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复习笔记(第18章 明清园林美学)【圣才出品】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复习笔记(第18章 明清园林美学)【圣才出品】

第18章明清园林美学
18.1复习笔记
一、明清园林艺术与园林美学
(一)明清园林艺术
1.明清两代,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皇家园林最有名的有北京的圆明园、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等。

私家园林多集中于经济文化发达的城市,除北京、南京外,以苏州、扬州、杭州等地数量最多。

2.明清园林艺术的发展,在明清小说和戏曲中也有反映
(1)汤显祖的《牡丹亭》写了一座园林,并且借剧中主人公杜丽娘的口说了一句名言:“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汤显祖的审美理想是追求春天。

在他看来,园林正是把“春色”引到人间的艺术。

(2)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创造了一座大观园。

大观园是明清私家园林的典范,曹雪芹在这座园林中寄托着他的审美理想。

(3)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的《婴宁》篇也描绘了一座园林,寄托了他的审美理想。

(二)明清园林美学
1.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虽然悠久,但是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方面的著作却很少。

2.到了明清两代,由于园林艺术有很大的发展,吸引了很多知识分子关心这门艺术,甚至亲自从事这门艺术,这才陆续产生了一些有关园林艺术的著作。

3.其中比较有名的,有计成的《园冶》、文震亨的《长物志》、李渔《闲情偶寄》中的《居室部》和《种植部》。

从美学的角度看,这三部著作的理论性和系统性都很差。

二、古典园林的意境
(一)中国古典园林在美学上的最大特点是重视艺术意境的创造
1.中国古典园林在美学上的最大特点:重视艺术意境的创造
中国古典园林的美是艺术意境的美。

因此,园林意境的创造和欣赏就成了明清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

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说,在园林艺术、园林美学中得到了独特的体现。

在一定意义上,“意境”的内涵,在园林艺术中的显现,比较在其他艺术门类中的显现,要更为清晰,也更容易把握。

2.园林的意境和诗歌、绘画的意境不同
(1)诗歌、绘画的意境是借助于语言或线条、色彩构成的;
(2)园林的意境则是借助于实物构成的。

3.园境和诗境、画境在美学上有共同之处:“境生于象外”
(1)诗境、画境都不是局限于有限的物象,而是要在有限中见出无限。

(2)同样,园林的意境,也不是一个孤立的物象,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不是一片有限的风景,而是要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这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比之一个孤立的物象,能够给予游览者更丰富的美的感受。

(二)明清园林美学着重强调园林的意境
1.采取虚实相生、分景、隔景、借景等手法,组织空间,扩大空间,丰富美的感受(1)沈复的《浮生六记》谈到虚实相生的手法。

“虚中有实”、“实中有虚”,都是为了在观赏者的心理上扩大空间感。

(2)分景、隔景都是通过分隔空间在观赏者心理上扩大空间感。

空间本来是小的,通过分隔,可以增加景色的层次,使景色的趣味多样化。

这样,在观赏者的心理上,空间的容量就增大了。

(3)借景,则是把观赏者的目光引向园林之外的景色,从而突破有限的空间而达到无限的空间。

(4)无论是借景、对景,还是隔景、分景,都是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了艺术意境。

中国园林艺术在这方面有特殊的表现,它是理解中国民族的美感特点的一个重要的领域。

2.不仅重视实景,而且重视声、影、光、香等虚景
(1)园林意境的产生,是虚实的结合,情景的结合
不但要有景,而且要有“声”、“影”这种景外之景。

这样就能“历久弥新”,不断有新的境界。

(2)园林意境的欣赏是物我的交融
月影、花影、树影、云影,风声、雨声、水声、鸟声……这种种虚景,在构成园林意境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历代诗人一些咏园林的名句,也可以说明中国园林意境的这个特点。

3.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结构的这种特点,对“境生于象外”这个命题作了最好的解释“境”不仅要有“象”,不仅要有“景”,而且要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境”是庄子说的“象罔”,不仅要有形,而且要有影,要有形、影、声、光、香的交织。

三、楼、台、亭、阁的审美价值
(一)楼、台、亭、阁的创造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楼、台、亭、阁,也要服从于创造艺术意境的要求,要有助于扩大空间,要有助于丰富游览者的美的感受。

(二)楼、台、亭、阁的审美价值
1.丰富游览者对空间美的感受
园林中一切楼、台、亭、阁的建筑,都是为了使游览者可以“仰观”、“俯察”,可以“远望”,从而丰富游览者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

2.使游览者产生诸多富有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由于楼、台、亭、阁的审美价值是在于扩大空间,构成意境,使游览者突破有限,通向无限,因而它就可以使游览者对整个宇宙、历史、人生产生一种富有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