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生物学复习资料

古生物学复习资料

古生物学复习资料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古生物学理论1.古生物学概念古生物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

化石定义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命活动的遗迹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

化石保存条件有哪些化石形成条件:1)生物本身条件(硬体、矿物成分)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生物方面要求水动力弱,还原条件,细菌分解作用少、酸碱性)3)埋藏条件(埋藏快、沉积细、搬运短、泥质)4)时间因素(时间长)5)成岩条件(压实与重结晶作用)化石保存类型包括哪些化石的保存类型:1)实体化石:指经石化作用保存下来的全部生物遗体或部分生物遗体化石(包括不完整实体和完整实体)2)模铸化石:指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印痕化石:生物遗体陷落在细粒碎屑或化学沉积物中留下来生物软体的印痕印模化石: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包括外模和内模核化石:即生物结构形成的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后,形成与原生物体空间大小和形态相似的实体,包括内核和外核铸型化石:是当贝壳埋在沉积物中已形成了外模和内核后,壳质全部溶解,并被后来的矿物质填充所形成的化石3)遗迹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4)化学化石:地史时期生物有机质软体部分虽然遭受破坏未能形成化石,但分解后的有机成分,如脂肪酸,氨基酸仍可残留在岩石中化石化作用定义化石的石化作用是指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在成岩过程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形成化石的作用化石化作用类型有哪些石化作用类型:1)矿质充填作用 2)置换作用 3)碳化作用2.古生物的分类等级由大到小分别是界、门、纲、目、科、属、种5界分类系统包括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3.国际命名法规-------双名法(P26)4.小壳动物群含义小壳动物群:在灯影组顶部,以小壳动物的出现做为寒武系的底界,为第一个带壳动物群埃迪卡拉动物群含义埃迪卡拉动物群:呈印痕状态保存,无硬体骨骼或外壳,一般称为裸露动物群(P279)5.生态因素包括哪些光、温度、水、海拔高度和水体深度、基底、化学因素(大气成分、水中盐分、酸碱度)、生物因素(P333—P334)水生生物的生活方式包括底栖生物(固着、移游、孔栖、埋栖)、游泳生物、浮游生物、假浮游生物6.古生物学在地质学中的意义7.已灭绝的海洋生物类别举例5个蜓类、四射珊瑚、菊石、三叶虫、笔石、横板珊瑚、智利贝纲等8.双壳与腕足的区别双壳类与腕足类的对比双壳腕足1)单壳两侧不对称两侧对称2)双壳大小一般相等、对称两瓣大小不等、不对称3)双壳分左右壳分背腹壳4)对称面位于两壳接合面垂直于两壳接合面5)固着构造足丝肉茎6)齿与齿窝在每个壳上间列分布于不同的壳上齿在腹壳齿窝在背壳7)韧带有,司开口无,壳的开闭靠闭肌8)孔洞有足丝缺口,无肉茎孔无足丝缺口,有肉茎孔9)外套线有无10)生活环境海水、半咸水和淡水海水古生物学分论1.蜓目1)蜓的归属原生生物界—肉鞭毛虫门—有孔虫纲—蜓目2)蜓的分布时代早石炭世晚期—二叠纪末、二叠纪极盛(石炭纪至二叠纪)3)生活环境水深100米左右热带或亚热带平静正常浅海4)生活方式浅海底栖5)蜓的基本构造(至少5个)基本构造:初房:最初形成的房室房室:初房之后形成的房室壳圈:在个体增长过程中,房室绕一个假想轴旋转,每个旋转一圈为一个壳圈旋壁:壳圈上各房室外部壳壁相连接的部分称旋壁隔壁:旋壁在增长过程中向里弯折的部分旋脊:通道的两侧各堆积起一个旋向的突起物拟旋脊:介于列孔之间各旋向的堆积物隔壁褶皱:隔壁在壳体的两极,弯曲折叠形成通道:每个隔壁的中央底部留一个通孔,借以沟通房室列孔:每个隔壁下部有一排小孔6)F usulinella(小纺锤蜓)的特征(素描形态构造特征,并标注主要构造名称)壳体纺锤形。

