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利奥塔的后现代知识观与教育观

利奥塔的后现代知识观与教育观

利奥塔的后现代知识观与教育观摘要:利奥塔是公认的最重要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家之一,他对后现代知识状况做了详尽的考察和深入的分析,并以误构作为重建后现代话语合法性的新标准。

他对多元性、差异性、开放性和复杂性的倡导符合当下知识发展的趋势,也反映了他的教育观。

关键词:后现代;知识观;教育观利奥塔是大家公认的最重要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家之一。

他的著作《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一书被誉为后现代主义思想的代表作。

他对后现代知识状况做了详尽的研究,聚焦于对现代知识的批判和对新知识的呼唤。

通过对后现代知识状况的考察和分析,他提出了不少重要的后现代思想,他对复杂性思维的倡导契合了复杂性理论中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不确定性、系统开放、远离平衡等思想。

包括人自身在内的现实比人们原先设想的要复杂得多,语言、思想与现实的关系也并非那样简单。

他的知识合法化理论揭示了科学知识的局限性。

他所强调的多元论、去中心化、误构、开发歧见以及异质标准,在反对权威主义和教条主义方面有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

一、现代与后现代利奥塔采用后现代话语对现代性话语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试图发展一种不同的认识论来取代理性主义和工具主义的哲学观点。

根据后现代思想家的看法,时代化本身就是现代主义的产物。

海德格尔在《世界图景的时代》中就指出,现时代将自己规定为最近的时代,然而它并不确切知道它是什么时代。

[1](P5)现代主义在时代问题上的主张是把时代看作是自含性的封闭式的统一体,是一个前后一致的整体。

后现代思想家对这一信仰提出了挑战。

利奥塔使用“现代”一词指那些明显地诉诸某种宏大叙事,并通过元话语使自身合法化的理论。

例如,在叙述者与聆听者之间,一个具有真理价值的命题陈述,要通过共识规则才能被接受,即作为理性的人们要对此一致认可。

[2](Pxxiii)而“后现代”则是对宏大叙事和元叙事的怀疑和否定。

可以说是否诉诸宏大叙事成为界定现代与后现代的一种重要标志。

二、知识和教育的合法性危机利奥塔是从知识的角度去审视现代和后现代的,他关心知识总体在当下和可见的未来的状况,即知识被人们认可为知识的合法性发生变化的动因,以及知识合法性发生变化对知识本身的影响。

现代知识呈现几种状况:知识的合法化和对元叙事的诉诸、知识的去合法化与排他、对同质化的认识论的追求。

诉诸元叙事可以使本质主义主张合法化,宣布自身合法化的必然后果就是宣布异质话语、规则、形式、标准等为非法。

与之不同的是,后现代知识是反元叙事和本质主义的,反对宏大的合法化图式,拥护差异性和多元性。

利奥塔所要讨论的知识不仅包括科学和学问,还包括做事能力、生活能力以及倾听能力等意义,涉及的是一种能力问题。

因此,这里的知识超出了对真伪的判断,扩展到了效率标准、正义与幸福标准、美的标准等等,不仅能判断是什么、为什么,而且要判断好与不好并提供理由。

[2](P18)知识被分成科学知识与叙事知识两大类。

叙事不同于指示性的科学陈述,它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平衡与快感,[2](P7)拒绝外在标准对其加以衡量。

后现代的信息社会中的科学知识要求知者把自己所知的一切输入计算机以各种形式储存从而进行外化处理,造成知识不断异化,丧失了人情味。

宏大叙事构成了现代性主要的意识形态机制,在现代科学合法化的过程中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他对科学知识的合法化提出了质疑。

他认为现代社会中的人们盲目崇拜科学知识,科学知识具有一种不证自明的权威性。

现代人普遍认为,科学知识建立在客观事实和逻辑推理的基础上,具有可验证性和可靠性。

这种叙事的合法性就是现代的合法性的基础。

然而,科学理论其实是建立在假说上的,有些定理单靠科学理论自身的系统是无法得到验证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的合法性危机首先来自自身。

同时,知识的商品化和权力化导致人们对知识的追求不是为了揭示真理,而是为了取得知识的效用,即通过知识的武装使自己强大从而提高自己的生存质量。

科学知识为了证明自己的合法性,不得不求助于其他叙事性知识。

科学性的语言游戏希望使其说法成为真理,却没有能力靠自身的力量将其提出的主张合法化。

“科学游戏不能从它被讲述这个事实本身获得任何有效性。

即使在教学中,也只是因为科学陈述始终都可以用证据证实,所以它才被讲授。

它本身从来都无法避免被‘证伪’。

”[2](P26)随着科学知识话语特权的消解,叙事知识同样陷入危机之中,它的合法性也受到了怀疑。

现代叙事知识的合法性基础是具有合法性功能的元叙事或宏大叙事,是无法论证的绝对知识。

后现代则批评这种思辨理性的元叙事对特殊性和差异性的压制,极力反对这种整体性对个别性的压迫并使之合法化的做法。

科学知识和叙事知识都遭遇了合法性危机,知识在很多方面发生了变化,表现出功利化、商品化和权力化的倾向。

他“从后现代小叙事的兴起中看到了铺平被剥夺了合法性权力的语言游戏进行竞技的游戏场地的可能性,他支持教育的变革,这种变革使技术的使用普及化,并将信息有效性发挥到极致。

