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文学复习提纲

古代文学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汉1、汉赋:赋是一种富有文采要求协韵的、讲究铺陈侧重状物的、兼具有诗歌与散文特征的特殊文体。

汉赋是盛行于两汉的赋,有大赋和小赋之分。

大赋:多写宫观园林之盛以夸炫帝王穷奢极侈的生活;在铺陈夸饰之后,篇末每每加上一个“讽谏”的尾巴,篇幅较长,规模壮阔,好些是长达千言以上的巨制;多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韵文和散文相夹杂,铺陈排比,文辞瑰丽,并喜用冷僻字眼以示高奥典雅;句式不拘,以四言六言为主,也有三言、五言、七言,甚至长达十言以上者。

句段之间常选用恰当的关联词语作为承接的机纽。

七体:像七发这种以七段成篇的结构体制,引起后来许多作者的模仿形成的专体,号为“七体”。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被后世誉为汉赋四大家。

汉赋四大家,标志着大赋的内容、风格的成熟。

其典型的代表作品: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长门赋》《美人赋》。

扬雄:《河东赋》《校猎赋》《长杨赋》。

班固:有《两都赋》闻名天下。

张衡:散体大赋以《西京赋》、《东京赋》最为有名。

2、《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它创造了纪传体的形式。

《史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

它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

它既反映出几千年错综复杂的历史面貌,又刻画出一大批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

这样用纪传体来写历史是司马迁的开创。

《汉书》:《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四史》:史记汉· 司马迁汉书 · 班固后汉书南朝宋· 范晔三国志晋·陈寿3、两汉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玄言诗一种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玄言诗是东晋的诗歌流派,约起于西晋之末而盛行于东晋。

代表作家有孙绰、许询、庚亮、桓温等;其特点是玄理入诗,以诗为老庄哲学的说教和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生活。

永明体:形成和发展于齐梁陈三代,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

因为这种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间,故又称“永明体”。

这是古体诗向格律诗演变的一次关键性的挫折,为后来奠定了基础。

沈约、谢眺、王融、周是起了重要作用的人物。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最早见于《文选》卷二十九,代表了汉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

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亡失主名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

《古诗十九首》除了游子之歌,便是思妇之词,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是它的基本内容。

建安风骨是思想情感和艺术表现两方面的统一。

建安作家都亲身经历了汉末动乱,品尝过时局的艰辛,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离乱,抒发了伤时悯乱的感慨和渴望国家统一的抱负,在凄苦的音调里激荡着一股昂扬奋发的精神。

抒情直接,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

后人把这种新的文学风格,称之为“建安风骨”。

魏晋南北朝4、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7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宫体诗:从梁后期到陈代诗坛上,特别在贵族和宫廷、中流行着一种轻艳柔靡的诗体,时人号之曰“宫体”。

这种诗以描绘女性体态容貌与生活为重要内容,风格绮丽轻靡。

太康体是概述西晋初年和中期一个阶段的诗风或指太康时期以左思、潘岳、陆机等为代表的诗体。

太康前后是西晋文坛上比较繁荣的时期,出现了“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根据这时期作家作品的风格,称之为“太康体”。

诗歌创作多追求形式之华美,内容则比建安、正始贫弱,生气与力度亦弱于建安、正始。

是指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

陆机、潘岳是西晋诗坛的代表。

在诗歌技巧方面,陆机、潘岳等形成了与汉魏古诗不同的艺术风格——繁缛。

5、山水诗所谓山水诗是指以自然景物特别是山川河流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

大小谢谢脁的山水诗与谢灵运齐名,又因谢脁与谢灵运同宗,故称大小谢。

大谢(灵运)的山水诗尚未脱离玄言诗风的影响,模山范水后总留有玄理的色彩;小谢(脁)的山水诗则完全是自然山水的描绘,玄理成分已消除殆尽。

谢脁的诗语言精美、音韵和谐,体现了永明体诗歌的特点。

潘陆西晋太康诗人潘岳和陆机的并称。

两人都是“太康体”的代表作家,是“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中的两位杰出代表。

《南齐书·文学伟论》:“潘陆齐名。

”现今泛指文人学士。

咏怀诗(阮籍所谓咏怀诗就是,吟咏抒发诗人怀抱情志的诗,它所表现的是,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体悟,对于生命存在的思考,对个体生命的把握,对未来人生的设计与追求。

咏史诗(左思是指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诗歌创作.大多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

以“咏史”为诗题,始于东汉的班固。

班固的《咏史》诗,直书史实。

曹魏时,王粲、阮瑀有《咏史诗》,曹植有《三良诗》,与左思同时的张协也有《咏史》诗。

从咏史诗的发展先后顺序来看,以“隐括本传”者为正体,以“自抒胸臆”者为 “变体”。

田园诗(陶渊明主要内容农村的风景,但其主体是写农村的生活、农夫和农耕。

田园诗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

山水诗(谢灵运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

灵运:灵运乃将其精神寄托于对山水的纵情游赏,并以其富艳的才华,极精致的描绘出奇秀的山水状貌。

于是大量的山水景物,各以其鲜异的姿态,出现他的诗篇中,闪耀出清美的光辉,在诗歌领域里开辟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新的境界。

@乐府诗集:南宋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是现存成书最早、流行最广而收罗乐府诗最完备的一部总集。

