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组织行为学第七章 群体内部互动行为
组织行为学第七章 群体内部互动行为
(3)信息及其编码和解码
信息就是发送者试图传递给接收者的一些有意 义的内容,像观念、意见、态度、情感等。 编码,也就是将信息转换成某种接收者能够理 解的形式。
接收者在接收信息的时候也需要对信息进行解
码。由于在解码的时候,接收者加入了自己的知识
和经验在其中,因此,接收者所理解的信息的含义
不一定与发送者所发出的信息含义一致。
(1)发送者
信息的发送者也就是信息源。发送者决定了一
个信息沟通的过程何时开始、如何开始、信息传递
给谁、信息传递的目的等等。发送者在发送信息之
前需要进行信息的提取、整理、组织等准备活动。 (2)接收者 接收者是发送者发送信息的对象。接收者在接 收信息的时候并不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会利用自己
已有的经验对信息进行感知和理解。
社会致弱效应
社会致弱效应,是指个体在群体中所取得的工 作成就比其单独进行时要差得多的情况,是与社会 促进效应恰好相反的一种情况。当活动者的绩效水
平与工作激情的变动呈负向相关的时候这种情况就
会发生。
比如你私下练习了一首歌,很熟练,结果跟
朋友去卡拉ok的时候却唱得非常的结巴,可能是由 于有生人在现场导致的!
二、社会惰化行为
社会惰化:一种倾向,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 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 20世纪20年代末,德国心理学家瑞格尔曼实验 出:在拔河比赛中,3个人一起拉的力量只能达到一 个人平均力量的1.5到2.5倍。8个人一起拉时的力量 则不到一个人的4倍。 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我们常会发现在一些集体 工作的环境下,群体中会有一些不履行职责而“搭便 车”的人。“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 个 和尚没水吃”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产生社会惰化效应的原因主要有:
1. 制度体现出不公平 2. 职责不清
社会趋同效应
也称为社会标准化倾向,指群体成员在群体 规范的效应下,缩短差距,而趋向于相同的意见、 观点和行为。
产生社会趋同效应的原因主要有:
1. 个体在群体中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到损害, 将注意力转移到群体规范和标准上,以免触犯群 体规范的条文而受到惩罚。 2. 群体成员之间相互效应、相互感染、盲目跟从。 3. 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
正式沟通形式:
管理心理学家莱维特研究为如图 4.4所示的 5 种沟通网络类型。
(1)链式沟通网络
链式沟通网络的优点是:传递信息的速度最快,解决 简单问题的时效最高。 链式沟通网络的缺点是:信息经过层层筛选,容易出 现失真的现象,使上级不能直接了解下级的真实情况, 下级不能了解上级的真实意图;各个信息传递者接受 的信息差异很大,平均满意程度有很大的差距;处于 最低层次的沟通者只能作上行沟通,或接收失真度较 大的信息,造成心理压力大,最容易产生不满足感; 每个成员的沟通面狭窄,彼此沟通的内容分散,不易 形成群体共同意见,最低层次的沟通者与最高层次的 沟通者难以通气,不利于培养群体凝聚力。
群体对成员所起的效应是社会助长效
应还是社会致弱效应,主要受到个体的心 理特征和个体对活动的熟练程度的影响。 1.个体的心理特征 2.个体对活动的熟练程度
社会惰化效应
所谓社会惰化,是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
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或个人活动时有他人在场, 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不如单干 时出力多,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 也称之为社会惰化作用,另也叫社会干扰、社会
(4)全通道式沟通网络
优点是: • 该网络是高度分散的,组织内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同其他任何 人进行直接交流,没有限制;所有成员是平等的,人们能够 比较自由地发表意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各个沟通者之 间全面开放,彼此十分了解,组织成员的平均满足程度很高, 各个成员之间满足程度的差距很小;组织内士气高昂,合作 气氛浓厚,个体有主动性,可充分发挥组织成员的创新精神: • 比环式沟通的沟通渠道开阔,弥补了环式沟通难于迅速集中 各方面信息的缺陷。 缺点是: • 沟通渠道太多,易于造成混乱;对较大的组织不适用,在一 个较大的企业组织中,各成员不能都有彼此面对面的接触机 会;沟通路线的数目会限制信息的接收和传出的能力;信息 传递费时,影响工作效率。
休息一下,玩个小游戏:
第二节 群体压力与从众
一、群体压力
理智的压力 舆论的压力
感情的压力
暴力的压力
施压方式 (1)理智讨论 说服:晓之以理 (2)怀柔政策 感化:动之以情 (3)铁腕政策 压服:施之以威 (4)开除政策 排斥:摒之以外
施压效果(服从表现)
服
表 面 ( 行 为 心口都不服 )
口服心不服 心服口服
