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岛会展经济发展趋势

青岛会展经济发展趋势

青岛会展经济的未来走向班级:国贸11-2 姓名:毛世娟学号:1101060218 摘要:会展展览业作为低碳行业,具有较强的经济辐射效应。

被称之为无烟产业经济已有160多年的历史,具有较强的经济辐射效应。

青岛作为我国重要的会展城市,会展旅游的融合发展必将使青岛在全球会展经济大发展的形势下脱颖而出,实现青岛市会展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会展业、现状、发展正文:一、青岛市会展产业现状青岛作为我国重要的会展城市,举办和承办了许多国际性展会,会展业也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促进了青岛旅游、交通、餐饮等众多行业的发展,对青岛的经济发展起到明显的带动作用。

“十一五”期间,青岛市会展业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8.5%。

2006年,青岛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展会61个;2007年,举办展会达71个;2008年,青岛国际会展中心克服奥运期间连续三个月停办大型活动、金融危机导致下半年展会规模明显缩水等诸多困难,共举办展会活动76个;2009年,共举办会展节庆活动177项。

2012年,青岛市共举办各类展会、节庆活动215项,展览的用展面积136.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1%。

到目前,青岛室内展览面积约11.65万平方米,有4500--50000平方米的不同规模展馆6个。

其中,展览面积最大、功能最齐全的青岛国际会展中心总建筑面积为13.98万平方米,是青岛市承办会展的主要场所,室内展览面积5万平方米,可设置近3000个国际标准展位,室外展览面积5万平方米。

以2013年青岛啤酒节为例,本届啤酒节的直接经济效益约为9.07亿元,对青岛市的直接经济贡献达38.31亿元。

其中,在崂山区产生的经济效益约为11.32亿元,拉动崂山区GDP提高2.8个百分点。

节日期间,区内各景区游客量实现大幅攀升,仅啤酒节开幕第一周(8月10日至16日),极地海洋世界接待游客21.49万人次,同比增长36.5%;石老人观光园接待游客4.56万人次,同比翻了一番;全市星级酒店、商务酒店、青年旅馆客房入住率一度达到饱和。

自开幕以来,青岛机场日均出入境客流量达8100余人次,较7月份日均出入境客流量增长约22.8%,其中青岛国际啤酒节开幕前一日,青岛机场单日出入境客流量达8955人次,创历史新高。

有力推动了青岛经济的快速增长,为进一步拉动旅游、餐饮、宾馆、交通、商贸、物流、通讯、传媒和广告等相关产业迅猛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啤酒节的成长见证了青岛整个会展业发展历程。

自1991年以来,全市共举办各类会展活动1100多个,用展面积900多万平方米,直接收入200多亿元,拉动相关产业增加值1400亿元。

青岛国际时装周、青岛国际帆船周、中国国际航海博览会、蓝色经济国际高峰论坛以及由全省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转变而来的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等品牌会展活动享誉海内外。

青岛也因此获得“中国十大影响力会展城市”和“中国十大品牌会展城市”等称号。

青岛市先后荣获“山东省会展工作先进单位”、“中国十大会展名城”、“中国魅力会议目的地”、“2012最佳绿色会议目的地城市”、“2012年度中国十佳品牌会展城市”等荣誉称号。

2014年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将于4月25日开幕,10月25日结束。

青岛世园会以“让生活走进自然”为主题,秉承文化创意、科技创新、自然创造3大理念,集中展现世界园林园艺最新成果。

“青岛世园会聘请了国内外30多个优秀设计团队参与,构建起了多层次、高水平的规划成果体系,并在国内同类活动中首次开展规划实施总体技术评价。

”这是首次在中国沿海城市举办具有山地特色的世界性园艺展会,将着力突出海洋、山地、生态、科技等优势和特色。

二、青岛会展业存在的问题1、青岛会展业的市场化程度还很低,容易造成不正当竞争,妨碍统一、有序的会展业市场体系的形成。

我国会展业的资源配置、地域布局对行政的依赖度还相当高,会展经营者在以市场手段开展经营活动的背后,隐藏着对政府、行业部门的依托,行政条块对会展市场的分割,造成行业内市场竞争不充分,影响行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政府以行政手段办展,忽视市场机制作用。

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对会展业的影响仍然十分普遍,正如全国各地以政府名义举办的节庆活动,像青岛的啤酒节、服装周、海洋节等,以政府的名义运行,保证了展会的圆满成功和对城市经济的带动效应,却在某种程度上妨碍了市场体系的形成。

政府机关不能按照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监管部门无法统筹管理,形成无序竞争。

2、青岛会展业市场开放性程度低,阻碍了行业内资本市场的形成,不利于会展业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首先青岛市唯一可承办国际性展会的场馆,即山东国际会展中心,它是由政府出资建设并经营的展馆,岛城独此一家,易形成行业垄断和不正当竞争。

其次,青岛注册的外资会展企业只有四家,占青岛会展企业总数的4%,明显滞后于青岛举办国际会展的发展速度,并且规模不大,因此,无法起到带动和促进青岛会展企业快速适应国际化竞争的作用。

最后青岛的会展国际化程度不足。

就国外参展企业和专业观众而言,参会比例不高,如2001年至2004年国外参展企业占整个参会企业的比例分别为:9.2%、10%、8.3%、8.9%,国外参展人员占全部接待人员的比例为:1%、1%、0.8%、0.9%,平均不足1%。

由于我国会展业向外资和民营资本的开放不够充分,业内原有经营者又受到行业、地区门户的束缚,行业内部资本流动和外部资本流入受阻,围绕会展行业的投融资机制暂时难以形成,会展领域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也就无从谈起。

