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

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

Йоханнесом Шмидтом была выдвинута волновая теория, в соответствии с которой во внимание должны приниматься и результаты взаимодействия географически соседствующих родственных языков.
2、主要贡献
1关于语言亲属关系的理论
(создание родословного древа индоевропейских языков)
2关于重建始源语的比较方法
(методика реконструкций индоевропейского праязыка)
3关于对语言的分类
(морфологическая классификация языков)
`
斲莱歇尔语言谱系图的优缺点
优点:它是展示一个语系所包含的各种语言 的巧妙手段,以使这些语言的演变和历史 关系一目了然。 不足:使人容易误解从一种语言分裂为两 种语言是一时间突然实现的,实际上演变 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另外,不同的语 言由于地理上的接近会不断的相互影响。
斲密特
施密特与波浪说
3强调注意研究活的民间语言和方言。 历史语言学的解释必须以语言事实为 基础。猜想假设是靠不住的,必须到 说话人的语言行为中去寻找,说话人 在使用语言时改造语言,应该调查活 的语言。
最重要的两条论点
新语法学派奉行的最重要的理论原则 主要有“语音规律无例外”原则和类 推原则。 这两个原则在历史比较语言学史上具 有重要的意义, 可以说, 历史比较语 言学取得的巨大成绩在某种程度上与 新语法学派的理论原则是密不可分。
新语法学派(青年语法学派) МЛ А Д О Г Р А ММА Т И ЗМ 1、出现时间:19 世纪的最后25 年,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
“新语法学派”时期 2产生的历史背景:新语法学派的材料和思想源于19 世纪 前期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家格里姆和中期的施莱歇尔等人。 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但亦暴 露出了致命的弱点。当时奉行的自然主义的研究范式使得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缺乏可靠的理论基础, 同时研究以 梵语为中心对象, 忽视了对方言的研究。这一切最终使 得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陷入了困境。正是对于前期研究 方式及理论基础的反思为新语法学派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 。他们对语言生命的条件提出了质疑, 进而对自然主义的 研究范式提出了质疑。
`
所谓重建,就是为每个词或语素的形 式构拟出对每个语言都适合的“一般 历史性的公分母”,来代表那个词或 语素的最原始的形式。重建是通过比 较的方法,比较不同的词语,得出它 们的共同点,并对不同之处作出合理 解释。
(3)关于对语言的分类
施莱歇尔在许多著作中都把语言看作一种 机构,即表示意义和关系的形式。根据这 些机构,我们可以把语言分成若干种类。 语言的机构的增长即表现着语言的生命。 语言的生命和动植物的生命一样,都有成 长期和衰老期。语言在成长期,由简单的 结构变成了更复杂的形式;在衰老期,由 它所能达到的最高的发展阶段逐渐衰退, 它的形式也受到了损害。
代表人物及著作
1、主要人物:奥斯托夫(Герман Остхоф ,18421907)、布鲁格曼(Карл Бругман,1849-1919)、莱斯 琴(Август Лескин,1840-1916)、德尔布吕克 (Бертольд Дельбрюк,1842-1922)、保罗(Герман Пауль ,1846-1921),再就是受新语法学派影响的语 言学家:莱特(英国)和梅耶(法国) 2、代表著作:《印度日耳曼语法比较理论》(布鲁 格曼、德尔布吕克)、《历史语言学原理》(保罗) 《语言研究引论》(德尔布吕克)
宣言的主要论点
1影响语言变化的因素
布鲁格曼和奥斯托夫指出,相当长时间以来,人们 对人类语言是怎么存在和发展的,在语言活动中哪 些因素在起作用,以及这些因素怎样影响着语言的 逐步发展和改造等等,并无明确说明。人们注意研 究“语言”,而对“说这种语言的人”并不关心。 他们强调了个人言语的特点,认为这正是语言研究 的对象。他们还认为人类言语机制包含着心理和物 理两个方面,由于语言生理学的发展,人们在言语 活动的物理方面的研究已有一些进展,然而这一机 制的心理方面,却始终未受到重视。这给语言的比 较研究造成了障碍。
“语音规律无例外”原则
语音规律不容许有例外:所有语音变化只是机械式进行的 ,都是按照无例外原则实现的,这就是说,语音演变的方 向对一个语言社团的所有成员来讲,除非出现方言分裂, 始终是相同的,所有词只要其中受到音变的语音是在相同 情况下出现的,则无例外地受到变动。 «Каждое звуковое изменение, поскольку оно происходит механически, совершается по законам, не знающим исключений, т. е. направление, в котором происходит изменение звука, всегда одно и то же у всех членов языкового сообщества, кроме случаев диалектного дробления, и все без исключения слова, в которых подверженный фонетическому изменению звук находится в одинаковых условиях, участвуют в этом процессе».