心服口不服
不 服
内心(心理)
服
二、从众行为
1、从众的概念
由于群体规范的影响,当个体行为 与群体发生矛盾时,就会感受到来自群 体的“压力”,迫使人们产生顺从群体 的行为。
心理学家阿希(S.ASCH)对从众行 为进行过长时间的研究,如著名的卡片 式实验,如图:
x
A
B
C
对于 x=A的错误判断(实际上x=B) 由于群体压力竟然有37%的人产生了从 众行为。
第一节
协同效应
由两种以上的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 的效果于每个物质作用的总和。
协 同 效 应 群体促进效应
社会惰化效应
社会助长效应
社会助长效应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 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普里特研究发现,当别人在场,或参加群体性的 活动,会明显促进人们的行为效率,他让被试者在三 种情境下,骑车完成25英里路程。第一种情境是单独 骑行计时;第二种情境是骑行时让一个人跑步伴同; 第三种情境是与其他骑车人竞赛。结果显示,单独计 时情况下,平均速度为每小时24英里;有人跑步伴同 时,时速达到31英里;而竞争情境则无更大改善,平 均时适为32.5英里。普里特在实验室条件下,让被 试完成计数和跳跃等工作,也发现了同样的社会助长 作用。
致弱、社会逍遥、社会懈怠。
相关实验法国人马克斯·瑞格曼 (Ringelman,1913)做了一个拔河比赛的实验, 他要求被试在分别单独的与群体的情境下拔河, 同时用仪器来测量他们的拉力。结果发现随着被 试人数的增加,每个被试平均使出的力减少了。 一个人拉时平均出力63公斤;三个人的群体拉时, 平均出力是 53.5公斤;八个人时是31公斤。
复习:
• • • • • • • • 群体 个人为什么加入群体? 群体发展五阶段模型? 制约群体有效性的因素: 外部环境条件、群体成员资源、群体结构 群体规范的功能? 角色的特性 群体凝聚力
练习:
一、单选:
1、维持群体行为有效性的一种合力是( A、共同的信念 B、共同的理想 C、群体凝聚力 D、共同的目标 2、下列不属于角色的特性的是( ) A、角色性格 B、角色知觉 C、角色期待 D、角色同一性 3、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叫(
(5)Y式沟通网络
• Y式沟通的优点是集中化程度高,较有组织
性,信息传递和解决问题的速度较快,组织
控制比较严格。
• 缺点:组织成员之间缺少直接的横向沟通,
不能越级沟通,除节点外,全体成员的满意
程度比较低,组织气氛大都不和谐。
各种沟通网络比较
网络形 解决问 信息 组织化 领导人 的产生 式 题速度 精确度 链式 轮式 环式 全通道 式 Y与倒 Y式 较快 快 慢 最慢 较快 较高 高 低 最高 较低 慢、稳 较显著 定 迅速、 稳定 不易 显著 不发生 士气 低 很低 高 最高 工作变 化弹性 慢 较慢 快 最快 较快
• 启示一:员工应该主动与管理者沟通 • 启示二:管理者应该积极和部署沟通 • 启示三:企业忽视沟通管理就会造成无所 谓的企业文化 • 启示四:治疗企业无所谓文化的良方就是 加强沟通,防范危机 • 启示五:沟通是双向的,不必要的误会都 可以在沟通中消除
一、沟通的过程
沟通过程如图7.3所示。
每个沟通过程一般都包括以下七个要素:发送者、接 收者、信息及其编码和解码、通道、反馈、障碍、背 景。 /us/50333101/17010315.shtml
练习:
三、案例:
维多利亚女王一次和她的丈夫发生冲突, 丈夫生气闭门不出,女王来敲门,丈夫问: “你是谁?”女王理直气壮地回答:“英国女 王。”屋里没有声音,女王又敲门,声音平和 了一些:“我是维多利亚。”里面仍是悄然无 声。最后女王柔情地说:“亲爱的,开门,我 是你的妻子呀。”门悄声地开了。
第七章 群体内部互动行为
在群体或组织中,沟通主要有4项
功能:控制、激励、情绪表达和信息传 递。
春秋战国时期,耕柱是一代宗师墨子的 得意门生,不过,他老是挨墨子的责骂。有一 次,墨子又责备了耕柱,耕柱觉得自己真是非 常委屈,因为在许多门生之中,大家都公认耕 柱是最优秀的人,但又偏偏常遭到墨子指责, 让他没面子过不去。一天,耕柱愤愤不平地问 墨子:“老师,难道在这么多学生当中,我竟 是如此的差劲,以致于要时常遭您老人家责骂
三、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一)个人因素
1、智力因素 2、情绪的稳定性 3、自信心 4、人性特点 5、人际关系
(二)环境因素
1、群体的气氛 2、群体的竞争力 3、群体的凝聚力 4、群体成员的共通性 5、群体目标 6、群体的规模
第三节 群体沟通
沟通也称意见沟通,是联络、通讯
的意思。所谓沟通就是信息的交流。
பைடு நூலகம்
• 沟通中的障碍就是出现在沟通过程中的干扰因素,
也被称做 “噪音”。
• (7)背景
• 任何沟通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发生的,这就是沟
通的背景。
二、沟通的分类
1、按沟通的组织特征来分,可以分为正式沟通 和非正式沟通 2、按沟通的方向,可分为上行沟通、下行沟通 和平行沟通 3、按信息发送者与接受者的位置是否变换,可 分为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 4、按信息沟通的过程是否需要第三者的加入, 可分为直接沟通和间接沟通 5、按信息沟通时所凭借的媒介,可分为口头沟 通和书面沟通 6、按信息沟通时发送人与接受人对信息的需 求程度,可分为主动沟通和被动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