这三个方面的原因,阻碍了会展业的国际化进程,使青岛的会展业发展缺乏后劲和可持续性,不利于其健康发展。

3、由于竞争和开放的不充分,当前会展业的发展,只能是一种粗放型的量的扩张,亟待实现向注重内在质量的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

近两三年来,在我国举办的大大小小的展览会每年都有2000多个,但规模在1万平方米以下的占绝大多数,上规模、上档次的展览会所占比例非常小,以如此大的办展量为背景,具有国际影响、形成品牌的展览会可谓是凤毛麟角。

而且在这大量的展览会当中,主题重复的现象十分严重,展览水平不高具有普遍性。

青岛市应正确认识到在会展业的位置,努力提高自己的城市地位。

尽管在2005年3月16日-18日举办的第二届中国财富会展论坛及中国会展产业年度评选活动中,青岛市被评为2004年度中国最具魅力会展城市,但是,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对此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与判断。

从其评选标准可以看出,魅力会展城市与品牌会展城市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距离展览名城的发展目标尚有一段距离。

4、会展的法规不完善,可操作性差。

原因其一,是目前有权威的法规仅有国家工商总局的《商品展销会管理办法》(77号令),就“商品展销会”的称谓已不能涵盖当前快速发展、形式多样的会展业;其二,地方政府和有关行政部门出台的有关规章,更多考虑的是部门自身利益,甚至与“77号令”相冲突。

由于商品展销会及其出现的各种新情况,出现会展相应配套法规不完善,“假、大、空”的会展不良现象,难以监管,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会展名称使用混乱。

会展举办商追名逐利,会展名称不符合实际情况,造成参展商、消费者无法辨别会展的真实规模与性质;会展虚假广告严重。

没有法规对会展广告在发布前的进行审查或备案的名明确规定,有的展会举办者向参展商和消费者做出不真实的宣传,不能兑现的承诺,导致他们的权益受到侵害;保全措施不足。

一方面,目前没有法律对举办或承办会展资格条件进行必要设定,准入门槛过低,举办单位承担责任能力不够;另一方面,会展场馆出租方只管收租金,不管主办者有无实际办展能力,是否违法办展,就与举办方签订“场地出租者不对展会承担责任”的合同,将承担的连带责任推卸,一旦发生消费纠纷,难以追究举办者的责任;其三是会展各主体间无统一规范的合同文本,违约追偿和消费者权益保护难兑现。

展销会主体责任不清。

缺乏严格的合同约定和明示,会展举办者(主办、承办、协办)与参展商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责任不明确,出现纠纷,参展商权益受损,消费者权益难以保护,执法机关难以追究其责。

5、青岛会展业缺乏高级会展人才。

会展业是一个综合性行业,涉及到的专业非常多,因此需要拥有各种专业知识的人才。

不同的行业需要的会展人才是完全不同的,这也就对会展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

相对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而言,我国会展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会展实践,成为阻碍会展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会展学是一门涉及信息学、传播学、管理学、经济学、旅游学、艺术学等众多学科的综合性科学。

会展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会展活动,研究人类社会会展活动的基本规律、普遍原理和通用方法。

青岛市会展业主要存在人员专业素质不够高、专业结构不够完善的问题,迫切需要会展项目策划、营销和运营管理人才,这极大的制约了青岛市会展业与国际市场接轨。

青岛市部分高校虽然开设了与展览有关的展览策划、展示设计、信息技术应用等部分课程,但由于会展学的学科体系尚未建立,会展教育的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师资建设、课程设置、教材使用等都存在很大的问题,会展人才的缺乏不言而喻,成为目前会展业发展的一大难题。

令人欣喜的是,2004年《青岛日报》开辟了“会展经济”专栏,成为大众了解青岛会展信息的主要宣传媒体,但政府对会展理论研究和会展理论人才的培养与发掘的工作只是停留在表面,需要深入、长期地努力。

三、青岛会展业的发展对策1、扩大展馆规模,构筑大会展产业发展格局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一个城市召开国际会议和举办国际展览的数量和规模,已成为衡量这个城市能不能跻身于国际知名城市行列的一个重要标志。

会展经济已经成为城市的首打名片。

经过多年发展和建设,青岛市现拥有一定规模的场馆共计6个,室内展览面积约11.65万平方米。

青岛国际会展中心作为该市最大的展馆,室内展览面积在全国也仅排第22位,省内排第3位。

而近年来青岛会展业迅猛发展,作为青岛市拥有最大室内展示面积的会展中心,已经渐渐不能满足较大规模展会的需要。

目前,场馆等配套硬件设施已经成为衡量和影响会展经济的标杆,诸如上海、北京、南京、大连、成都、重庆等会展业发达城市的展馆设施等都较之青岛要好。

而且近年来中国大型展馆的建设已经达到惊人的速度,据统计,近年来国内新建成展览面积在100000平方米以上的展馆达30多个。

由于展馆面积较小,目前国内5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巡回展以及展、会结合的重要展览无法在青岛市举办,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青岛市会展经济的发展。

由此可见,展馆及配套设施等硬件条件滞后,已成为制约青岛市会展业发展的问题,建设占地面积大、设施完善、服务水平高、环境优雅的大型展览馆已成为当务之急。

不过,新展馆的选址还应该根据交通、配套市政服务等因素就近建设。

如果展馆在住宿餐饮、交通停车方面不配套,将会给城市交通带了很大压力,势必影响展会效果。

相关主题