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组织行为学》第七章领导理论与领导行为

《组织行为学》第七章领导理论与领导行为


以管理者为中心的 领导方式
以下属为中心的领 导方式
管理者运用职权的程度
下属享有自主权的程度
经 理 做 出 决 策 后 向 下 属 宣布
经 向 属 “ 售 自 的 策
理 下
兜 ” 己 决
经理 向下 属报 告决 策并 欢迎 提出 问题
经 理 做 出 初 步 决 策 允 许 下 属 提 出 修 改 意见
四、领导理论的新观点
(一)魅力型领导理论 • 魅力型领导者是指具有自信并且信任下属,对 下属有高度期望,有理想化的愿望,以及使用 个性化风格的领导。 •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魅力型领导对下属产生 了实质性影响。
(二)交易型与变革型领导理论
所谓交易型领导指的是领导者主要通过在奖酬 基础上的即时交换来影响下属的努力与绩效水 平。领导者为成员确定具体目标、实现目标的 具体方式及实现目标将会得到的报酬。如果成 员偏离了特定的方式,其绩效就要受到控制, 并要采取正确的措施。 所谓变革型的领导,是指将组织中成员的个别 利益转化成组织整体的利益,同时可以对组织 成员产生深远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能带领成员 朝向一个明确且具体的目标前进,进一步达成 组织的需求。
豪斯等人认为,一个领导者要激励下属,必须做 到如下几点: (1)明确下属的工作目标,是下属认识到 实现工作目标与获得自身利益的关系。 (2)提高下属对实现目标的期望值,指明 下属达成工作目标的方法与途径,协助下属克 服完成工作目标中的障碍。 (3)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使下属的需要 得到满足,激励他们的工作动机。
三、领导权变理论
所谓领导权变理论就是指领导者在不同的领导 环境和条件下,根据环境条件特点选择相应的 领导方式,以达到理想的领导效果的理论。 权变理论认为,没有哪一种领导行为是最佳领 导行为,领导是一个动态过程,领导行为应随 着被领导者的特点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一)菲德勒的权变模型
• 美国管理学家菲德勒(F.E.Fiedler)于20 世纪60年代初提出了有效领导的权变理论。他 认为任何领导方式都可能有效,其有效性不仅 取决于个人领导风格,还与他所领导的组织的 环境因素有关,即其有效性完全取决于领导方 式与环境是否适应。
二、领导的功能
• • • • • 指导 成就导向 协调 支持 激励
三、领导者的权力与影响力
(一)领导权力的来源 一是来自于职位权力 二是来自于个人权力
如果细加分析,可将权力的基础分为以下五类:
惩罚权 奖赏权 合法权 模范权 专长权
职位权力
个人权力
(二)领导影响力
影响力类型 具体影响力 奖励权 权利性影响 力 内容及影响方式 对有价值资源的控制及分配,如:给与合理 期望者以提升、加薪、表扬、认可等, 是一种正性强化的方式。 领导能剥夺下属的有价值的资源,产生消极 影响,如:降级、降薪、解雇、批评等, 是一种负性强化方式。
(三)领导支持关系理论
• 这一理论是美国行为学家利克特(R.Likert) 在关于领导行为对生产效率影响的深入研究基 础上提出的。该理论认为,领导者的重要工作 是要考虑下属职工的处境、想法和要求,支持 员工实现其目标和行动,引导员工认识自己的 价值和利益与组织群体价值与利益的一致性。
利克特通过对数百个组织机构的研究,将领导方 式归纳为四种基本类型: • • • • 专制式的集权领导 慈善式的集权领导 协商式的民主领导 参与式的民主领导
第七章 领导理论与领导行为
第一节 领导及其影响力
一、领导的基本概念
一般认为领导是一个影响过程,包括影 响他人行为的一切活动。换句话说,领导者施 加不同形式的影响,从微妙说服到更加独断, 确保权力的运用,确保追随者动机与角色清晰 以达成特定的目标。也即,领导实质上是一个 领导者或领导者群体有意识地去使追随者做其 想要他们做的事。
第三节 领导与决策
一、领导决策的原则和程序
(一)领导决策的涵义及特点 领导决策是指领导者为实现领导活动目标,组 织制定多种决策方案,从中选择并执行最佳方 案的全部活动过程。 领导决策具有预测性、目的性、选择性、关键 性、风险性等特点。
(二)领导决策的基本原则
• • • • • 信息准确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 系统分析原则 对比优选原则 集体决策的原则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自我领导和超级领导理论
• 自我领导理论是由查理· 曼茨和亨利· 西姆提出 的,是典型的领导替代品。它是指员工应用自 我观察的行为技巧、自我设定目标、暗示管理、 自我回报、绩效表现以前的活动预演以及自我 批评等自我激励和自我导向的方式,圆满地完 成工作。
(三)自我领导和超级领导理论
• 超级领导是一种发动被领导者领导自己、影响 别人的新型领导模式。一种发动被领导者领导 自己、影响别人的新型领导模式。即对自我领 导进行领导,帮助自我领导者将个人身上的自 我领导的潜能开发释放出来,帮助自我领导者 成功地领导自己。
(二)管理方格理论
高 9 1.9 8 7 6 9.9
关 心 人
5
4 3 2 1 1.1 1 2 3 4
5.5
9.1 5 6 7 8 9 高

