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生物地层学重点考点

古生物地层学重点考点

第一章生物界及其进化1、进化:生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体现在其形态构造的复杂变化和生理机能的提高。

2、发生在种内个体和居群层次上的进化成为小进化;种和种以上的进化被定义为大进化。

3、小进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突变、迁移、遗传漂变、适应和自然选择4、大进化的形式(1)适应辐射:从一个祖先类群,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地产生许多新物种。

(2)趋同与平行演化:趋同是指不同祖先的生物类群,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形态构造向同一个方向改变。

平行演化是指不同类型生物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而产生相似的形态,它与趋同有时不易区分,但平行演化常指亲缘关系相近的两类或几类生物。

(3)线系渐变与间断平衡:线系演变模式认为生物逐代的微小变化可以随时间积累导致主要的进化。

间断平衡模式认为大进化的主要方式由长期的进化停滞期和短期的快速进化期所组成,新种是以跳跃的方式快速形成,新种一旦形成则处于停滞的进化状态,表型上不会有明显变化,直到下一次成种事件发生之前。

5、大爆发:在生命进化史上可以发现阶段性地出现种以上分类单位的生物类群快速大辐射现象6、大灭绝:大灭绝又称为集群灭绝,即在相对较短的地质时间内,在一个地理大区的范围内,出现大规模的生物灭绝,往往涉及一些高级分类单元,如科、目、纲级别上的灭绝。

7、生存条件:维持生物的生命活动(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的基本外界条件。

8、生活环境:由一系列彼此相关的环境因素所构成生物生存跳进的总和9、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

10、化石群落营养结构主要包括两类描述指标:生态类群、时空分层结构11、原地埋藏化石的主要特点:(1)化石保存完整,各部分及表面无脱落及磨损现象(2)个体大小分选性差,大小极不一致,没有水流冲刷排列整齐的现象(3)具两壳瓣的化石,一般两壳闭合,即使两瓣分离,在同一层位中两壳数量比例大致为1:1。

(4)基本保留了古生物原先生活时的状态或稍有变动。

第二章古生物学基础1、古生物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及其发展的科学,它研究各地质历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生物遗体,遗迹及一切与生物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

2、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的遗体和遗迹。

化石必须具有一定的生物特征,如形态、结构、纹饰和有机成分等,作为化石的另一个重要条件是,必须保存在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岩层中。

3、化石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4、化石化作用:是指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的过程。

包括:矿物充填作用、置换作用、碳化作用。

5、化石的形成和保存取决于以下条件:(1)生物类别——具硬体、数量大的生物保存为化石的可能性较大,具硬体的生物较易保存为化石。

(2)遗迹堆积环境——生物死后遗体如处于高能的水动力条件下,容易受到磨蚀损坏。

(3)埋藏条件——生物死后因被不同的沉积物质所掩埋,保存为化石的可能性会有差别。

(4)时间因素——生物死后必须迅速埋藏才有可能保存为化石,并且必须经过长期埋藏,经历化石化作用和化石的保存。

(5)成岩作用条件——沉积物在固结成岩过程中,一般来说压实作用和结晶作用都会影响化石化作用和化石的保存。

6、根据化石的保存条件知,不是所有的地史时期的生物都能保存为化石,事实上只有很少一部分生物遗体能被保存为化石,这就叫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

7、生物的分类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

除这些主要分类单位外,还可插入各种辅助单位,如各主要单位可再分成亚门、亚纲、亚目、亚科、亚属、亚种,或合并成超门、超纲、超目和超科。

8、物种:是通过基因交流可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系列自然居群组成,它们与其他类似机体在生殖上是隔离的;同一物种有共同的起源、共同形态特征,分布于同一地理区和适应于一定的生态环境。

