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苏轼《寒食帖》的书法艺术特色学院:艺术学院学院年级:2012级专业:手风琴姓名:王若晨学号:21241318202013年8月6日摘要《黄州寒食诗帖》,纸本,25 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
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
此帖笔致自然沉着,笔画粗壮丰满,字体真行相间.全篇松紧欹侧有致,浑然一体.字形忽大忽小,极其随意,各具姿态.用笔重者如蹲熊,轻者似掠燕.结体既有《石压蛤蟆》,也有《树梢挂蛇》,如年、中苇纸等字,尖笔长竖,锐不可挡.布局疏密有度,不时透出疏朗之气息。
通观全帖,由缓起渐快的节奏,也有由大及小的字体,复有由细变粗的笔姿,更有始淡终浓的墨趣.以行书起笔写洒脱奔放,笔墨与心境相起伏流转,如滔滔江河之泻渲绁于纸卷之上.确是苏轼兴到而书的神来之笔,是诗文与书法结合的千古佳作之一!关键词苏轼寒食帖艺术特色一、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诗词开豪放一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
宋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曾官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
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
苏轼为人正直、性旷达,才华横溢,诗词文赋而外,对书画也很擅长,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
苏轼的字看似平实、朴素,但有一股汪洋浩荡的气息,就像他渊厚的学问一样,神龙变化不可测。
他长于行书、楷书,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给人以“大海风涛之气”、“古槎怪石之形”的艺术美感。
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
苏轼,排在宋朝四大书法家的首位,其书法以楷、行为主。
其楷书主要是以唐颜真卿为取法对象,得浑厚雄强之势,但用笔有晋人法意,楷中带行,结字平扁,如石压蟾蜍,变化丰富,个鲜明。
其行书以颜书为底,上朔二王,写得雄秀兼备,古朴多姿。
苏轼的书法,是典型的文人书风,他的书法,是构建在其广博而精深的文学基础之上的,苏轼在其论书绝句中写道"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其极具个性的书法对后世影响极大,宋以后,学颜的都学苏字,而写二王的,也没法绕过苏字。
黄庭坚将苏轼书法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著。
早期代表作为《治平帖》,笔触精到,字态妩媚;中年代表作为《黄州寒食诗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达到“心手相畅”的几近完美的境界,有“天下第三行书”之誉;晚年代表作有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此二赋以古雅胜,姿态百出而结构紧密,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
二、作品背景及介绍《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的行书代表作,作于元丰五年,即苏轼被贬谪黄州的第三年。
此时的苏轼,“幅巾芒屩,与田父野老相从溪谷之间。
”生活极其清苦。
诗中自叙了这种生活状态,并表达出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绪。
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历代鉴赏家均对《黄州寒食诗帖》推崇备至,称道这是一篇旷世神品。
黄庭坚跋盛赞此卷于诗胜过李白,于书兼有唐、五代诸家之长。
南宋初年,张浩的侄孙张演在诗稿后另纸题跋中说:”老仙文笔高妙,灿若霄汉、云霞之丽,山谷又发扬蹈历之,可谓绝代之珍矣”。
自此,《黄州寒食二首》诗稿被称之为“帖”。
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则在帖后题曰:“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
清代将《黄州寒食诗帖》收回内府,并列入《三希堂帖》。
乾隆十三年,乾隆帝亲自题跋于帖后“东坡书豪宕秀逸,为颜、杨后一人。
此卷乃谪黄州日所书,后有山谷跋,倾倒至极,所谓无意于佳乃佳……”为彰往事,又特书“雪堂余韵”四字于卷首。
《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三、作品鉴赏与分析如图,《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
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
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
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难怪黄庭坚为之折腰,叹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
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 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在笔法上,其笔画以浓墨大笔为主,点画丰满肥厚,一反北宋多以瘦劲为主的风格。