”[3](P207)利奥塔从叙事的角度批判了现代教育传统。

他认为现代性思想依赖元叙事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

由于计算机话语的形成,知识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出现了多种分歧和可能性。

科学在知识谱系中再也不是独霸天下了,科学或人文话语都是一种叙事方式。

为教育寻找自身以外的目的的企图其实也是一种宏大叙事思维,但只能是一种梦想。

叙事危机颠覆了现代教育的合法性基础,现代教育在人文精神、教育公平、价值体现、教学研究等多方面出现了危机。

以教育的价值体现为例,现代教育在确立和发展的过程中以传播科学知识为主要任务,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力资源,但同时科学知识也对民间的、传统的、个体的知识有天然的排斥性,使之难以进入教育体系,久而久之使得这些知识失去了其应有的传播价值,直至最终失传。

三、知识和教育的再合法化现代社会科学知识和叙事知识都出现了合法化危机,在宏大叙事失效以后,科学知识必然诉诸小叙事,随即产生了一个新的关于科学知识的合法性问题。

现代社会以宏大叙事压制小叙事是不公正的做法。

后现代的知识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生动活泼的小叙事,不同的小叙事就是不同的语言游戏,应该充分尊重各种语言游戏的权利。

因此,必须寻找一种与共识无关的模式作为小叙事进行语言游戏时合法化的标准,来达成能够实现知识合法化的游戏。

传统的知识合法化失效后,后现代人话语交往的目的,不在于追求共识,而在于求得误构,“共识只不过是一种讨论的中间状态,并不是其目的。

相反,它的最终目的是误构。

”[2](P65-66)利奥塔把科学知识和叙事知识看成不同的语言游戏,提出以误构为特征的知识合法化标准。

这里的误构是一种知识合法化模式,即以多元主义的话语建构后现代知识法则作为游戏规则,以包容性对待各种歧见或非一致性的标准。

只有基于多元性的原则追求差异性,放弃共识、普遍性和整体性,以边缘性、局部性的东西为对象,反对以主流社会的文化观念为对象的叙事知识,才能使人类知识的合法性得到体现和保证。

误构本质上是求异与求变,鼓励人们否定和自我否定,打破传统理论框架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推动理论的新发展,进而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后现代主义的一个共通之处是对差异性的重视。

对于维特根斯坦而言,符号在语境中和语言游戏中获得意义。

按照利奥塔的观点,歧异是“语言的一种不稳定状态和瞬间,其中一些肯定能够用语句来表达的事物却难以表达。

”[4](P13)这样,通过指向那些可能存在却尚未表达出来的语句,作为话语形式未言说状态的歧异便质疑了叙事的统一性。

“作为歧异之结果的‘小叙事’保证了有关争议的平衡性和闭合性永远都不会发生。

”[3](P124)现代教育强调的是有计划的元叙事式的课程模式,教师和学生只要执行和接受这个模式就可以了。

现代课程模式在推行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和知识准则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抹杀了价值观的多元化和人性的多样性。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认为课程是动态生成的,课程的实施少不了教学参与者的行动。

除了课程专家以外,教师和学生,甚至社区也都应该可以以不同方式参与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估,并随时加以修订。

后现代教育反对教育预设的终极目标,反对构建宏大完整的教育理论和课程体系,注重发展个性的多样性、差异性和创造性的教育理念是值得肯定的。

传统的教育看到的是知识的价值,后现代的教育眼里有了人的存在。

后现代教育观排斥精英教育,提倡全民教育。

后现代教育观认为现代学科呈边缘化发展趋势,科学知识不在占有中心地位,符合打破学科边界的同时教育思想。

教师中心话语权遭到消解,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为实现主体教育提供了条件。

教育开始关注焦虑、颓废、行为异常等边缘行为和道德内容,更趋向于一种关注个体差异和鲜活生命的教育,强调一种小处着眼、生动活泼的教育,是一种更加人性化的教育。

四、结语发生在20世纪后期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对现时代的人类实践和人类自身的反思性的思想运动和文化批判;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是对传统思维方式的挑战和扬弃。

利奥塔特别强调后现代的去时代化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而存在的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对多元性、差异性、开放性的强调拓宽了人类的思维,提醒人们尽可能从广阔的视野来思考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

同时,我们对后现代知识状态的理解也需要防止片面化和绝对化。

利奥塔有力地批判了现代知识的宏大叙事和共识法则,但如果我们对宏大叙事和共识法则持全面否定和一概排斥的态度将有失偏颇。

我们引入后现代话语,一方面应确立广阔的跨文化视野,增加一种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的维度,同时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本土后现代问题意识,使后现代知识观的合理成分为我所用,使知识回归知识,使教育回归教育。

[参考文献][1]王治河. 扑朔迷离的游戏——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M]. 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2]Lyotard,Jean-Francois.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A Report on Knowledge,trans. Geoff Bennington and Brian Massumi,Minneapolis,MN:University of Minneesota Press,1984.[3]维克多·泰勒,查尔斯·温奎斯特. 后现代主义百科全书[M]. 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4]Lyotard,Jean-Francois. The Differend:Phrases in Dispute,trans. Georges Van Den Abbeele,Minneapolis,MN:University of Minneesota Press,198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