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是指具有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厌食、烧心、返酸、恶心、呕吐等上腹部不适症状,且经各项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的一组消化内科最常见的临床症候群,症状可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

表述功能性消化不良术语较多,主要有非器质性消化不良、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特发性消化不良、原发性消化不良、胀气性消化不良、上腹不适综合征等。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十分普遍,几乎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曾有过消化不良的症状,只是持续时间的长短、影响正常生活的程度不同。

消化不良流行病学调查证实,欧美消化不良人群发病率为19%~41%,平均为32%;中年人群曾出现上消化道症状者高达78%,其中53.3%的患者为功能性消化不良。

性别、婚姻、社会地位、受教育水平对本病的发病率没有影响,但本病患者中焦虑、疑病者居多。

近年研究表明本病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但我国尚无消化
不良发病情况的资料。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目前认为有环境、
胃酸、精神、幽门螺杆菌、消化道运动、内脏感觉异常等因素参与。

目前对胃酸在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生中所起的作用仍有争论。

部分学者认为胃酸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确有影响,应用抑酸剂治疗时,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短期内可缓解。

但多数学者认为胃酸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没有关系,他们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酸分泌无增加;胃酸分泌虽与溃疡有关,但与溃疡样症状无关;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程度也与胃酸分泌量无关。

慢性胃炎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是常见的。

我国有报道认为75%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内窥镜下诊断为慢性胃炎,63%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组织学诊断为浅表性胃炎。

很多欧美学者完全将慢性胃炎视为功能性消化不良。

幽门螺杆菌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的关系,尽管还有争议,但两者之间的联系基本确立。

神经和应激因素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占有重要地位。

研究表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个性异常(焦虑、抑郁、疑病)和/或精神异常状态的出现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精神因素与消
化不良症状关系十分密切,应激事件的发生也与患者消化不良症状有直接关系。

内脏感觉异常可能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之一。

研究证实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常
有胃感觉过敏和中枢抗痛性下降。

部分环境和遗传因素可以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如吸烟、饮酒和药物等,其原因可能是吸烟增加了胃酸分泌,降低了胃粘膜血流;酒精可造成急性胃粘膜损害,损伤胃局部神经;非类固醇消炎药直接损伤胃粘膜等。

消化道运动功能障碍,包括食管、胃、小肠、胆系等运动异常可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无特殊临床表现,主要有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厌食、烧心、返酸、恶心和呕吐。

病程多在两年以内,症状反复发作,可以某一症状为主,也可有多个症状的重叠。

有些患者有饮食、精神等诱发因素,但多数难以明确引起或加重病情的诱因。

上腹痛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常见症状之一,无明显规律性,可表现为夜间痛、饥饿痛和餐后痛,部分患者应用抑酸剂后可缓解。

早饱,即进食后不久患者感到饱感,所摄入食物量远远小于以前食量,约70%~8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出现早饱。

腹胀主要发生于餐后,或进餐加重腹胀程度,约80%~9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出现腹胀。

嗳气也多发生于进食后,部分嗳气症状为吞气所致,约7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有嗳气。

早饱和腹胀往往
影响患者的饮食,甚至出现厌食,影响了营养物质的摄入。

部分患者可出现烧心和返酸。

烧心发生于夜间和白天的比例接近,而返酸主要出现于白天。

国外报道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
者恶心和呕吐较常见,但我国报道恶心、呕吐发生率较低。

呕吐物主要为食物。

其他症状,如体重减轻、腹泻、便秘、腹泻便秘交替、大便不尽感等,也可出现。

神经精神症状常常表现为焦虑、恐惧、疑病等,目前较突出的是"恐癌症",造成患者睡眠差、工
作注意力不集中、头昏,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

本病可根据上述临床表现(至少持续4周),结合内窥镜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疾病可做出诊断,但应除外肝、胆、胰疾病,糖尿病,结缔组织病,肾脏疾病,精神病及腹部手术史等。

在疾病的治疗中应注意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烟、酒和刺激性食物。

对于进食后消化不良症状加重者,应在不改变热量的基础上,减少食物容量,减少脂肪成分。

尽量避免服用非甾体消炎药物,对于无法停药者应同时服用胃粘膜保护剂或H2受体拮抗剂。

还应注
意生活规律,避免饮食不规律和过度疲劳。

精神心理调整也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重要环节,应根据不同的特点进行心理治疗,
并辅以抗精神病药物。

一些病人可以试用抗酸药物治疗,如H2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尼扎替丁、罗沙替丁等),它们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明显,可以减轻与胃酸相关的症状,如饥饿痛、返酸、烧心等;其疗效明显;疗程多为4~6周,部分患者疗程可增至6~12周。

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其抑酸作用强,作用时间长,适用于H2受
体拮抗剂治疗无效的患者;疗程多为2~4周,部分患者疗程可增至8~12周。

胃粘膜保护剂主要有胶体铋、硫糖铝、米索前列醇、恩前列素、替普瑞酮、思密达等。

虽然目前临床上较多应用,但多数资料显示其作用与安慰剂比较基本相同。

目前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抗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是必要的。

根除幽门螺杆菌有7种方案,包括:①胶体铋、四环素、甲硝唑联合治疗两周。

②羟氨苄青霉素、奥美拉唑联合治疗两周。

③克拉霉素、甲硝唑、奥美拉唑联合治疗1周。

④羟氨苄青霉素、克拉霉素、奥美拉唑联合治疗两周。

⑤羟氨苄青霉素、甲硝唑、雷尼替丁联合治疗两周。

⑥羟氨苄青霉素、克拉霉素联合治疗两周。

⑦克拉霉素、奥美拉唑联合治疗两周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时,促动力药物的应用较为广泛。

目前常用的药物有胃复安、多潘立酮(吗丁啉)、西沙比利(普瑞博思)及红霉素,疗程为2~4周。

在调节、恢复内脏正常感觉后,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症状缓解。

目前较为肯定的药物为Fedotozine,而恩丹西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尚不肯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