唐杜甫说过:“书贵瘦硬方通神”,这说明当时的人们是非常推崇瘦硬书体的,而苏轼却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艺术观点:“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语未公吾不凭。
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同时其笔法善用侧锋,下笔不是下去就立直,同时下笔时手腕离纸较近,笔锋略向左侧斜出,因而有些不解苏书真谛者的书家指责东坡用笔不合古法,甚至称其为“墨猪”。
实际上东坡正是充分运用了中锋与偏锋,才使得《黄州寒食诗帖》力透纸背,姿态横生。
观其笔法,《黄州寒食诗帖》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方圆兼备。
可以概括为落笔出峰而运笔圆润,这个特点贯彻在整个帖的字里行间。
细细观察每一个字,大多数情况下起笔都是以出峰开始,而在运笔过程中力求圆润,显得起伏不大,而动感十足。
二是回峰用得较少。
特别是横画非常突出。
很多横画是不假思索利用笔峰的右侧直接落笔在纸上挥运,显得更加自然天成。
如第一首诗的“春”、“去”、“苦”字和第二首诗的“知”、“破”字的横画,皆是如此。
三是铺毫用得很多。
纵观苏轼的这幅作品,几乎把毛笔的上中下三个部位都用得很好,尤其是铺毫用的最为精彩。
如第二首诗的“重”、“屋”、“寒”等字。
正因为铺毫使用的好,使苏轼的这幅字犹显示出沉闷、苍凉、凝重的意境。
在结字上,《黄州寒食诗帖》相近于汉、北碑,结体取横势,体势宽博质朴,横平竖直,包围结构较为方整伸展。
黄庭坚论东坡结字曾戏曰:“公之字固不敢轻议,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虾蟆。
”形象地勾画出了苏字结体扁平、奇崛的特征。
这一特征也正是与苏轼的“大字难于紧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的主张相符的。
另外,苏字最显著的特征是结构的参差变化,或左重右轻或右重左轻;有的上密下疏,有的上疏下密。
在大智若愚、诙谐的风格中流露出天真。
观其结字,《黄州寒食诗帖》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扁平。
就苏字的整个特点来看倾向于扁的趋势。
但是这幅字把扁的结构用到了极致。
如“云”、“空”、“雨”等字。
二是长处精彩。
纵观苏字以短画为主而少长画。
而这幅作品把字的长画使用的非常有特点。
如“年”、“中”、“苇”、“纸”字的竖画、“破”字的撇、“过”字的走之等,给人行云流水之感。
三是错落。
苏轼在这幅作品中,使用错落的结字方式非常值得玩味。
如“惜”、“春”、“秋”、“有”、“头”等字。
在章法上,《黄州寒食诗帖》特别注重横势,行距开阔分明,由于横势与纵势的有机照应,不但没有给人丝毫的松散感觉,反而有一种浑厚、灵动的气势。
通观整幅作品,似欣赏一曲郁愤、幽怨的古琴曲。
那线条的盘旋、往复、曲折、顿挫拟诗人拔动着如泣如诉的琴弦,表达了无限郁愤的复杂心情。
观其章法,《黄州寒食诗帖》以行书起笔,开始笔画字形规整,但随著情思起伏变化,用笔逐渐奔放,字形大小长扁出神入化,全然不可捉摸,反差对比强烈,配合字里行间的疏密错落,与墨色浓淡呼应,沉痛心情跃然纸上。
东坡放任情感走笔,用笔轻重交错,轻者如如飞燕掠空而过,重者沉著顿挫重如蹲熊,表现出声音节奏之美。
书写到后面,越发恣肆挥洒,特别是“哭涂穷”这三个字,字形猛然放大,突兀地出现在读者面前,产生了令人心惊胆战的视觉冲击力。
伴着“死灰吹不起”的心境,苏轼在手稿的结尾,仅写下了“右黄州寒食二首”便结束了——这在苏轼的传世作品中绝无仅有,恰如一首悲怆的乐章.意尽曲止,余韵悠悠。
正如苏轼所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在审美上,以苏轼为代表的宋人书法追求的是文人、文学和书法的结合,是以文章、才学为根基的个体心性的自然流露,将心灵、性情、文化素养推到至高无上的位置,传达其胸中郁结与率性真情,他们崇尚意趣,讲究情趣,重视性灵在笔墨中的抒发,以个性鲜明著称,这就是不同于古人的“尚意”书法。
如苏轼自谦“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心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这种风格的形成,主要源于禅宗思想。
禅宗强调“本心”,“本自无缚,不用求解,直用直行,事无事事。
”这种思想使得苏轼意识到,应当尊重自己的内心感受,摒除一切外在的清规戒律。
所以,他提出:“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黄州寒食诗帖》就是北宋写意书法的经典之作。
在谪居黄州的几年中,生活清苦自不待言,而作此书之时,恰逢寒食节,又偏遭“苦雨”,满目萧瑟,使东坡顿觉人生之无奈与凄凉。
这种痛苦压抑的心绪不免流露于笔端,因此,以前的秀劲书风被一扫殆尽,展现出一种沉郁顿挫的悲怆书风。
全帖疏密有致,不时透出疏朗的气息,体现出此时感情的一任自然,突破了法度的障蔽,进入到一种无拘无碍的书写状态之中,正所谓“心忘其手手忘笔,笔自落纸非我使。
”元朝书家鲜于枢把《黄州寒食诗帖》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这一推崇世无间言。
苏轼自己对自己的得意之作亦是有所感受:“书此以遗生,不得五百千,勿以予人。
然事在五百年外,价直如是,不亦钝乎?然吾佛一坐六十小劫,五百年何足道哉!”澄江碧色般的苏诗与鸥鸳翔集似的苏书相辅相成, 如日月交辉,《黄州寒食诗帖》就是这样一幅苏轼的巨制!参考文献【1】姜茜.解读苏轼《寒食帖》[J].华人时刊. 2002(10)【2】李玉琨.试析苏轼的书法艺术及书论[J].艺术广角. 2007(04)【3】李永辉.从《黄州寒食诗帖》看苏轼书法创作观[J].今日科苑. 2008(14)【4】李放.试论苏轼的书法作品构成观[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6) 【5】陈党.苏轼书法尚意性探微[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