关心生产
1.1型方式:表示对人和生产都极不关心。这种方式的领导者只尽最 小的努力做一些维持自己职务的工作,用最低限度来完成组织工 作和维系组织成员,因而被称为“贫乏型管理”。当下属人员的 素质都很高,全部为自我实现型的高成熟度的成员时,此种领导 方式是可行的,即所谓的“无为而治”。 9.1型方式:表示对工作极为关心,但忽略对人的关心。这种领导拥 有很大的权力,强调有效地控制下属,努力完成各项工作,因而 被称为“独裁的、重任务型的管理”。 1.9型方式:表示领导者对人极为关心,但却忽略工作的效果,因而 被称为“乡村俱乐部型管理”。 5.5型方式:表示既对工作关心,也对人关心,两者兼而顾之。但是 这种领导者往往缺乏进取心,乐意维持现状,因而被称为“中庸 型的管理”。 9.9型方式:表示对工作和人都极为关心。这种领导者能使组织目标 与个人的需求最有效地结合起来,既高度重视组织的各项工作, 又能通过激励、沟通等手段,使群体在相互信任、尊重的基础上 合作,下属人员共同参与管理,从而获得较高的工作绩效,因而 这种领导方式被称为“团队型管理”
菲德勒认为影响领导有效性的情景因素有三个: 上下级关系。 任务结构。 职位权力。
(二)领导行为连续统一体理论
• 领导行为连续统一体理论是美国组织行为学家 坦南鲍姆(R.Tannenbaum)和施密特 (W.H.Schmidt)提出的。他们认为,领导方 式是多种多样的,民主与独裁是两种极端的领 导方式,从高度民主向高度专制过渡,形成了 一个连续统一体。这个连续统一体的最左边是 独裁的领导行为,最右边是民主的领导行为, 中间则是领导权力同下属权力多种不同的结合 方式。
2.领导者素质构成
政治素质 知识素质 能力素质 心理素质 道德素质
(二)领导者的能力
• • • • • • • 洞察能力 决断能力 组织能力 协调能力 创新能力 应变能力 一定的社交能力
第二节 领导理论
一、领导特质理论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鲍莫尔经过多年的 潜心研究认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具备十 大条件,这十项条件是: 合作精神、决策能力、组织能力、精于授 权、善于应变、勇于创新、勇于负责、敢担风 险、尊重他人、品德高尚。
二、领导行为理论
• 领导者行为研究是继领导者特质研究之后,领 导科学实证研究的第二阶段,其盛行时间为20 世纪40—60年代。
(一)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
高 关 怀 结 构
底结构 高关怀
底结构 低关怀 低 任务结构
高结构 高关怀
高结构 低关怀 高
(一)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
• 1.低结构低关怀。这种领导行为既不关心组织任务也 不关心人,领导的有效性最差。 • 2.低结构高关怀。这种领导行为关心人,但不关心组 织任务,与下级人际关系好,但容易引起上级不满。 • 3.高结构低关怀。这种领导行为对组织任务很关心, 但对人不关心,上级领导满意,但容易引起下级不满。 • 4.高结构高关怀。这种领导行为对工作和下属都很关 心,既保证完成任务和实现组织目标,又满足下属合 理需要,上级和下属都满意。
强制权
合法权
领导可以对下属接受组织责任范围内的行为 产生影响,如:任命、罢免,具有明确 的垂直隶属关系。
建立在知识及技术之上的影响及控制,如: 对决策及管理的影响,是一种有效的影 响方式,可能是平行的或自下而上的。 建立在向往、尊敬之上的权力,如:人格魅 力,社交技能使人欣赏、喜欢、服从, 示范和模仿是影响的主要方式。
( 高 )第三象 限 低工作 高关系 为关 系 行
与 参
说 服
第二象 限 高工作 高关系 指 示
权 授
第四象 第一象 限 限 低工作 高工作 低关系 低关系 任务行 为 有能力 无能力 但不愿 但愿意 意
(低) 有能力 并愿意
(高) 无能力 且不愿 意
(四)路径—目标理论
• 路径—目标理论是由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豪 斯(R.J.House)等人于1971年提出的。他 以激发动机的期望理论和领导行为的四分图为 依据,着重研究领导者如何确定挑战性目标, 激励下属找到最佳途径,并消除实现目标过程 中出现的重大障碍等问题。
(一)领导者的素质
• 所谓领导者素质,是指领导者为实施领导在德、 才、识、学、体等方面应具备的基本条件。这 些基本条件,不仅是指生理学的那些特征,而 且是指在先天禀赋的生理素质基础上,通过后 天的实践锻炼、学习而形成的,在领导工作中 经常起作用的那些内在要素的总和。
领导者素质具有以下特点: • • • • 领导者素质形成于后天的社会实践 领导素质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领导素质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领导素质的综合性
1.群体决策的优点 • 首先,群体决策能提供更完整的信息。 • 其次,集思广益,选择余地大。 • 再次,群体决策能提高对决策方案的接受性, 易于执行。 • 最后,群体决策能提高决策的合法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