旋壁由致密层、透明层和内、外疏松层组成。

隔壁平直,仅在两端微有褶皱。

旋脊粗大。

晚石炭世。

2.珊瑚类(腔肠动物门—珊瑚纲)1)生活环境温暖而清澈的正常浅海2)生活方式海生底栖3)四射珊瑚的基本构造四射珊瑚的外部构造:外壁:四射珊瑚个体的外部墙壁表壁:位于外壁表面的一层灰质薄膜萼部:珊瑚体末端的杯状凹穴四射珊瑚的内部构造:纵列构造:隔壁:珊瑚体内辐射状排列的纵向骨板横列构造:横板:为横跨腔肠的横板边缘构造:泡沫板、鳞板轴部构造:中轴、中柱4)四射珊瑚的构造组合类型四射珊瑚构造组合类型及时代分布:(P66)带型构造组合时代分布单带型纵列构造+横列构造 O—P(O、S为主)双带型纵列构造+横列构造+边缘构造\轴部构造 S—P三带型纵列构造+横列构造+边缘构造+轴部构造 S—D泡沫型泡沫板充满整个珊瑚体 C—P5)Tachylasma(速壁珊瑚)特征小型阔锥状单体。

隔壁作四分羽状排列,对部发育较快速,因此隔壁数较主部多。

两个侧隔壁和两个对侧隔壁在内端特别加厚,形成棍棒状。

主隔壁萎缩,主内沟明显。

二级隔壁短。

横板上凸。

无鳞板。

石炭纪—二叠纪。

3.双壳类1)左右壳的确定方法确定左右:先确定前后,将壳顶向上,前端指向观察者的前方,左侧壳瓣为左壳,右侧壳瓣为右壳2)E umorphotis(正海扇)的特征4.头足-外壳亚纲类1)生活环境现代鹦鹉螺生活于浅海区,也可以达到较深海区,营游泳或底栖爬行生活化石外壳类都具气室,壳壁较薄,壳面的脊或瘤也是空的,具有一定的游泳能力(一般浅海)2)生活方式海生3)鹦鹉螺体管构造包括哪几部分隔壁颈、连接环4)体管类型无颈式:隔壁颈甚短或无,无连接环直短颈式:隔壁颈短而直,连接环直亚直短颈式:隔壁颈短直或尖端微弯,连接环微凸弯短颈式:隔壁颈短而弯,连接环外凸全颈式:隔壁颈向后延伸达到或超过后一隔壁,连接环有或无(隔壁颈与连接环颜色不同,隔壁颈与隔壁颜色同)5)菊石缝合线要素叶、鞍6)缝合线类型鹦鹉螺型:非常简单,一般为环形、平直或平缓波浪状,无明显的鞍无棱菊石型:鞍、叶数目少,形态完整、侧叶宽、浑圆状棱菊石型:鞍、叶数目较多,形态完整,常呈尖棱状齿菊石型:鞍部完整圆滑,呈凸曲状,叶部再分为齿状,呈锯齿状菊石型:鞍和叶都分化出许多小齿,小叶7)S inoceras(震旦角石)特征壳直锥形,壳面有显着的波状横纹。

体管细小,位于中央或微偏,隔壁颈较长,约为气室深度之半。

中奥陶世。

8)P seudotirolites(假提罗菊石)特征5.三叶虫1)分布时代寒武纪—二叠纪2)生活方式底栖、游泳、漂游3)生活环境全部海生4)三叶虫属种的鉴定依据(至少5个构造特征)三叶虫背甲构造:头甲构造、胸甲构造、尾甲构造头甲构造:形态多呈椭圆形,中间隆起部分为头鞍和颈环,其余扁平部分称颊部头鞍:形状一般为锥形或截锥形或梨形,后端有颈沟与颈环分开鞍沟:头鞍上横向或倾斜的浅沟,一般有5对前边缘:头鞍之前的颊部,它被边缘沟划分为内边缘和外边缘颊角:头甲侧缘与后缘之间的夹角,常被延长成颊刺颊部:面线:头甲背面一对穿过眼和眼叶之间的狭缝,推测三叶虫蜕壳时虫体沿此缝蜕出,将颊部分为固定颊与活动颊面线类型:前颊类面线(面线后支的延伸方向交于侧缘)后颊类面线(面线后支的延伸方向交于后缘)角颊类面线(面线后支的延伸方向交于颊角)边缘式面线(面线后支的延伸方向交于颊面活动颊:是面线之外的颊面,常分散脱落,单独保存为化石,其侧缘和后缘构成颊角固定颊:面线之内的颊面头盖:面线之间的所有部分,常保存成化石,是鉴定三叶虫的最重要的部分眼叶:在面线中部,固定颊外侧有一对半圆形突起(对眼起支撑作用,其形状,大小及距头鞍的相对位置,在分类上十分重要眼脊:眼叶前端与头鞍之间隆起的横脊,与头鞍前侧相连胸甲构造:1)有若干形状相似,相互衔接并可活动的胸节组成,胸节的数目各类不一,胸节数目最少2节2)每一胸节都有一对背沟,以背沟为界把胸节分为中央的轴节和两侧的肋节3)各肋节之间为间肋沟所分隔,每个肋节上有肋沟,肋沟深而宽,间肋沟窄而细4)肋节末端钝圆,或延长成肋刺尾甲构造:尾的边缘或整齐,或刺状构造,刺的形成和位置不同,可分为前肋刺、侧刺、次生刺和末此尾甲类型:1)小尾型:尾甲极小 2)异尾型:尾甲小于头甲3)等尾型:尾甲于头甲大致相等4)大尾型:尾甲大于头甲5)R edlichia(莱德利基虫)特征6.腕足类1)生活环境现代腕足动物——正常浅海为主,各种水深均能生存,水深200米左右最多。

