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生物学复习资料

古生物学复习资料

期末古生物学复习资料1、古生物学:研究全新世以前的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

2、化石:保存在岩石中的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分为遗体化石和遗迹化石。

3、古生物:生活在距今一万年以上的生物,一万年以内是考古学和现代生物学研究的范畴。

4、标准化石:演化快、地理分布广泛、特征明显、数量丰富,易于识别的化石。

5、指相化石:形成化石的生物常只分布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常能指示某种特定环境条件的化石。

6、试论述化石记录保存的不完备性:化石的形成需要严格的形成条件和保存条件,从形成条件来说,生物化石的形成条件包括生物自身条件(最好有硬体)、埋藏条件(细粒碎屑物掩埋)、时间条件(迅速掩埋此后没有暴露,长期埋藏,长期石化)、成岩条件(经历一定程度、不很严重的压实和重结晶作用)。

从保存条件说,生物遗体必须经过长期埋藏且此后未暴露,处于还原条件下,未经生活的动物吞食和微生物的破坏。

因此,只有很少一部分生物死亡后能够形成化石,已经形成的化石又会经过自然界的地质作用(构造变形作用、风化作用等)的破坏,人类已经发掘的化石只占已经形成的化石的一小部分,未发掘的化石还在经历地质作用的破坏,所以化石记录保存是不完备的。

7、石化作用:使古生物遗体改造为化石的作用。

(1)充填作用:生物硬体的内部孔隙被地下水中的矿物质充填的一种石化作用。

使硬体致密坚硬,质量增加,保持硬体原来的特征。

(2)交代作用:生物硬体的成分被地下水溶失,随后被外来矿物质充填的一种石化作用。

能保持原有的化石形态和结构,如硅化木。

(3)重结晶作用:组成生物硬体的矿物,在地热和地层压力的影响下,发生脱水、晶体变粗、晶格转化或离子析出而造成的一种石化作用,是最普遍进行的一种石化作用。

(4)升馏作用:生物硬体中的H、O、N等组分在地热的作用下挥发转移散失,只留下黑色炭质残余。

这种化石通常为黑色,质软,易磨损。

8、生物进化的总趋势:生物体的结构和构造由简单到复杂,生物种类由少到多,生物类型由低等到高等,生物的生活环境由海生到陆地到空中。

生物进化的证据:形态学证据、胚胎学证据、古生物学证据9、物种的概念:能够自由相互交配并繁殖可育后代的一个自然生物居群,一般具有以下特点:有共同的起源、有基本相同的形态、结构构造和生理特点、有相同的地理分布和生态特征,能够自由相互交配并繁殖后代。

物种是生物遗传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10、物种形成的因素:遗传变异、自然选择、隔离。

11、海洋生物的生存方式:浮游、游泳、底栖(固着底栖、爬行底栖或移动底栖、底埋底栖、钻孔底栖)。

海洋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温度、盐度、光照、底质、气体12、世代交替:有性世代(配子体-配子)和无性世代(合子-裂殖体)交替进行的现象。

13、双形现象:由于世代交替造成同一物种具有两种不同形态的现象。

14、壳饰:有孔虫壳面上有的光滑,有的具有网、肋、刺、条纹等纹饰,这些纹饰称为壳饰。

15、有孔虫多房室壳的种类:列式壳、平旋壳、螺旋壳、绕旋壳、混合壳有孔虫壳的成分和细微构造:假几丁质壳、胶质壳、钙质微粒壳、钙质无孔壳、钙质多孔壳16、蜓类的演化趋势:①壳体由小变大;②壳型由短轴型,经等轴型到长轴型;③旋壁由一层式经三层式发展到四层式或蜂巢式,再发展到具有副隔壁的蜂巢式旋壁;④隔壁由平直到轻微褶皱到强烈褶皱,具拟旋脊蜓类的隔壁始终保持平直。