此书辑录了从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诗。

全书共一百卷,主要从音乐角度把作品分为十二大类:1、郊庙歌辞;2、燕射歌辞;3、鼓吹曲辞;4、横吹曲辞 5、相和歌辞;6、清商曲辞;7、舞曲歌辞 8、琴曲歌辞;9、杂曲歌辞;10、近代曲辞;11、杂歌谣辞;12、新乐府辞二、简答题1、骚体赋特点是模仿楚辞写成的赋,内容侧重抒情,篇幅短小,多用“兮”字语句。

句式大抵也保持“楚辞”整饬中见变化,情辞婉转的特点。

代表作:贾谊是骚体赋中代表作家,也是现今有作品传世的第一位汉代赋作家。

《吊屈原赋》、《服鸟赋》最为著名。

《长门赋》可看作是两汉骚体赋中最具情景的一篇。

2、汉大赋特点:多写宫观园林之盛以夸炫帝王穷奢极侈的生活;在铺陈夸饰之后,篇末每每加上一个“讽谏”的尾巴,篇幅较长,规模壮阔,好些是长达千言以上的巨制;多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韵文和散文相夹杂,铺陈排比,文辞瑰丽,并喜用冷僻字眼以示高奥典雅;句式不拘,以四言六言为主,也有三言、五言、七言,甚至长达十言以上者。

句段之间常选用恰当的关联词语作为承接的机纽。

代表作:枚乘的《七发》标志汉大赋的正式形成。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是最典型的作品。

3、司马相如的大赋司马相如是汉赋的代表作家。

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司马相如作赋二十九篇。

但今存赋六篇:《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哀二世赋》。

其中,以《子虚》、《上林》最负盛名。

此二赋虽非一时之作,但内容前后衔接,故《史记》将其视为一篇,称《天子游猎赋》。

子虚上林赋的内容:《子虚赋》写楚臣子虚使齐,夸说楚国云梦之大、山川之美、物产之富、田猎歌舞之盛,以傲视齐国。

而乌有先生则批评子虚“不称楚王之德厚,而盛推云梦以为高,奢言淫乐而显侈靡,”是“彰君恶,伤私义”,未为可取。

《上林赋》紧承上篇乌有先生的言论展开,写亡是公对子虚、乌有乃至齐、楚诸侯的批评,并大肆夸耀天子上林苑的广大,天子游猎的壮观以压倒齐、楚,表明诸侯之事不足道。

这样,作品歌颂了大一统中央皇朝的无比强大,反映了中央皇朝对诸侯分裂割据势力的胜利,艺术地再现了汉代的盛世景象。

赋的最后,则以汉天子翻然悔悟,觉醒到“此太奢侈”,“非所以为继嗣创业垂统也”。

于是“解酒罢猎”,采取一系列尚德祟义的措施,按照儒家理想和经典来治理天下。

艺术特色:两赋在艺术上结构宏大,描写场面壮观雄伟,富有气魄,写法上尽力铺陈和夸张,辞藻丰富,文采班驳陆离,句法灵活,多用排比,而间杂长短句。

表现了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

但作者好用生词僻字,以显示其学识的渊博,反而成为文章的病累。

4、西汉哲理文选材特色:西汉前期、中期此时政论哲理文之作者都兼具政治家与文学家之双重身份,其人生理想与政治热情,其个人命运与王朝(国家)安危都浑融在一起。

文章多继承先秦诸子散文之传统,多以总结亡秦之历史教训,向新王朝提供巩固封建统治之良策为中心论题。

作家们往往敢于借古讽今,尖锐批评现实政治,不怕触犯时讳——尚无文字狱之恐怖。

文风多纵横驰骋,气势宏放,有战国策士说词之风,而又比战国散文要整饬谨严。

此时期杰出的政论哲理散文家有陆贾、贾谊、晁错、刘安、桓宽等。

后期,经董仲舒改造的以阴阳灾异为中心内容的新儒学——今文经学占有统治地位,受此影响,此时之政论哲理散文内容上都充满着阴阳灾异之说。

写作上引经据典,尤其是好引用《诗经》的诗句作为理论依据。

文风也由前期的瑰丽奇伟,纵横排阖变为雍容典雅。

贾、晁异同:异:1、相比较而言,贾谊文感情充沛,语言犀利、文采激扬,气势酣畅;晁错文识见深刻,语言晓畅,条理清晰。

2、其细密严谨处,超过贾生,而其情感文采则稍逊于贾生;3、贾生之见解略显疏阔,晁错之见解,较合实际。

同:二人之文“皆疏直激切,尽所欲言”、“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鲁迅《汉文学史纲》)。

5、《史记》体例全书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

其中十二本纪是纲领,统摄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三千年的兴衰沿革。

十表、八书作为十二本纪的补充,形成纵横交错的叙事网格。

三十世家围绕十二本纪而展开。

十二本纪按帝王世代顺序记叙各朝兴衰终结,十表排列帝王侯国间大事。

八书是有关经济、文化、天文、历法等方面的专门论述,世家主要是贵族之家的历史,列传是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物传记。

史记写作目的: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报任安书》)。

所谓“究天人之际”,是要探究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

所谓通古今之变,是要说明历史的发展演变,寻找出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原因。

“原始察终,见盛现衰”。

所谓“成一家之言”,是要借这样一部历史著作,表达出他独到的历史哲学,表现他的社会政治理想。

司马迁反对严刑重罚,主张清净无为,所以凡反对暴政,反抗强权的历史人物,司马迁都给予了热情赞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