9、古生物的命名法则:属和属以上单位的命名都用一个词表示,第一个字母大写,即用单名法。

属以上的分类单位用正体。

种名则用两个词表示,称为二名法。

一个完整的种名诗该种所从属的属名加上种本名,全用斜体。

种名后要用正体字注明命名者姓氏,属名首字母大写。

10、命名的优先xx:一个生物分类单位的有效名称,应符合国际动植物命名法则的规定,以最早正式刊出名称为准。

此后再有同一化石的命名,应作为同义名而废弃。

11、古生物名称中常用的一些拉丁语缩写词:cf.为相似、比较的缩写aff.为亲近的缩写sp.为种的缩写sp.indet.为不能鉴别的种之意sp.nov.和gen.nov.分别为新种和新属之意第三章原生生物界1、蜓:蜓壳外形呈凸镜形、球形、纺锤形直至圆柱形,蜓类最初形成的房室为初房,初房上有一圆形开口称初房口孔,细胞质从此溢出,在初房外分泌壳质,依次连续形成许多房室,组成一个两侧对称的包旋壳。

蜓壳上的假想旋转轴称为中轴,中轴两端称为两极。

先后房室之间以隔壁相隔开,隔壁上有许多小圆孔,称为隔壁孔。

末室的前方,向中轴方向转折的壳壁称为前壁,每形成一个新的房室,原来的前壁就转变为隔壁。

隔壁和前壁以外的旋壳部分称为旋壁。

地史分布:蜓类于早石炭世晚期开始出现,属种较少,个体微小,一般为短轴型的原始类型。

到晚石炭世,蜓类开始繁盛。

早二叠世,旋壁最显著的变化时出现了蜂巢层。

中二叠世以拟旋脊和副隔壁出现为特点。

早、中二叠世为蜓类的全盛时期。

晚二叠世时。

蜓类大为减少,有的形态特化,二叠世末蜓类绝灭。

生态:浅海底栖生活于100m左右热带亚热带的平静浅海环境。

2、xx:绝大部分生活在盐度正常的浅海区,少数可生活在半咸水环境,极少数属种可在淡水中生存,其生活方式以底栖移动为主,少数营浮游生活。

在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中,有孔虫极为繁盛,而寒冷气候带的海洋中,其属种数量少,组合单调。

海底性质对有孔虫也有影响,钙质淤泥和细砂的海底,有孔虫繁盛;粗碎屑沉积的海底,不适宜有孔虫生存。

第四章植物界1、植物界的分类:根据适应陆地生活的能力及进化形态特征,植物界可以分为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以孢子繁殖又称为孢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以种子繁殖,统称为种子植物。

2、孢粉:孢粉主要由内部的原生质和外面的细胞壁组成,细胞壁一般分为内壁和外壁两层,外壁成分由纤维素和孢粉素组成,孢粉素质地坚固,性质稳定,耐强酸,在液体加热到300度不破坏,也不溶于各类有机溶剂,故孢粉比较容易保存为化石。

