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期
一、教学目的:适度的安全感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基础。
家长应该充分注意到安全感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从自己平时与孩子相处的点滴行为做起,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的、支持的、安全的心理氛围。
二、教学方法:采访对话式、案例分析式、教师演讲式
三、教学过程:
亲爱的家长同志们:哄骗可以在短时间内安抚幼儿的情绪,但家长如果经常使用这种带有欺骗性质的方法,有可能使孩子失去对父母的信任感,进而逐渐丧失对外在世界的一般安全感。
那么什么是安全感呢?
(一)何谓安全感: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甚至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同义词。
作为心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安全感最早见于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理论研究中,虽历经百年的争论和探讨,但至今仍未形成统一的概念。
社会文化精神分析的代表霍尼(Karen Horney)认为儿童在早期有两种基本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和满足的需要,这两种需要的满足完全依赖于父母;当父母不能满足儿童这两种需要时,儿童就会产生焦虑。
即如果父母不能满足儿童安全的需要(如父母不能向幼儿提供持续的、稳定的、持之以恒、前后一致的、合理的爱),幼儿就会缺乏安全感。
马斯洛在 1954年提出了颇具影响力的需要层级理论,他认为人的需要按照其出现的先后及力量的强弱可排列出等
级。
这些需要按照由强到弱、由先到后的顺序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其中安全需要在生理需要被大部分满足之后就会出现,具体是指对于稳定安全、秩序、受保护以及免受恐吓、焦躁和混乱的折磨等的需要。
在对安全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之上,马斯洛又指出:心理的安全感(psychological security)指的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特别是满足一个人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
而我国学者则在结合本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置时的有力/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制感。
综合上述有关安全感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各派学者界定安全感概念的角度不同,但都认可个体具有基本的安全需要,这种需要既包括生理上的安全需要,也包括心理上的安全需要。
从这一共同点出发,我们可以将安全感简要地界定为人们对自己的安全需要被满足程度的一种认知或感觉。
我国学者认为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有安全感的幼儿才能有自信和自尊,才能与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际关系,积极挖掘自身的潜能。
而缺乏安全感的幼儿更多地会感知到孤独和被拒绝、对他人通常持有不信任、嫉妒、傲慢甚至仇恨和敌视的态度,行为上也更容易出现逃避、退缩或攻击性的行为,较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缺乏安全感也是多种心理疾病的隐患之一。
了解了概念之后,我大致明白了为什么恬恬最近那么渴望和妈妈
在一起。
凌晨四点半,发生了一件让我深思的事。
恬恬一个劲地喊着要尿尿。
恬爸感冒了,躺在那儿叫我。
我抱起恬去尿。
回来,她的举动实在可笑,居然趴在她爸爸身上。
我说妈妈抱你吧,按说白天那么粘我,晚上我抱着睡总可以吧。
可是她就是不愿意。
就这样趴在恬爸身上睡了一个小时。
(二)如何帮助幼儿建立安全感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E.H.Erikson)在1950年曾提出,在个体发展的早期,人格发展最主要的课题是建立对世界最初的信任感。
婴儿如果能受到父母或其他看护人的良好照顾,尤其是母亲,如能够对婴儿采取慈爱的态度,并且这种慈爱是经常的、一贯的和可靠的,婴儿就会觉得舒适与满足,进而会产生最初的安全感,会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信任和期待。
那么,家长们应该如何帮助幼儿建立安全感呢?
(1)不对孩子撒谎
诚如文章开头所举的例子一样,大多数家长对孩子撒谎的出发点都是善意的。
而且由于家长自身也承受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所以有时尽管家长明知对孩子撒谎不好,但还是会寻求这种看起来速效的方法来安抚孩子的情绪。
但无论如何,如果家长经常使用撒谎蒙骗的方法来对待孩子,就会给幼儿人格的健全发展带来损害。
幼儿对世界最初的、基本的信任感主要来自对父母教养行为的感知。
如果幼儿感知到身边的父母是可信任的、安全的,那么幼儿就会将这种感知推及外在世界,推及他人。
如果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焦虑恐惧的
状态下(例如害怕打针的状况)发现即使是最信任的父母也会骗自己,也是不值得信任的,那么幼儿对世界的基本信任感和安全感就会相应地受到损害。
(2)全身心地关注幼儿
有些家长认为自己一天24小时几乎都和孩子在一起,孩子就应该安全感十足了吧?其实未必。
度量幼儿安全感被满足的程度不能仅仅看家长和孩子呆在一起的时间总量,更应该看家长和孩子相处的质量。
事实上,我们总能发现有些家长虽然和孩子相处的时间不多,但彼此仍能相互信赖,相处融洽。
决定家长和孩子相处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家长要全身心地关注孩子,关注孩子的每一个举动,了解这些举动后面的心理意义。
对孩子发出的每个信号都很敏感,这样的家长就会让孩子感到温暖、感到安全,亲子之间也会形成基于彼此信任的默契。
细心的母亲可以分辨出婴儿因为饥饿、困倦或疼痛所发出哭声的细微不同,进而准确地识别、满足婴儿的需要,获得婴儿对自己的信任。
而婴儿不管因何发出的哭声,在粗心的母亲耳朵里都是同一种声音,这样的母亲只能靠猜测来满足婴儿的需要,时间长了亲子之间就会缺少基于信任而形成的默契。
想要获得孩子的信任,帮助幼儿建立安全感,家长只需和孩子相处时把自己的眼睛、耳朵及其他所有的感官都用在孩子身上,全神贯注地对待孩子,就可以敏感地捕捉到孩子发出的信号。
(3)不拿幼儿当出气筒
如埃立克森所述,幼儿需要得到来自主要照料者的一贯的、可靠的爱,才会形成对外在世界的基本信任感和安全感。
但有些家长在处理幼儿顽皮行为时会习惯说:“你如果再……,我就不喜欢你了(我就不要你了)。
”这种方法的长久使用会使幼儿对家长给自己的爱产生怀疑,因为担心父母真的不要、不爱自己而感到焦虑,进而引发安全感的降低。
另外,家长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因为各种各样的压力难免会积累一些负面情绪。
某些情况下,这些负面情绪就会有意无意地由家长传递给幼儿。
最常见的情况就是父母在自己心情不好时,拿孩子当出气筒。
在这种情况下,幼儿通常不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但就是惹得父母不高兴甚至还招来严厉的惩罚。
这种不确定性会让幼儿茫然失措,进而损害幼儿已经形成的对父母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