⑤旋脊大到小最后消失,部分原始蜓类的旋脊发展为拟旋脊。

17、蜓类的地史分布:∈~Rec.,三个繁盛时期:①C~P,内卷虫类和蜓类占优势,特别是蜓类,P出现玻璃质壳的轮虫类。

②Mz,玻璃质壳轮虫类分化和发展的时期。

K3是第二个繁盛期,螺旋壳大轮虫类为主,出现底栖大有孔虫。

③Cz,轮虫类占优势,与现代基本相同。

18、海绵动物的水沟系:单沟系、双沟系、复沟系。

19、骨针:中胶层造骨变形细胞分泌而成。

20、①轴:骨针数目,分单轴针、双轴针、三轴针、四轴针。

②射:骨针自中心向外放射的方向。

单轴针:单轴单射针、双射单轴针。

双轴针:四射。

三轴针:三射、四射、五射、六射。

四轴针:四射、八射,也见多轴多射。

21、腔肠动物门的一般特征:两胚层、中央腔、触手环、外骨骼、水螅型和水母型①两胚层后生动物,有明确的组织,但无真正的器官分化。

②体制:多呈辐射对称,少数两侧对称。

③体壁:由外胚层、内胚层和中胶层组成,外胚层有的具有刺细胞。

④无体腔,体壁围成的空腔叫做腔肠,司消化和吸收。

⑤具触手环及外骨骼(珊瑚纲)。

⑥具水螅型(固着,圆筒状,单体或群体)和水母型(漂浮,伞状,腔肠内具多级隔膜)。

⑦多数生活于海水,少数生活于淡水。

22、层孔虫:∈~K,S、D繁盛。

23、珊瑚的一般特征:分单体和复体,海生,固着底栖生活。

24、隔壁:四射珊瑚体内呈辐射状纵向分布的板状骨骼。

隔壁的发生:原生隔壁生长、序生一级隔壁、轮生二级隔壁。

鳞板:位于两片隔壁之间,形状和大小都比较规则的弯曲小板。

泡沫板:形状、大小不规则的泡沫状小板。

25、地史分布:O2~P3:①O,四射珊瑚发生和初步分化,单带型和泡沫型,单带型为主。

②S~D,双带型、泡沫型发展,S单带型和泡沫型,D1~D2四射珊瑚极盛,双带型和泡沫型为主。

③C、P,具中柱三带型珊瑚发育,C1具中柱的三带型、大型单体主沟发育的双带型为主,P1复体具中柱三带型。

26、软体动物的一般特征:①仅次于节肢动物的动物界第二大门,分布广泛,水生和陆生均有代表。

②身体柔软而不分节,一般可分为头、足、内脏团和外套膜四部分:——头部位于身体前端,具有口。

——足具有发达的肌肉,常位于头后方身体的腹部。

——内脏团是各种器官所在之处,为动物躯体部分。

——外套膜常分泌钙质硬壳。

③水生者使用鳃呼吸,陆生者采用外套膜内面密布的微血管网呼吸。

④雌雄异体动物,经历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

27、腹足纲的壳P126,壳定向:①壳顶向上,壳口位于下方,面向观察者,壳顶为后方,对应一端为壳底,前方。

②壳口所在一方为腹房,相反一侧为背方。

③壳口位于观察者右侧的为右旋壳,左侧的为左旋壳,大多为右旋壳。

28、双壳纲外壳的特征:分左壳和右壳,左右壳一般大小、形状相同,每瓣壳前后一般不对称,壳面有生长线。

29、控制双壳类两壳开合的构造:铰合构造(铰缘之下,铰齿、铰窝)、韧带、闭壳肌。

30、鹦鹉螺、菊石、角石体管类型:[1]无颈式:隔壁颈甚短或无,无连接环。

[2]直短颈式:隔壁颈短而直,连接环直。

[3]亚直短颈式:隔壁颈短而直,仅尖端微弯,连接环微外凸。

[4]弯短颈式:隔壁颈短而弯,连接环外凸。

[5]全颈式:隔壁颈向后延伸,达到或超过后一隔壁,连接环有的存在。

31、鹦鹉螺、菊石等的缝合线的类型:[1]鹦鹉螺型:缝合线甚简单,一般环形,无明显的鞍、叶之分。

[2]无棱菊石型:鞍叶数目少,形态完整,侧叶宽,浑圆。

[3]棱菊石型:鞍叶数目较多,形态完整,常为尖棱状。

[4]齿菊石型:鞍部完整圆滑,叶再分为齿状。

[5]菊石型:鞍叶再分出许多小叶。

32、头足类的演化趋势:①壳形由微弯到平旋。

②壳饰由简单到复杂。

③隔壁颈由后伸到前伸。

④缝合线由鹦鹉螺式到菊石式。

⑤体管由小到大,个体由小到大。

33、头足类的地史分布:∈~Rec.。

早Pz以鹦鹉螺为主,晚Pz、Mz菊石为主。

鹦鹉螺:晚∈→O繁盛→S衰退,Rec.仅剩一属。

菊石:D→Mz繁盛→K2绝灭34、三叶虫的一般特征:已灭绝的海生无脊椎动物,身体扁平分节,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背视呈椭圆形或卵形,一般长3~10cm,背甲延伸至腹面周围,腹面具柔软的腹膜和成对的附肢,背沟分虫体为三部分(一个轴部、两个肋部),口位于腹面,每节一对附肢,外肢上长有鳃丝(称鳃肢),内肢具爪,司挖掘。