有些孢子的最外面还有一层柔软的周壁,在化石状态下,只有细胞壁的外壁和部分周壁能保存下来。

第五章动物界一、肠腔动物门1.四射珊瑚:四射珊瑚有单体和复体之分,单体珊瑚形状大多呈弯角锥状和近圆柱状,少数呈拖鞋状、方锥状、盘状等等。

外壁和表壁是四射珊瑚的外围骨骼。

隔壁是四射珊瑚体内呈辐射状纵向分布的版块骨骼,隔壁的发生有一定的顺序和部位:原生隔壁、序生一级隔壁、轮生二级隔壁。

鳞板位于两片隔壁之间,形状和大小都比较规则的弯曲小板。

横板是珊瑚体内横向分布的薄板状骨骼,大多分布在珊瑚体的中部。

轴部构造有中轴和中柱两种。

2、横板珊瑚:又名床板珊瑚,全为复体,可以造礁。

其个体小,直径一般不超过5mm,常见有块状,丛状。

树枝状、葡状、链状和枝块状等。

横板珊瑚的隔壁不发育,一般不分组,没有序生现象,隔壁多呈刺状、鳞片状或脊状,少数呈板状。

横板珊瑚横板发达,可分完整和不完整横板。

完整横板呈水平、倾斜或中央下凹,不完整横板呈交错状、泡沫状或漏斗状等。

横板珊瑚连接构造可分连接孔、连接管和连接板。

3、珊瑚生态和地史分布:珊瑚动物营海生底栖生活,主要分布在海水清晰而温暖的正常浅海。

四射珊瑚——中奥陶世~二叠纪末,横板珊瑚——晚寒武世~第三纪,主要古生代,均至二叠纪末灭绝。

二、腕足动物门1、腕足动物是海生底栖、单体、群居、真体腔、不分节而两侧对称的无脊椎动物。

腕足动物软体外面有两片外套膜和由外套膜分泌形成的两瓣几丁磷灰质或钙质的外壳。

腕足动物壳形基本特征是:两瓣外壳分为腹壳和背壳,两壳大小不等,腹壳较大,背壳较小,但每瓣壳的本身是左右两侧对称的,壳面有生长线。

2地史分布和生态:腕足动物从寒武纪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现代。

在整个地史时期中,腕足类有三个繁盛时期。

寒武纪是腕足类的发生时期,奥陶纪是腕足类发展的第一个繁盛时期,志留纪是腕足类的相对衰退时期,到泥盆纪腕足类进入了第二个繁盛时期,石炭纪和二叠纪是腕足类最末的一个繁盛时期,二叠纪末,腕足类开始大衰退。

自中生代起,腕足类大大减少延续到现代。

古生代——温暖、盐度正常的浅海,中生代以来——可与某些深水生物共生,现代——正常盐度(35‰、少数能忍受不正常盐度)、避光、安定环境,各种水深,以200m±最多。

三、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大多为水生,少数为陆生,主要分布在海洋、湖泊、河流、沼泽、平原、山地等各种环境中,有爬行、浮游和凿穴等多种生活方式。

其软体分为头、足、内脏团三部分。

头部发达,肌肉足位于腹部,主要用于爬行,水生类用鳃呼吸。

身体外面有一个螺旋形外壳。

地史分布:腹足类最早出现于寒武纪,奥陶纪开始增多,石炭纪出现多种类型的代表;中生代和新生代是腹足类的繁盛时期。

双壳纲:是水生动物,体型两侧对称,具有两片外套膜和由外套膜所分泌成的两瓣钙质外壳。

两壳的背缘以韧带的铰合构造相连。

双壳类的头部已退化,所以又叫无头纲,前腹部有一斧状的肌肉足,用以移动身体的掘穴等运动。

肌肉足的两侧有许多瓣状的鳃,故又称瓣鳃类。

生态和地史分布:双壳类是一类水生底栖动物,主要生活在海里,从滨海到深海都有分布,但主要分布在水浅的滨海和湖下带,少数生活在陆地淡水环境。

其生活方式主要有埋泥和掘穴内栖以及用足丝或壳瓣固着等的表栖方式,少数双壳类能作短暂的游泳。

双壳类自寒武纪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现代,以中、新生代最为繁盛。

在中、新生代的陆相地层中,淡水双壳类十分丰富。

头足纲:是软体动物中最高级的类型,全为海生,肉食,善于游泳。

有发达的头部和躯干。

足已特化为触手和漏斗,它们和头愈合成头足部。

外套膜能分泌钙质壳,壳埋在外套膜内的称为内壳类(包括鹦鹉螺亚纲、杆石亚纲、菊石亚纲);而壳在体外的称为外壳类(只包括鞘形亚纲)。

地史中的头足类,绝大多数属于外壳类,内壳类化石不多。

生态和地史分布:现代头足类全为海生,从浅海至3500m的深海都有分布,但在暖水中最多,游泳或在海底爬行,均为肉食动物。

外壳头足类现在只剩下鹦鹉螺一属,生活在赤道附近西南太平洋的少数地区。

化石头足类全部出现在海相地层中,常与三叶虫、腕足类、牙形石等化石伴生在一起。

根据头足类不同的壳形可以判断其古生态的差异。

大多数头足类都有不同的游泳能力,少数漂浮或底栖爬行。

外壳头足类自寒武纪晚期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现代,古生代早期以鹦鹉螺类为主,古生代晚期和中生代以菊石为主。

四、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三叶虫是节肢动物门中化石最多一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