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寒食诗帖》教学设计
最后一行所写诗题“右黄州寒食二首”七个字,笔调回归收敛。
如果说前7行的变化显示了苏轼的不安和节制的状态,那么他写第二首诗时,随着诗中诉说自己的悲凉处境和荒寞的心境,情感的闸门打开了,驱使毛笔的挥运,笔画忽肥忽瘦,字形时大时小,结构或者绵密或者壮阔,书法的形态也情绪化了。
转换语:寒食帖记录了苏轼作书姿之际起伏不平的心绪,气象万千。笔墨随着情思起伏跌宕,是心境与书境合一的杰作,那么我们如何去进步一理解寒食帖的文字内容,有请曹老师。三、二、曹老师从语文的角度教学《黄州寒食诗帖》。
第二行“年”字末笔长竖,笔势展开
第四行“萧瑟卧闻”处,苏轼行书笔调呈现出来,笔画转为沉厚,字形也大起来。
第六七行又收敛起来,先后出现脱字、衍字。
图四:
配文:“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饱蘸浓墨,卧笔挥扫
讲解:,沉厚的笔姿出现,笔画粗壮,体势阔落,字形转大。
第十一行“破灶烧湿苇”第十五行“哭涂穷”相继出现了字形展大、点画厚阔的形态。
《黄州寒食诗帖》教学设计
选题设想:
本节课是小专题《基于人文底蕴提升的书法和语文学科整合校本课程实践研究》的一堂研究课。书法与文学结合的集大成者,我们首先想到了苏轼。他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单从文学或者书法任意一个角度来看,他的佳作俯拾即是。二者结合,后世评价最高的就是《黄州寒食诗帖》,于是选定此文作为教学内容。当然,夹带了私货,个人被他崇高的人格和旷世才华深深吸引,也很想引领学生多走近的黄庭坚所写跋语进入:“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彼时彼地,此情此景,赋到沧桑句便工,成就千古华章,作品不可复制。走近诗人,了解背景。
1.介绍诗人诗、词、文、书法、绘画等方面的杰出成就及崇高地位。老师评价语:“才高八斗炳千秋”。
3.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语言串讲诗歌大意,写在学案上。
教学过程:
一、莫虎老师从书法角度执教。
(一)导入
2019年1月16日(今年初的时候),日本东京博物馆举办“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其中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的颜真卿传世名品《祭侄文稿》展出,引发热议。两岸书友担心,《祭侄文稿》作为极其珍贵的文物,展出可能会导致难以弥补的损坏。
所谓“纸寿千年、绢寿八百”,相比玉器等耐储存的文物,书画的生命极脆弱,光线、空气潮湿度、微生物等都可能带来一定的损坏。
《祭侄文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一个草稿,上面有大量涂抹之处,却被誉为“行书第二”,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媲美。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
1字字泣血:书法与情感合二为一
2人品与字品的高度合一
1.从书法的角度欣赏《黄州寒食诗帖鉴赏》的美,认识其书法价值。
2.从文学的角度感知诗人苦难的经历,体会诗人悲凉、沉痛的心境,认识其文学价值。
3.涵咏经典,感受书法与文学巧妙结合的传统文化魅力,提升人文底蕴。
课时安排:1课时
前置学习:
1.大声朗读至准确流畅,尝试有感情诵读,写下你的诵读处理建议。
2.从学过的作品中了解苏轼,写下认识。
2.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并未使苏轼一帆风顺。看苏轼一生所到之地的地图,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评价。(预设:颠沛流离、辗转奔波、居无定所、四处为官、多次被贬)出示《题金山自画像》。生齐读,老师讲解:写作该诗时,诗人68岁,被赦北回中原,路过镇江,游览金山寺时看到大画家李公麟为他作的画像,凝视良久,写作此诗。颇有自嘲、自伤之感,两个月后,溘然长逝。师评价语“宦海浮沉度此生”。
(二)朗读标题,猜测诗意。
结合背景资料,在括号内加上恰当的修饰语:
()的黄州(预设:偏远、被贬地、冷清)
()的寒食(预设:伤心、从天气角度,多雨、阴冷)
()的经历(预设:穷困、漂泊)
()的心境(孤独、失落、难过、凄凉、悲苦等)
链接:苏轼被贬黄州的原因“乌台诗案”,“寒食节”的由来。
链接一: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四十五岁,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第三年四月,也就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作此两首寒食诗。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引言配图一:
配文:祭侄文稿局部
讲解:文中这几句“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描述的就是其兄、其侄的罹难始末。而这几句被颜真卿反复删改涂抹,足可想见其悲愤。
《祭侄文稿》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北宋苏轼的行书《黄州寒食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亦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二”。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不顾笔墨之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故《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今天我们再来看看苏轼的《黄州寒食帖》。
(二)学习《黄州寒食诗帖》
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一种惆怅孤独的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寒食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图一:
配文:《学古绪言》有言:坡公书,肉丰而骨劲,态浓而意淡,藏巧于拙,特为秀伟。
讲解:苏轼行书是楷书的快写体,(板书水字)牵连映带的笔势,天真罄露,活泼自然。
图二:
配文:“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讲解:黄庭坚跋语,苏轼的笔意。
图三:
配文:笔体有三变,这是苏轼其他行书作品中很少见到的景观。
讲解:第一行笔画坚利而凝重,字形小,是收敛之态。
教学设想:
由我和书法老师莫虎两位共同完成本节课教学,莫老师承担书法角度的鉴赏。我承担作者介绍,诗歌背景介绍,语文角度读懂诗歌大意,感知诗人情感的教学任务。考虑一节课要学习两首五言古体诗,并结合书法鉴赏。所以写作技巧不在本节课教学任务中,并且需要安排前置学习,让同学们对两首作品有大致的了解。
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