化石腕足类大多数生活在温暖、盐度正常的浅海环境,但中生代以来发现他们与某些渗水类别共生。

(指相化石——湿度、盐度正常的浅海环境)2)生活方式底栖(1)肉茎固着 2)腹壳固着 3)以腹壳自由躺卧 4)以腹壳的刺支撑)3)腕足类的基本构造(至少5个)结构和构造:软体结构外部构造:壳饰(同心状、放射状、网状、刺状)壳喙附近的构造(壳喙、铰和线、主端、壳肩、喙脊、基面、茎孔、三角孔)内部构造(铰合构造支腕构造)壳喙附近的构造:壳喙:背壳与腹壳后端均具有壳喙,腹喙一般较明显(壳喙的一方为后方,壳体张开的一方为前方,壳喙旁边喙为后缘)铰合线:壳后缘两壳铰合外,或长或短或弯或直主端:铰合线的两端,或圆或方或尖伸作翼状壳肩:喙向两侧伸至主端的壳面喙脊:喙向两侧伸至主端的壳面的隆脊基面:喙脊与铰合线包围的三角形壳面,腹壳和背壳都有基面,腹基面较发育茎孔:喙下基面上常有圆形或椭圆形孔,常为肉茎伸出处三角孔:基面中央呈三角形的孔洞,在背壳的称为背三角孔铰合构造:铰齿:腹壳三角孔前侧角各有一个突起铰窝:背壳三角孔内侧角各有一个凹槽齿板:铰齿之下,沿三角孔的侧缘向下延伸的一对支板匙形台:两侧齿板相向延展联合形成的匙状物中隔板:匙形台下方连接壳底的板主突起:背三角孔内侧后方的一个突起腕基支板:铰窝下方向下延伸的小板腕房:两腕基支板相向延伸连合而成的匙状物中隔脊:背匙形台中央向下的附着板支腕构造:腕基:位于背壳中部的突起,是腕肩的附着点腕棒:从腕基生长出的棒状物,其形态变化大腕螺:腕棒向前作螺旋状延伸,自腕棒前端螺旋而出形成的空锥状骨骼构造腕环:腕棒前部伸展的部分在前端汇合成环带状4)腕螺类型有几种3种(1)石燕贝型2)无窗贝型3)无洞贝型)5)C yrtospirifer(弓石燕)特征7.笔石1)笔石基本构造(至少3个构造特征)基本构造:胎管—胞管—笔石枝—笔石簇胎管:第一个个体分泌的圆锥亚胎管:近口端部分胎管刺、口刺基胎管:近尖端部线管:胎管尖端上方伸出的一条细线状小管中轴:由线管硬化而成胞管:第一个胞管由胎管侧面的一个小孔出芽生成树形笔石类出芽孔位于基胞管上,有两种类型的胞管(正胞管、副胞管)由茎系连接起来正笔石类出芽孔位于亚胞管上,只有正胞管,但胞管形态复杂多样正笔石胞管:共通管:各胞管的始端以共同管相沟通,末端各自向外开口,其边缘称为口缘背部:胞管靠近共同沟的一侧为其背部,其边缘称为背缘腹部:与背部相对应的一侧为其腹部,其边缘称为腹缘膝:胞管作不同程度的弯曲,其弯折处称为膝口穴:在膝下腹缘与口缘之间的空穴称口穴笔石枝:成列的胞管构成笔石枝笔石枝的分枝方向:以胎管尖端向上,口部向下为基准下垂式下斜式下曲式平伸式上斜式上曲式上攀式上攀式:单列式双列式三列式四列式正笔石的分枝类型:正分枝侧分枝2)分布时代中寒武世—早石炭世(树形笔石目)(早泥盆世末—正笔石类灭绝)3)生活环境滨海、陆棚边缘斜坡等海域4)生活方式树形笔石类大部分为固着生活,其他各类笔石大都是浮游生活5)D idymograptus(对笔石)特征笔石体具两个笔石枝,不再分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