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教学理论
一、概述
后现代主义哲学所讲的“后现代”主要是指“时代化”意义 上的一个历史时期,而是指一种对“现代主义”或“现代性” 的反思,是对一些不言自明的主流社会观念的质疑,是一种 崇尚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思维方式。
后现代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两个向度:破坏性的非哲学”
(2)解构原有的师生观和知识观
后现代主义的视野中,教学是开放的、对话的和平等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更注重教师和学生对于课本这个文 本的解读,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视角,在对话和交流中, 达成双方的理解,促成学生的发展和教师专业能力的成长。
(3)教学评价的多元性
在后现代的视野下,教学是丰富的和多样的, 是富有情境过程性和启发性的。教师在教学 评价中要做一个耐心的倾听并善于接纳学生 不同的反馈意见,作为好的交往者与学生一 起讨论,而不仅仅是一名好的讲解者。学生 的回答、问题是多元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个 性,评价不仅仅限于知识层面,要很好地运 用和发挥学生对老师的“期待”效应,教师不 要只作为错误的纠正者,而要了解学生丰富 的心理变化,关爱其缺点,尊重其人格,激 发其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师生共同达成理解。
3.反基础主义
反基础主义从哲学的根基上摧毁了基础主义赖 以存在的基石,并给予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和“绝 对真理的幻想”以沉重的打击。
4、非理性主义
是对传统理性的“否定”、批判为表征的。认 为理性并不是人的本质,人并不能理性地控制 自己的行动。它强调非理性的情感和直觉方法 的重要性。
(二)基本要点:
二、对教育技术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的一个理论基础就是耗散结构理论。在 耗散结构论看来,客观实际存在的系统都是开放系 统,即系统与外界环境存在着物质交换、能量和信 息交换。对于开放系统来说,系统受外界环境的影 响,有可能从无序态向着有序态方向发展,也可能 从某一个有序态向另一种新的有序态方向发展。
总之,后现代主义虽然存在着一些不足, 但它所倡导的不确定性,对人的复杂性 的重视,对技术的否定态度这一切对我 们今天正在大力发展的教育技术事业是 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的。
1、后现代主义的教学目的观 2、后现代主义的课程现 3、后现代主义的教学评价观
后现代主义的教学评价观
(1)开放的教学评价观 (2)解构原有的师生观和知识观 (3)教学评价的多元性
(1)开放的教学评价观
开放性是后现代主义区别现代主义的一个特征。 后现代观中的教学评价是运动、变化和富有转 变性的。教师有计划地进行教学,有精确的教 学目标,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仅限于不偏离这一 “轨道”,“提问一回答”不脱离教学的秩序,在教 师的控制下完成预设的目标。
2.非中心 3.反基础主义 4、非理性主义
1.“非哲学”
“非哲学”并非某种游离于哲学运思之外 的东西,从严格意义上而言,它是一种思 维取向,一种态度,一种对传统“哲学” 观念进行否定的态度。
2.非中心
非中心化思想既摧毁了作为中心的、封闭性的主体, 又摧毁了作为中心的、封闭的客体,这就为人们重 新审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人与现实的关系、思维 与存在的关系提供了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