35、三叶虫头甲图P165。

36、地史分布:∈1~P3,∈2~3最繁盛,O较繁盛但不居于统治地位,S~P急剧衰退,P3绝灭。

∈和O的重要化石。

37、介形类壳定向标志:[1]前、后:背视,前部窄后部宽;闭肌痕位于中前部,大颚肌痕在闭肌痕前方或前下方;内板和毛管带都是前端比后端发育。

壳喙、卵囊、眼结节在前、前背部具横槽。

壳刺多指向侧后方或后方。

[2]背、腹:铰合构造在背部。

[3]左、右:确定前后和背腹可知左右。

38、介形类的演化趋势:①铰合构造由一元型到四元型②闭肌痕数目由多到少,分布不规则到规则。

③边缘毛管带由窄变宽,边缘毛管由少变多,由简单到分叉。

39、腕足动物的一般特征:①海生底栖、单体群居、具真体腔、不分节、两侧对称的无脊椎动物。

②两瓣壳大小不等,壳的主要成分为钙质或几丁质磷灰质。

③幼虫约有数天至两周的游泳期,沉底后分泌硬壳发育成成体,终身定居。

④滤食性动物,双壳开启时海水流入腕腔依靠纤毛腕的运动滤食。

40、腕足动物的壳型:两瓣外壳分为腹壳和背壳,两壳大小不等,腹壳较小,背壳较大,每瓣壳左右对称,壳面有生长线。

41、腕足动物的侧视壳型:P223.,平凸、双凸、凸凹、凹凸、双曲(前字指背壳)42、笔石动物的进化趋势和地史分布:进化趋势:树形笔石→正笔石,正笔石的演化趋势:笔石枝多→少,生长方向下垂→上攀,胞管类型简单→复杂地史分布:∈2出现,树形笔石,O:无轴类,S:有轴类,C1绝灭,奥陶纪和志留纪比较重要43、牙形石的自然群集:自然界牙形石通常单独存在,若干种不同的牙形石自然地成对成行地排列,牙形石的自然排列称为牙形石的自然群集,主要见于欧美C黑色页岩中。

44、叠层石:一类层纹状生物-沉积构造,主要是蓝藻和细菌的生命活动与无机沉积作用共同的产物。

45、试述植物界发展的主要阶段:①菌藻植物阶段:Ar~S2,全水生,无器官分化。

丝状藻→叶状藻,可造礁。

②早期维管植物阶段:S3~D2,陆地面积增大,植物开始陆生,原蕨为主,出现原始石松、节蕨、前裸子植物,滨海暖湿地生长。

③蕨类植物和古老裸子植物阶段:D3~P2,石松、节蕨、真蕨、前裸子植物、裸子植物种子蕨、科达纲为主,松柏纲C2,P起,蕨类、银杏、苏铁始现,D3~C1基本形成古植物群生态面貌,晚Pz古植物繁盛,主要聚煤期。

④裸子植物阶段:P2~K1,苏铁、银杏、松柏、真蕨为主。

P3~J2气候干旱,Mz植物群开始发育,晚期Mz植物极盛,主要聚煤期。

⑤被子植物阶段:K2~Q,被子植物占统治地位,E~N为主要聚煤期,Q冰期以后植物群面貌与现代相似。

46、孢粉的特征及孢粉分析:孢子花粉质量轻、体积小,孢粉壁性质稳定,传播范围广,不同时期的孢粉形态特征不同,形态复杂多样,便于地层的划分孢粉分析:孢粉地质应用的全过程,主要包括采样、室内处理、种属鉴定、百分含量统计、编制孢粉图式、推断古植物类型、确定地质年代、推断古地理和古气候。

47、沉积相:沉积岩的岩性特征、古生物特征与沉积环境的总和,是一种特定的沉积环境的物质特征。

48、试论述地史学中“将今论古”和“以古论今、论未来”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