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研读要点提示02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研读要点提示02

第六章《荀子》的美学思想
13、荀子中“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内涵是什么?
14、荀子“化性而起伪”中的“性”“伪”的概念内涵是什么?“化性而起伪”的命题是建立在什么思想基础之上的?(在古文中,“性”与“伪”这对范畴等同于“天”与“人”。


附:“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

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

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

”(《荀子·性恶》)
15、墨子的“非乐”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荀子对“非乐”的批判(对礼乐的倡导)的根据是什么?
附:荀子对各家各派的批判:“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申子蔽于势而不知知,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故由用谓之道,尽利矣;由俗谓之道,尽赚矣;由法谓之道,尽数矣;由势谓之道,尽便矣;由辞谓之道,尽论矣;由天谓之道,尽因矣。

此数具者,皆道之一隅也。

夫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

曲知之人,观于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识也,故以为足而饰之。

内以自乱,外以惑人,上以蔽下,下以蔽上,此蔽塞之祸也。

”(《荀子·解蔽》)
第七章《乐记》的美学思想
16、中国传统文化谓之“礼乐”文化,古代中国谓之“礼乐之邦”,就在于中国古人特别崇尚礼、乐文化。

而“乐合同,礼别异”六个字揭示的正是中国古人崇尚礼、乐文化的原因、奥秘。

请思考:
为什么一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既要“同”又要“异”?
为什么“乐”可以“同”,“礼”可以“异”?
“乐合同,礼别异”的终极理论根据是什么?
论文题目:试论荀子(先秦儒家)音乐思想的“乌特邦”色彩
第八章汉代美学
17、汉代(包括先秦老庄)形、神关系论对后代艺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8、《淮南子》一书中涉及的美学思想有哪些?
19、王充有美学思想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