斲莱歇尔根据他的这个理论又把语言的生命分成了两个完 全不同的时期:史前时期(Доисторический период)和 有史时期(исторический период)。 在史前时期,他认为语言一切高级的形式都是由简单的形 式变成的,如由孤立形式变为黏着形式,由黏着形式变为 曲折形式。«Все высшие формы языка возникли из более простых: агглютинирующие из изолирующих, флективные из агглютинирующих». 在有史时期,是一个衰退的阶段。 А. Шлейхер понимает этот период как регресс, «распад языка в отношении звуков и форм».
(1)关于语言亲属关系的理论
他认为语言的发展有自己的规律,跟生物 的进化过程是一样的。采用生物学对植物 的分类斱法来研究语言的历史亲属关系。 他把当时存在的语言按其共有特点(词汇 的一致性及符合音变规律等),分成 语系 、语族、语支 。 画出了印欧语系的谱系树图形。 谱系树(Концепция родословного древа)
青年语法学派的正式产生标志
1878年布鲁格曼和奥斯托夫创办的刊物《形态学 研究》(«Морфологически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в области индоевропейских языков»)问世,刊内 由布鲁格曼执笔的“序言”中,正式应用了“青 年语法学派”这一名称,提到了“青年语法学派 的倾向”、“青年语法学派的方法”、“青年语 法学派的原则”等等。因此,《形态学研究》的 创刊, 无疑标志着青年语法学派的正式成立。 《形态学研究》的序言,对老一辈语言学家的观 点进行了激烈的抨击,全面阐述了青年语法学派 的观点和行动纲领,因此实际上是青年语法学派 的一篇宣言(Манифест)。
1、简介
1奥古斯特· 斲莱歇尔(Schleicher,1821-1868):语言 学家、哲学家、生物学家,信奉黑格尔哲学和达尔文 进化论。懂得数种欧洲语言,对立陶宛语做过实地调 查,写过专论。 2代表作:«Компендий сравнительной грамматики индоевропейских языков» (《印欧语言比较语法手册) «Теория Дарвина в применении к науке о языке» 《达尔文理论与语言学》 «Руководство по изучению литовского языка» 《立陶宛语手册》
К. Бругман сказал,что необходимо покинуть «душную, полную туманных гипотез атмосферу мастерской, где куются индоевропейские праформы», и выйти «на свежий воздух осязаемой действительности и современности». 布鲁格曼说过必须要走出那个假造印欧语 词根的充满假说云雾的小车间,来到阳光 明媚的客观现实中。
19世纪中期历史比较语言学总结
19世纪中期历史比较语言学进入成熟阶段,主 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历史比较的方法绘制出了谱系图。 第二,学者摆脱了前一时期单一地研究某几种 语言的语音对应关系,开始用构拟的方式重建 始源语(индоевропейский праязык)。 第三,开始重视对元音的研究。
他把世界上的语言,也分为三类: 1) изолирующие языки孤立语 2) агглютинирующий тип 黏着语 3) флектирующие языки屈折语 按照它们的发展阶苦复杂的工作。单是语音的演变过程 就很难确定。 1施莱歇尔对元音的变化提出过错误的假设。他认定原始印欧 语只有三个元音。后来,研究了大量的实例之后,学者们终于 发现原始印欧语应该有五个元音。在发现有五个元音之后,人 们开始注意到元音的变化规律。 2德国学者布鲁格曼还发现,鼻音和流音也可以作为共鸣音, 即半元音。 3索绪尔与喉化音理论。瑞士伟大的语言学家索绪尔在1878年 发表的《论印欧语言中元音的原始系统》一文中提出了新的假 设。索绪尔的理论和解释是很有见识的,可是的是当时没有引 起人们的重视。直到1927年,波兰学者库利洛维奇的发现,才 证实了索绪尔的结论完全正确。后来这种理论被称为“喉化音 理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