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美学史大纲笔记

中国美学史大纲笔记

《中国美学史大纲》
叶朗
上海人民出版社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了“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命题。

这个命题是和张燥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命题是一脉相承的。

(一)郭熙“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命题,首先强调画家要对自然山水作直接的审美观照……只有直接的观照,才能发现自然山水的审美形象……“身即山川而取之,则山水之意度见矣”。

所谓“山水之意度”就是山水的审美形象,也就是审美的自然。

(二)强调画家要有一个审美的心胸(林泉之心)……没有审美心胸,就没有不可能实现审美的观照,即便是直接面对自然山水,也仍然不可能发现审美的自然……
(三)要求画家对自然山水作多角度的观照。

所谓“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看”,画家的观察点和观察角度不同,山水所显示的的审美形象也就不同。

苏轼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也是说的这个道理。

所以画家必须对自然山水作多角度的观照:近看,远看,正面看,侧面看,反面看,朝看,暮看,阴天看,晴天看,春夏看,秋冬看。

在这多角度中,郭熙最看重的是远望。

近看可以把握山水的特点,只有远望才可以把握山水的气势,从而创造高远、深远、平远的山水画的意境。

(四)还要求画家对山水的审美观照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郭熙认为,只有“饱游饫看”,审美观照只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才能“夺其造化”,创造出“磊磊落落,杳杳漠漠”的审美意象来。

在郭熙看来,山水画家创造是审美意象应该达到四条要求,而这四条要求每一条要求都不能离开“饱游饫看”:
第一,水画的意象应该把自然山水的“奇崛神秀”充分表现出来。

只有“饱游饫看”,审美观照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才能真正发现和领略山水的“奇崛神秀”,“穷其要妙”,从而
使神奇的山水“历历罗列于胸中”。

第二,山水画的意象应该是自然山水的提炼和概括。

“千里之山,不能尽奇;万里之水岂能尽秀?“一概画之,版图何异?”
第三,山水画的意象应该具有“浑然相应”、“宛然自足”的整体性。

第四,山水画的意象应该是“意”和“象”的契合,应该包含有“景外意”、“意外妙”,从而引发观画者的无限情思。

郭熙说:“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
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

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山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
意也。

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

看此画令人起此心,如将真即其处,此画之意外妙也。

”这种“景外意”、“意外妙”,是
审美的自然进入画家的心中,与画家的情意相契合而产生的升华。

郭熙用“远”这个概念来概括山水画的意境。

“意境”就是要超出有限的“象”,从而趋向无限。

这必然和“远”的观念相联系。

“意境”的美学本质是表现“道”,而“远”就通向“道”。

魏晋玄学追求“道”,因而也必然追求“远”。

因为“远”就是“玄”,“远”就通向“道”。

山水画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

山水画把人的精神引向远离世俗社会的自然山水之中,很符合魏晋玄学所追求的生活境界和精神境界。

可以说山水画在本质上就是“远”的观念密切相联系的。

中国山水画家一开始就讲究“咫尺千里”,讲究“平远极目”,讲究“远景”、“远思”、“远势”,也就是从一开始就追求“远”的意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