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探索月球的奥秘——月亮文化完美版

探索月球的奥秘——月亮文化完美版

探索月球的奥秘——月亮文化
福州华侨中学初一语文俞燕
活动设想:
这个单元的几篇课文,都和科学密切相关,内容丰富多彩。

“探索月球的奥秘”这一综合性学习涉及到跨学科学习,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相融合,以及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探索月球的奥秘”这一总课题可以分解为“月亮科学”和“月亮文化”两个子课题。

因为是语文课,加上初一学生跨学科学习的能力有限,因此,我把这节课定为“月亮文化”,从文学感性的角度来了解月亮,了解月亮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给学生创设文学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求知欲,同时在前面几个环节的铺垫上,进行联想和想象的写作训练。

利用多媒体和电脑网络,充分展示直观、形象的月球,使学生能自如地运用合理的联想和丰富的想象表达训练的内容。

本课采用三步法:创设情境——文化探究——写作拓展。

前两步是积累,后一步是运用。

第一步:创设情境。

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音乐,以及各类型的表现月亮的图片,把学生引入想象和创造的情境。

第二步:文化探究。

采用学生发言和活动的形式,以达到积累知识,拓展视野的目的。

第三步:写作拓展。

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学生对月亮有了感性的认识,再根据各自表达的中心,进行写作训练。

活动目标:
1. 学习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简单获取资料的方法,提高搜集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 了解关于月亮的文化内涵,感受月亮文化的魅力。

3. 在所遵循的基础上,激发文学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进行联想和想象的写作训练。

活动重点:
1. 了解关于月亮的文化内涵,感受月亮文化的魅力。

2. 激发文学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进行联想和想象的写作训练。

活动准备:
学生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获取资料,收集有关月亮的来历、传说、诗、词、图片等资料,并通过合作讨论,对搜集的材料进行筛选、整理,时间为一周。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由课前的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导入这节课的话题——月亮。

再由前不久中国的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导入人们对月球奥秘的探索。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寻一下,千百年来,月亮这颗神秘的星球带给我们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二、月亮的美称
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景物中最常见的被描写的对象之一。

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充满诗意的美称,很多词也因此成了月亮的代名词。

由学生根据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介绍,并简单介绍这些美称的由来。

(学生发言)
教师把学生搜集到的内容进行归类,得出结论:(投影)
银钩、玉钩、垂钩、蛾眉、玉弓、弓月、金轮、玉轮、霜轮、冰轮、银盘、玉盘、白玉盘、金镜、玉镜、冰镜、瑶镜……
——由月亮的形而进行的比喻,引发的联想银兔、玉兔、顾兔、蟾蜍、金蟾、银蟾、蟾宫、桂月、桂轮、桂宫、桂魄、广寒、清虚、望舒(传说月亮的驾车之神名望舒)、嫦娥、素娥、婵娟……——由月亮的故事传说而得名,是源自古人的想象
因此,古人用他们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来探索月球,但他们的想象力不仅表现于此,他们还
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精美的故事传说。

接下来,和学生聊聊和月亮相关的民俗传说。

三、关于月亮的民俗传说
提到和月亮有关的民风民俗,就不得不提起中国节庆中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

提问:说到中秋节,你们想到了什么?(由此导入中秋节的起源)
(投影: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

《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

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1.中秋的主要风俗活动
因为中秋节的主要风俗活动都是围绕着“月”进行的,所以民间有很多和“月”相关的风俗。

请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进行介绍。

(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中国中秋节除了各地区各民族各自带有地域特色的活动外,较为主要的民俗活动有吃月饼、赏月和祭月。

(根据学生的回答内容进行即兴提问,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并简单介绍古人祭月和赏月的风俗:
祭月来源的两种说法: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

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

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这一天,“秋分”这个季节在八月内每年不同,所以秋分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无月是大煞风景的,逐渐约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

还有一种说法来自民间传说:嫦娥奔月后,后羿伤心不已,却又无可奈何,只好在嫦娥喜欢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远在月宫的嫦娥。

民间的百姓闻之此事,也纷纷在自家月下摆设香案,向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古人赏月是件很有情致很浪漫的事,贪者寄于酒楼,好游者登山泛水,文人吟诗作画。

而且古人赏月不仅赏天中月,常常寄情于月,所以他们赏到了嫦娥,赏到了玉兔。

(以宋人赏月片段为例)投影:“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新编醉翁谈录》(特别解释一下“步蟾宫”和“攀仙桂”的意思。


2.提问:说到中秋吃月饼,传说中第一块月饼是谁做的?(导入嫦娥奔月的故事,投影展示“嫦娥奔月”图)
关于月亮,自古就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和故事,古人的想象力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请学生根据资料进行简单介绍。

(学生发言)
提问:这些神奇美妙的传说又是如何产生的?
(提示:为什么古代会有“天狗吃月”、“雷公”、“电母”这些故事?)
归纳: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们不能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只能借助想象和幻想来解释。

四、学生活动
刚才大家说了那么多和月相关的故事传说,其实,其中有不少的涉月之词保留了下来。

所以,现在做个活动,把大家所知道的含“月”字的成语或四字熟语说说看,可以互相补充。

(学生发言)
教师也把常见的词整理到投影上:
日新月异月明星稀月圆花好月下花前众星捧月
长年累月月黑风高日月入怀日月如梭日积月累
春花秋月晓风残月水中捉月流星赶月花容月貌
年头月尾清风明月岁月如流皓月千里风月无边
风花雪月风清月朗月明如水月满则亏月下老人
月落乌啼月影婆娑月上柳梢猴年马月海底捞月日月合璧新月如钩蹉跎岁月嫦娥奔月穷年累月
披星戴月闭月羞花
含“月”的成语还有很多,希望大家回去能继续收集一些。

五、想象作文
我们前面了解了月亮的雅称,了解了月亮的故事传说,这些可以说都是前人想象的成果。

现在,大家对月亮应该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月亮不再是月球的概念,而是一个富有情感的月亮了。

如今的月亮,一样拥有着光彩的魅力,吸引着大家的目光。

望着天空中那或圆或缺的月亮,你又会想些什么?要求: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的能力,现场完成150字左右的片段。

(学生写作,教师选择几篇放在投影仪上进行现场点评。


六、布置作业
把各自收集的关于“月亮”的知识,自定一个主题,整理成一份手抄报。

课堂总结:古人梦想能登上月球,去看看月宫里那凄美的女子——嫦娥,如今,人类已经登上了月球,古人的梦想在今天已经变成了现实。

也许,几个世纪后的某一天,刚才大家的梦想也会成为现实。

正因为人类拥有梦想,所以才激励人类不断去探索月球的奥秘,去慢慢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

当然,月亮带给我们的文化内涵远不止这些,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回家继续查阅更多的资料,更多地了解月亮的文化,并在今后的写作中充分运用这些知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