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概论论文
学生姓名刘伟
论文名称大气污染
院(系)名称化学与化工学院专业名称化学工程与工艺年级班级化工1101 学生学号1116491041 指导教师姓名王振东
大气污染
摘要: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
的三大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类不断的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
但由于大气、水、土壤等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的作用。
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会自然降低,这种现象叫做环境自净。
如果排放的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质量就会发生不良变化,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这就发生了环境污染。
关键词:环境污染、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
引言: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
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
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
这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
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
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
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
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正文: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源有很
多,其造成了很多环境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
就大气的环境问题而言,主要有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等。
一,大气污染源
1、工业污染源:燃料的燃烧是一个重要的大气污染源。
火力发电厂、工业和民用的炉窑的颜料燃烧,主要污染物为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
在我国,这方面排放的污染物约占总污染物的70%以上其中煤炭燃烧产生的占95%以上。
所以煤的直接燃烧所排放的烟尘是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特征。
其他如冶金工厂的炼钢、炼铁、有色冶炼,以及石油、化工、造船等各种类型的工矿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主要有粉尘、碳氢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含氢化物以及卤素化合物等,约占总污染物的20%。
2、生活污染源:生活污染源是指家庭炉灶、取暖设备等,一般是燃烧化石燃料。
特别再以煤未生活燃料的城市,由于居民密集,煤燃烧质量差,数量多,燃烧不完全,排放出大量的烟尘和一些有害的气体物质,其数量相当可观,危害甚至超过工业污染。
生活污染的另一来源是城市垃圾垃圾在堆放过程中由于厌氧分解排出的二次污染物和垃圾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都将污染大气。
3、交通运输污染源:汽车、助动车、拖拉机、火车、轮船和飞机等交通工具所排放的污染物,主要有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含铅的污染物、
苯并芘等。
排放到大气中的这些污染物在阳光的照射下,有些还可经光化学反应,生成光化学烟雾,因此他们也是二次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
由于交通运输污染
是流动的,有事也称为流动污染源。
二.大气污染造成的环境问题
1酸雨
1).城市大气污染严重程度的改变了季节变化和昼夜变化的规律,大体可分为煤炭型和石油型两类。
煤炭型是燃煤引起,因此污染强度以对流最强的夏季和白天为最轻,而以逆温最强、对流最弱的冬季和夜间为最重。
伦敦烟雾事件就属于这种类型。
石油型是石油和石油化学产品和汽车尾气所产生,由于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等生成光化学烟雾时需要较高气温和强烈阳光,因此污染强度变化规律和煤炭型刚刚相反,即以夏季午后发生频率最高,冬季和夜间少或不发生。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就属于这个类型2).此外,城市云量增多的结果,使城区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量均有减少。
城市中烟尘粒子增多的结果,使大气透明度变差,所以有人称城市为“烟霾岛”或“混浊岛”。
烟尘大量削弱太阳光中的紫外线部分(在太阳高度较低时甚至可减少30%一50%),这对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也是不利的。
2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有效地吸收地球表面、大气本身相同气体和云所发射出的红外辐射。
大气辐射向所有方向发射,包括向下方的地球表面的放射。
温室气体则将热量捕获于地面- - 对流层系统之内。
这被称为“自然温室效应”。
大气辐射与其气体排放的温度水平强烈耦合。
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从某一高度射向空间的红外辐射一般产生于平均温度在-19℃的高度,并通过太阳辐射的收入来平衡,从而使地球表面的温度能保持在平均 1 4 ℃。
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导致大气对红外辐射不透明性能力的增强,从而引起由温度较低、高度较高处向空间发射有效辐射。
这就造成了一种辐射强迫,这种不平衡只能通过地面对流层系统温度的升高来补偿。
这就是“增强的温室效应”。
如果大气不存在这种效应,那么地表温度将会下降约3度或更多。
反之,若温室效应不断加剧,全球温度也必将逐年持续升高。
3臭氧层空洞
臭氧在大气中从地面到70千米的高空都有分布,其最大浓度在中纬度24千米的高空,向极地缓慢降低,最小浓度在极地17千米的高空。
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就发现臭氧浓度有减少的趋势。
1985年英国南极考察队在南纬60°地区观测发现臭氧层空洞,引起世界各国极大关注。
臭氧层的臭氧浓度减少,使得太阳对地球表面的紫外辐射量增加,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作用,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有机体的正常生存。
10多年来,经科学家研究;大气中的臭氧每减少1%。
照射到地面的紫外线就增加2%,人的皮肤癌就增加3%,还受到白内障、免疫系统缺陷和发育停滞等疾病的袭击。
现在居住在距南极洲较近的智利南端海伦娜岬角的居民,已尝到苦头,只要走出家门,就要在衣服遮不住的肤面,涂上防晒油,戴上太阳眼镜,否则半小时后,皮肤就晒成鲜艳的粉红色,并伴有痒痛;羊群则多患白内障,几乎全盲。
据说那里的兔子眼睛全瞎,猎人可
以轻易地拎起兔子耳朵带回家去,河里捕到的鲜鱼也都是盲鱼。
推而广之,若臭氧层全部遭到破坏,太阳紫外线就会杀死所有陆地生命,人类也遭到“灭顶之灾”,地球将会成为无任何生命的不毛之地。
可见,臭氧层空洞已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了
臭氧是一种温室气体,它的存在可以使全球气候增暖。
但是,臭氧与其它温室气体不同,这是自然界中受自然因子(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对高层大气氧分子进光化作用而生成)影响而产生,并不是人类活动排放产生的。
臭氧除了能够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从而影响环境和生态外,还对人类健康产生强烈的直接影响。
由实验及实际观测推论会造成以下的影响。
三.大气环境保护的措施
1温室效应的对策 减少目前大气中的CO2,目前最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广泛植树造林,加强绿化;停止滥伐森林。
用太阳光的光合作用大量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CO2。
2臭氧层的保护 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层的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
3防治酸雨
矿物燃料燃烧排放出来的硫氧化物、氢氧化物以及它们的盐类,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因此,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是最根本的途径。
4制定严格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限制固定污染源和汽车污染源的排放量,加强排放控制地的管理;调整能源结构,增加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比例,发展太阳能、核能、水能、风能、地热能等不产生酸雨污染的能源;积极开发利用煤炭的新技术,推广煤炭的净化技术、转化技术,改进燃煤技术,改进污染物控制技术,采取烟气脱硫、脱氮技术等重大措施;加强大气污染的监测和科学研究,及时掌握大气中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和迁移状况,了解酸雨的时空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势,以便及时采取对策;调整工业布局,改造污染严重的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污染排放量。
人类的社会行为和对自然的加剧破坏改变了自然系统的平衡,导致自然环境加剧变化,就形成难以处理的难题,我们要发扬可持续发展的精神,保护环境,保护地球。
参考文献:
《环境保护概论》战友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学概论》刘培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环境保护》刘天齐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