双耳大口罐型器。

晚期出现大平底盆,大敞口折腹浅盘细柄豆,并出现彩绘陶。

(3)墓地氏族墓地选择在高山上,墓地内部分区,区内分行,墓室结构为土坑竖穴或洞穴,有墓前用火烧墓坑的习俗,单人仰身屈肢葬男女和葬,男性墓多随葬生产工具。

并有束发、佩带项环和臂环的习俗。

小河沿类型与红山后类型目前虽未发现明确的地层叠压情况,但两者之间在文化内涵上有明显的时代早晚和承袭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小河沿类型石器中细石器加工更为精致,圆弧骨柄石刃刀更为普遍实用,反映出生产技术较红山后类型更为进步。

小河沿类型早期陶器与红山后类型承袭关系比较清楚,均有泥质红陶和彩陶,小河沿类型的泥质红陶敛口钵、夹砂灰陶式深腹罐、双耳双口连通壶以及平行斜线的彩陶花纹、刻划纹等,都有脱胎于红山后类型的迹象。

泥质灰、黑陶增加,但却不见压印“之”字纹,而被细绳纹及菱形回字纹所代替。

其它如镂空豆、尊等多种器类的出现,彩陶图案的几何化,表明制陶业有了新发展。

小河沿类型出现了双间房址和男女和葬的习俗,说明当时已进入原始公社解体阶段,在社会发展阶段上,表现出较红山后类型进步。

在时代上应是介于红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之间的遗存,是由红山后类型直接发展演变的类型。

小河沿文化之后,这里是夏家店下层文化分布的中心区,在敖汉旗南台地曾发现小河沿类型晚期文化层被夏家店下层文化早期房址打破的地层关系,一些文化因素已开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先河,如磨光泥质黑陶增多,朱绘和彩绘出现,绳纹兴起,折腹器、大敞口浅盘细柄豆、大平底盆、镂空圈足器等都具有红山文化时期的特征。

这样,由于小河沿类型的发展,填补了红山后类型和夏家店下层文化之间的空白,它们已基本可以衔接起来,从此,距今四千年前,西辽河、大凌河流域已进入青铜时代。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形成过程与去向如何,前者涉及到它与红山文化的关系,后者则涉及到它与燕文化的关系。

五.红山文化的发展红山文化是我国东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亦称史前文化,距今约5000年前。

它的宏观环境:地处大兴安岭南缘和燕山北麓地带的西辽河流域,位于东经117°—123°、北纬41°—45°之间。

这里是衔接东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的三角地带,也是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的交汇区域。

纵观世界地理,西辽河地区属于亚欧大陆草原通道的东南缘,连接北太平洋西岸。

它的特殊地理位置就确定了自古以来处于辽河西域衔接中国南北和世界东西方的交通要冲,是多种经济文化类型交错、多种民族成份杂居和多种文化因素荟萃的中心之一。

红山文化就是这一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优秀文化。

近万年以来,西辽河地区的古代历史文化发展面貌,可以大体上划分为:早期的农耕文化和后期的游牧文化这两个发展时期。

其主要原因是气候环境的变化。

农耕文化包括红山诸文化和夏家店文化,时间相当于新石器时代中期至青铜时代早期,距今约8000——3500年。

此间,西辽河地区与我国其他地区一样,正经历着全新世中期的气候最适宜期,雨量充沛、空气暖湿、溪沼遍布、草木丛生。

由于地近燕山和大兴安岭夹角之间的浅山丘陵相对高亢的地势条件,为这里的古人类提供了较其它地区更为优越的生存条件。

半个世纪以来,从这一地区出土的大量磨制的石犁、石斧、石磨盘、石刀、石坊轮、陶器、骨制品等等,说明了这一时期先后在这里的诸种早期农耕文化,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红山文化鼎盛时期,距今约5500年左右,红山古国的形态就已经出现了。

祭坛、女神、宗庙、积石冢,这三种极为重要的因素众所周知,姑且不论。

我们有必要提出对玉猪龙的造型探讨一番。

内蒙古考古专家布谷先生认为:玉猪龙,国内外收藏不少。

其个体造型既形似,又神似,都是红山文化特定产物。

已知其分布范围北起赤峰北部,南至辽宁西南部,以此距离为直径的一个圆。

红山文化晚期已出现社会产品分配不均等现象。

牛河梁的大型墓规模大、随葬玉器很多,说明墓主生前居于一般社会成员之上。

当时还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营建坛庙,牛河梁女神庙经发掘考证,就是红山文化遗址。

在克左的东山嘴遗址,有一座石砌的祭祀建筑基址。

它以大型方形祭坛为中心,北翼有两条南北走向的石墙基,南翼有长条形石堆,祭坛前端是石圈形台址和圆形石砌基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